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通過具體的試題,詳細的闡述了三角板在數學試題中的應用,希望借助這一類題目的解決來培養學生的探究能力。
[關鍵詞]:數學試題 三角板 應用
隨著新課程改革的深入實施,“提供新材料、創設新情境、提出新問題”已成為近幾年中考數學試題設計的新特點。《數學課程標準》明確指出:學生學習要從自身已有的生活經驗出發,讓學生親身經歷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進行解釋與應用的過程,倡導學生主動參與、勤于動手、樂于探究。要有一個“經歷、體驗、探索、猜想、證明”的過程,要讓學生參與到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中,從而激發學生探求新知識的愿望,學會研究問題的策略和方法。而運用三角板進行命題,正好能恰到好處的達到這個目的。因而,近幾年在全國各地的中考試題中,三角板已備受青睞。
試題1:(蘇科版8下改編)如圖∠AOB=90°,OC是∠AOB的平分線。
(1)將三角尺的直角頂點落在OC的任一點P上,使三角尺的兩條直角邊與∠AOB的兩邊垂直相交于點E、F,如圖1,比較PE、P F的長度,你能得到什么結論?
(2)將三角尺繞點P旋轉,使三角尺的兩條直角邊與∠AOB的兩邊所在直線相交于點E、F,如圖2、3、4、5、6,(1)中結論是否還成立?(其證明方法除下面分析中介紹的外,也可以利用圖5、6的結論。在圖4、5中也可以過P作PD⊥PF交OA于D,通過構造等腰直角三角形△POD,再證明三角形△PDE與△POF全等)。
分析:先從特殊位置入手猜想問題的可能結果,再在一般位置中進行推理驗證,是解決數學問題常用的思想方法。圖1從特殊位置入手,借助于角平分線的性質定理,學生很容易直觀得出:PE=PF,在圖2、3、4中只要想法構造出圖1的基本圖形,問題就好解決,故過P作PM⊥OB于M,PN⊥OA于N,易得PN=PM,再證△PNE≌△PMF,即可得PE=PF。
在圖5、6中可知,△PEF(△POE、△POF重合為一個)為等腰直角三角形,故PE=PF。
變式一:不給出旋轉過程中的圖形,讓學生自己去畫圖形,將會更有探索性,更能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
由這道題又可衍生出許多的中考題,從而培養學生思維的深刻性。
變式二:(06年黑龍江中考題)
(1)當PE與OA垂直時,OE、OF與OP之間有怎樣的數量關系?
(2)將三角尺繞點P旋轉到當PE與OA不垂直時,如圖2、3、4、5、6,上述結論是否還成立?若成立,請給予證明;若不成立,線段OE、OF與OP之間有怎樣的數量關系?
解析:在圖1中,由試題1的證明可知四邊形OFPE(OMPN)是正方形,所以,OE+OF= 22O P+ 22OP=2OP;在圖2、3、4中,仿照試題1易證△PNE≌△PMF,可得NE=MF,由圖1可知:ON+OM=2OP,故圖2中,OE+OF=ON-NE+OM+MF=ON+OM=2OP;圖3中,ON+OM=NE-OE+OF-MF=OF-OE=2OP,故OF-OE=2OP;在圖4中,ON+OM=OE-NE+MF-OF=OE-OF=2OP,故OE-OF=2OP。
在圖5、圖6中可知,OE=0或OF=0,故2OP2=OE2(或OF2),即OE+OF=2OP。
變式三:若OP的長度為a,則△POE,△POF的面積與a有怎樣的數量關系?
