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江澤民同志說:“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之力。”我們現在所進行的素質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是一個值得探討的問題。教師應該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動力﹑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
[關鍵詞]:初中歷史教學 創新精神 探討
江澤民同志說:“創新是一個民族進步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之力。”我們現在所進行的素質教育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要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那么,在新課程改革中,如何在初中歷史教學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責,值得我們一線教師思索和探究。下面,本人結合自己多年的教學實踐,談談對這一問題的看法。
一、給予“自由”空間,培養創新意識
一個人的創造性強調的是他的性格上的品質,如大膽、勇敢、自由等,或者是強調他的創造性的態度。根據初中學生具有好奇心強、接受力強、可塑性強的性格特點,教師可引導學生進行大膽想象,鼓勵學生樹立創新意識,通過討論、辯論等形式使學生各抒已見,想人之所不想,做人之所不做,每節課都要給他們一個“自由”的空間,鼓勵他們大膽的想、問、辯,逐步培養起學生的創新意識。如講解“維新變法運動”時,就可以設計這樣的問題:“假如沒有慈禧太后發動政變,你認為變法的結果會怎樣?如果把光緒年間的變法往前提到道光、咸豐年間,又會產生什么樣的后果?”這樣,通過給予學生“自由”空間,就能有效地調動學生的潛意智能,使之成為創新意識的策源地。
二、注重興趣激發,培養創新動力
興趣不但是最好的老師,也是推動學生自覺學習的強大動力。歷史學科記述了人類文明發展的歷史,蘊藏著豐富的內容。如果我們教師能挖掘出博大精深的歷史內涵,采取多種教學手段,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就能使學生的學史需要由潛在狀態轉入活動狀態,形成創新動力。教師可以根據初中生探究性強的心理特點,設計貼近生活、貼近學生認知狀況的活動內容,允許并鼓勵他們利用特長愛好,完成個性化的作業。如講解“宋代的經濟和社會生活”時,就可以讓學生通過上網、查閱資料等方式考察宋代人的生活情況,讓他們充當編劇和演員,通過分組合作,編演一部反映宋代人衣、食、住、行的歷史短劇,讓他們在參與中、在表演中全面了解宋代人的生活特色,加深他們對中華民族優秀文化豐富內涵的認識。學生在濃厚的興趣中就會形成強烈的創新動力,為能力發展提供機會。
三、加強學法指導,培養創新思維
常言道:“授人以魚不如教人以漁。”現代教學論也認為,“教學”的真正含義是“教”學生如何“學”。所以,教師應把有示范價值的教法轉化為學法。教師如果能讓學生掌握各種學習方法,那就等于交給了學生一把開啟智慧之門的鑰匙。因此,教師一定要加強對學生的學法指導,以培養他們的創新思維。如在講授世界史中關于改革的問題時,可指導學生采用這樣的思維方法學習:首先,可從一次改革的原因或背景、人物、主要內容、意義或影響來把握這一歷史事件。其次,要善于進行橫向和縱向的聯系比較,從而有效地掌握這一歷史事實,辨正地看待每一次改革,探尋歷史發展的規律。教師可以重點分析日本的“大化改新”。引導學生明確“大化改新”的原因、內容、影響,使學生了解大化改新使日本由奴隸社會過渡到了封建社會,促進了日本社會的發展。在講到“明治維新”時,就可以讓學生用學習“大化改新”的方法去掌握這一歷史的基本內容,再引導學生把“明治維新”與中國的“戊戌變法”進行比較,從而能夠更加深刻地認識“明治維新”在日本歷史發展中的重要作用。事實證明:只有讓學生自己會學,才能使學生終生受益,在人生征途上源源不斷地汲取時代的活水,學生的創新思維就能得到逐步的訓練。
四、鼓勵學生質疑,培養創新能力
“疑乃學之始”。提出問題是學生思維活動的開始,有利于啟發學生創造“潛質”,有利于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只有善于發現問題和提出問題,才能在此基礎上思考和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教師要經常鼓勵學生遇事多問幾個為什么?不唯書,不唯上,要敢于尊重史實,進行科學的、符合實際的評價判斷。教師應該因勢利導,設法把學生置于“發現者”和“探索者”的位置上,讓他們隨著歷史知識的不斷展現形成多疑善問的好習慣,并且鼓勵他們不斷提高質疑的質量,從而逐漸地培養他們的創新能力。如講完中國近代史后,我讓學生對李鴻章這一歷史人物進行評價時,學生對他的看法產生了分歧,我先故意不發表自己的觀點,就安排學生課后搜集李鴻章的事跡材料,人人撰寫“我評李鴻章”的小論文,然后在歷史活動課上進行交流,學生們興致很高,各抒己見,氣氛異常熱烈,就在這自主學習和不斷探究中形成了對李鴻章的全面認識和正確評價。這樣,在不斷的訓練中,學生不僅了解了歷史人物的主要活動,初步掌握了史論結合、論從史出的思維方法,而且培養了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綜合分析能力和創新能力。
總之,在初中歷史教學中,教師可以通過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動力﹑創新思維和創新能力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
(作者單位:江蘇海門市東洲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