[摘要]:新課程的重點之一就是促進學生學習方式的轉變,倡導探究性學習。化學作為一門自然科學,探究是化學學科的基本特征之一。教學中,廣大化學教師要努力提供機會,組織學生進行探究活動,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能力。那么,何為探究性學習?化學學科的探究性學習有什么特點? 在實施探究性學習過程中應遵循什么原則?本文將進行闡述。
[關鍵詞]:初中化學 探究性學習 學生
一、化學學科探究性學習的內涵
從廣義上來說,中學化學學科探究性學習是指學生探究問題的學習,它貫穿于整個化學教學過程之中。從狹義而言,則指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對基本確定的與化學教學內容有關的自然現象、社會現象和學生生活中的問題進行探究,并在探究過程中主動地獲取知識,應用知識,解決問題的學習活動。它強調學生通過親身參與來領悟科學的本質,來體驗化學科學的過程與方法,形成科學態(tài)度、價值觀,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并具備初步的科學探究能力,其核心內容是問題的解決。
二、初中化學學科探究性學習的特點
1.開放性、創(chuàng)新性
初中化學探究活動的課題來源于生產生活,來源于大自然和現實世界,所以化學探究性學習的實施如果僅僅局限于教室里是不夠的,應走出教室,走向大自然,走向社會,充分利用學校、社區(qū)和社會的化學物資源和教育資源。因此,探究性學習把學習置于更為開放的學習環(huán)境中,學生的學習方法、學習途徑、學習時間、學習地點都會存在差異,因而學習過程、學習結果也是開放的。例如,在講授化學肥料的一課中,結合課堂知識,根據作物在不同生長期對氮、磷、鉀及微量元素的吸收,組織學生進行試驗。如作物生長早期可施適量的氮肥,讓作物生長茂盛,葉色濃綠;生長中期施適量的磷肥,讓作物根系發(fā)達、穗粒增多、子粒飽滿;生長后期施用適量的鉀肥,讓作物的莖桿粗壯,增強抗倒伏的能力。這對用傳統(tǒng)方法種田的農民是不大做的,利用學校學農基地,對水稻的種植和施肥管理實施試驗,結果試驗的水稻比傳統(tǒng)管理的水稻產量有很大的提高,效果顯著。廣大農民紛紛稱贊學校組織的實踐活動是傳遞信息的“臺階”,是脫貧致富的“參謀”。同時,學生通過自己動手、動腦探究,來強化鞏固所學的化學知識,能應用在校所學知識來指導農業(yè)生產。探究性學習的開放性,使學生思想上沒有了傳統(tǒng)教學的沉悶與束縛,可以任思緒馳騁,形成發(fā)散性思維;沒有了標準答案和權威的思維定勢,可以對別人的觀點進行反思和質疑,進而分析、推理、實踐、總結,形成邏輯思維。可以說,在探究性學習中,學生知識的來源是多渠道的,學生的思維是活躍的、多方向的。探究性學習極大地激發(fā)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探索、創(chuàng)造的欲望。
2.過程性、體驗性
傳統(tǒng)的教學重結果輕過程的現象十分突出,教師只是簡單地把現成的結論灌輸給學生的情況相當普遍。而探究性學習則不同,它特別重視教育,即重視探究的過程。學生探究過程的感受與體驗比結論更重要。比如,學生通過對化學現象的觀察、采集、實驗、調查等實踐活動,可在親身經歷中獲得對社會、對生活、對化學的直接感受;在探究中與同學和他人進行交往合作,可培養(yǎng)合作精神,增強團隊意識;通過收集、分析資料,學生將懂得有效地利用各種學習資源;通過一個完整探究活動的進行,可使學生了解科研的一般方法,并體驗到勞動的艱辛與快樂;而當學生順利完成探究活動,展示他們的研究成果時,學生將感受到成功的巨大喜悅。這些體驗與感受,富含教育意義,比起結論來更為重要。有所思、有所感和有所悟將使學生終生受益。
3.自主性、獨立性
探究性學習是一種主動探求知識并重視解決實際問題的積極自主的學習方式,它把學習的主動權交給了學生,真正體現了“以人為本”的學生發(fā)展本位的一種價值取向。課程標準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提出了多項活動建議。有的活動是要求學生自己設計探究方案的;有的活動是要求學生收集和處理信息的;有的活動是要求學生進行觀察的;學生可在教師指導下,自主選擇、確定自己的探究課題以及探究方式,自己負責完成探究活動。
4.合作性、交往性
學生在進行探究性學習時,往往以小組合作方式進行探究,三五個同學一起共同完成活動。這樣,小組成員之間必須互相配合,一起討論、商量、合作、交流,發(fā)揚團隊精神。在合作共事過程中,學生將懂得如何與人相處,如何與人分享成功與快樂。如果活動要外出訪問或做社會調查的話,學生還將學會在更大范圍的與人交往的技能,這將有利于學生良好人格的形成,有利于學生適應未來社會。可見,探究性學習可使學生親歷科學過程,獲得有關的化學學知識,促進知識的應用;獲得科學探究的體驗與方法;養(yǎng)成求實、創(chuàng)新意識;形成各種綜合能力,培養(yǎng)創(chuàng)新精神;并學會溝通與合作,樹立社會責任感。