變式四:(08徐州市中考題)
如圖1,一副直角三角板滿足:AB=BC,AC=DE,∠ABC=∠DEF= 90°,∠EDF=30°。
操作:將三角板DEF的直角頂點E放置于三角板ABC的斜邊AC上,再將三角板DEF繞點E旋轉,并使邊DE與邊AB交于點P,邊EF與邊BC交于點Q。
探究一:在旋轉過程中,如圖2,當CE:EA=1時,EP與EQ滿足怎樣的數量關系?并給出證明;如圖3,當CE:EA=2時,EP與EQ滿足怎樣的數量關系?并給出理由;根據你對(1)(2)的探究結果,試寫出當CE:EA=m時,EP與EQ滿足的數量關系式為,其中m的取值范圍是(直接寫結果,不必證明);
解析:問題1,根據試題1的經驗,在圖2中作EM⊥AB于點M,作EN⊥BC于點N,連接BE,由已知條件易得EM=EN。
(1)如果點M和點P重合,顯然EP=EQ;
(2)如果點M和點P不重合,則有∠MEP=∠NEQ=90°-∠PEN。所以,Rt△EMP≌Rt△ENQ,得EP=EQ,綜上可得:EP=EQ。
問題2,在圖3中作EM⊥AB于點M,作EN⊥BC于點N,易得△AME∽△ABC,所以,EM:BC=AE:AC=1:3,EN:AB=2:3,且AB=BC,所以EM:EN=1:2,如果點M和點P重合,顯然EP:EQ=EM:EN=1:2;如果點M和點P不重合,Rt△EMP∽Rt△ENQ, EP:EQ=EM:EN=1:2。綜上:EP:EQ=1:2。
問題3,由上述問題1,2的結論,我們很容易得EP:EQ=1:m,考慮點E在AC上的特殊情況,能得出m的范圍是0﹤m≦2+6。
簡評:以上幾道題實則是一道題目從不同的角度進行考察,在平時的學習中只要善于觀察,多動腦想想,多動手畫畫,就會發現許多問題之間都存在著一定的聯系。這些題充分體現了“一題多變”和“一題多解”的特點,使學生在經歷、體驗、探索、猜想、證明的過程中,通過變與不變的分析,既能提高學生分析、判斷、解決問題的能力,又培養了學生應用創新的能力。這類題目的特點都是由學生通過閱讀、觀察、歸納、探索等手段,從題目提供的材料中發現規律、獲取相關的解題信息,從而解決問題。解決這些問題的關鍵是是構造“全等三角形”或“正方形”或“等腰直角三角形”。
以上各例均是把三角尺的直角頂點放在∠AOB的平分線上(或斜邊的中點或斜邊上),并繞直角頂點旋轉,若繞斜邊中點去旋轉,則有如下情況。
試題2:(06河北中考題)
如圖1,等腰直角三角尺GEF的兩條直角邊與正方形ABCD的兩條邊分別重合在一起,現正方形ABCD保持不動,將三角尺GEF繞斜邊EF的中點O(點O也是BD的中點)按順時針方向旋轉。
(1)如圖2,當EF與AB相交與點M,GF與BD相交與點N時,通過觀察或測量BM、FN的長度,猜想BM、FN滿足的數量關系,并證明你的猜想。
(2)若三角尺GEF旋轉到如圖3所示的位置時,線段FE的延長線與AB的延長線相交于點M,線段BD的延長線與GF的延長線相交于點N,此時,(1)中的結論還成立嗎?若成立,請證明;若不成立,請說明理由。
分析:(1)BM=FN。由圖1可知,BO=FO,∠F=∠ABD =45°,又∠FON=∠BOM,所以△FON≌△BOM,則BM=FN。
(2)成立。由圖1可知,BO=FO ,∠GFE=∠ABD =45°,所以∠OFN=∠OBM,又∠FON=∠BOM,所以△FON≌△BOM,所以BM=FN。
總評:以上各題從不同的角度充分考查了學生“做數學”的能力。它們都是以我們熟悉的一些簡單的、動態的圖形為背景,讓學生通過親自旋轉三角尺,通過觀察、實驗、歸納、類比等活動探討圖形運動中的變量與不變量。通過對變與不變的分析,對自己的猜想進一步尋求證據,給出證明,能較好的考察學生對幾何圖形的把握水平;更有利于學生學習興趣、學習能力的培養;更能有效的體現《數學課程標準》的精神:要培養學生通過觀察、實驗、比較、類比、歸納等獲得數學猜想,并進一步尋求證據,給出證明或舉出反例的能力。
參考文獻:
[1]楊裕前.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八年級(下冊).江蘇科技出版社.
[2]2006年黑龍江省中考試卷和河北省中考試卷.
[3]2008年江蘇省徐州市中考試卷.
(作者單位:江蘇徐州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