三、實施探究性學習的原則
1.針對性原則
首先,實施探究性學習要針對不同的內容和要求進行指導。例如,在對學生具有較多知識背景的內容和物質微觀結構的學習時,有的學生對原子結構模型提出質疑,我們無法通過實驗進行探究,但可以通過化學史料,沿著科學家的研究足跡,去想象、去思考。這就要求學生學會收集資料,就要對學生進行文獻檢索和計算機網絡知識的指導。此外,實施探究性學習要因時、因地進行。再者,探究性學習還應針對學生個體發(fā)展水平的差異,教學中要充分考慮學生的興趣愛好、知識結構和能力差異,在小組分工進行探究時,要針對學生不同特點來合理搭配。
2.指導性原則
雖說探究性學習是一項開放性、自主性活動,教學中,教師不能包辦代替,但也不應放任自流。尤其是初中生,他們年齡小,知識結構、人生閱歷上尚不夠成熟,對于科學研究方法的掌握以及對科學過程的體驗極少。因此,教師的指導在初中化學學科的探究中顯得尤為重要。教師要對探究性學習進行宏觀調控,又要進行個別指導,指導應滲透到探究性學習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例如,在實施探究前,教師要指導學生作有關的化學知識、化學材料、實驗藥品和器材的準備;在探究過程中教師要指導學生選擇最合適的探究方法,指導學生克服思維障礙,檢查探究活動的進展情況,及時表揚、鼓勵學生;最后,教師要指導學生作好交流總結,進行成果的展示等。這樣,教師的指導可使學生減少在探究中的困難,減少盲目性和危險性,有利于提高探究活動的成功率,使學生從中獲取自信心和進取力。
3.鼓勵性原則
初中生好奇心強、興趣廣泛、好動,但是自控能力差,耐挫力弱。這就導致在進行探究活動過程中,剛開始的時候學生有很高的積極性,但一段時間后碰到挫折,很多學會所會選擇甩手不干,從而無法達到探究活動的目的。在這種情況下,老師應及時給予學生鼓勵,發(fā)動小組集體力量共同克服困難。在適當的時候,老師也應給予必要的指導和幫助。即使最終探究失敗,老師也應肯定學生付出的努力。
4.循序漸進原則
學生科學探究方法的掌握和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應當符合學生的學習規(guī)律,遵循認識規(guī)律,尤其對初中生來說要做到由具體到抽象,由易到難。比如說提出問題,學生一開始往往不知道如何提出問題。這就要求教師開始時應當提供問題情境,在問題情境中引導學生來提出問題。如在學習探究實驗時,當學生明白了如何提出問題后,再慢慢過渡到自己提出問題,獨立探究。再比如,設計對比實驗,開始時可能要提供既定的實驗方案給學生模仿,當學生明白了“什么是對比實驗?”“對比實驗有什么作用?”“如何設計對比實驗?”后,才能進一步讓他們獨立設計。探究能力的培養(yǎng)并非一朝一夕的事情,應按照先“扶”后“引”最后“放”的程序,從模仿到部分獨立設計再到完全獨立設計,遵循循序漸進的原則,分階段進行,探究性學習才能取得滿意的效果。
5.聯系化學學科課程的原則
化學探究性學習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各種能力,而培養(yǎng)能力的重心應放在對化學科知識與技能的掌握和應用上,讓學生充分運用所學的化學知識去解決實際問題。因此,在選擇探究對象時,我們應當善于從化學學科課程中挖掘資源。首先,充分利用教科書,在課本中找,盡量利用課本安排好的探究活動。當然,化學與生產生活,與大自然聯系如此緊密,我們還要聯系當地實際,從當地的化學、生活環(huán)境、學生的生活經驗和經歷中提出探究性問題。教學中,不能割裂了化學學科的學習與探究性學習的關系,應使探究性學習的目的和意義得到真正的體現。把握好實施探究性學習的原則,在初中化學教學過程中積極推行探究性學習,真正保證學生在教學中的主體地位,才能全面提高學生的化學素養(yǎng),才能讓每個學生都得到最大限度地、可持續(xù)地發(fā)展。
總之,探究式學習在初中化學教學中的運用,主要是為了培養(yǎng)初中生探究問題的思維方式,培養(yǎng)科學的學習方法和態(tài)度,從而更好地向高中“創(chuàng)造性”探究過渡。針對初中學生的特點,老師應設計出適合他們能力和水平的教學內容,從而真正實現探究式學習的目的。
參考文獻:
[1]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編寫.走進新課程——與課程實施者對話[M].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2]教育部基礎教育司組織編寫.化學課程標準解讀(實驗稿)[M]. 北京: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作者單位:江蘇睢寧縣南門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