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抓好語文中的閱讀訓練,不僅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還可以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同時,通過閱讀優秀作品,感悟生活,體會到人間的真、善、美,從而培養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在新課程背景下如何進行閱讀教學是我們關注的問題。本文就初中語文如何進行閱讀教學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初中語文 閱讀教學 學習興趣
語文作為基礎教育中的基礎學科,在學生整個學習和社會生活中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抓好語文中的閱讀訓練,不僅可以培養學生良好的閱讀習慣,擴大視野,拓展學生的思維能力,提高學生的寫作能力,為學好其他學科打下堅實基礎,還可以讓學生在學習語文的同時,通過閱讀優秀作品,感悟生活,體會到人間的真、善、美,從而培養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為達到這一目的,我不斷更新語文教學觀念,改革語文教學方法,認真指導學生的閱讀實踐。現就我的幾點思考總結如下。
一、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我們常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那么怎樣提高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首先必須讓學生對科任老師產生心理的認可。為此,我從下面幾方面加大情感投入。
1.注重教學時的語言美。語言美除普遍使用謙語、敬語外,還應在教育學生時注意詞語的感情色彩和說話的語氣。現在的學生自尊心很強,如果你的口氣強硬,他可能產生抵觸情緒,跟你對著干,那就達不到教育和提醒的效果,也可能導致學生討厭老師,討厭這門課。所以,作為語文教師,我們應該注意用誠懇的語言來感染學生,從而使學生對學習保持濃厚的興趣。同樣,課外也應該注意與學生的語言溝通,從而使他們對語文學科產生興趣。
2.教學語言應具有趣味性。要想把課教活,就要求把深奧的道理形象化,把抽象的道理具體化,因為形象的比喻,風趣的語言,繪聲繪色的描繪都可以感染學生,使他們愉快、動情、著迷。如可運用一些幽默的教學語言,調動學生的注意力,讓學生既學到知識,又享受到學習的樂趣。
3.教學語言應具有科學性。“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所以,教師講課時語言表達要準確、中肯、規范、合乎語法,既不能廢話連篇,模棱兩可,也不能拐彎抹角,不著邊際。語文教師的語言直接影響學生的聽課效率。
激勵教育的方法不僅用于閱讀中的情感教育,也可用于激勵學生想象和求異思維,充分發揮他們的創造力。
二、精讀略讀式閱讀方法
通過精讀指導,讓學生學習相應的知識,掌握一定的閱讀方法是很必要的。關于精讀,葉圣陶先生曾就它的地位、作用和目標作過精辟的論述。他認為,精讀原目的在于:培養學生“能夠自由閱讀”,為了說明這個問題,他曾作過一個形象的比喻。他說,“學生從精讀到略讀,譬如孩子學走路”,“其目的唯在學生習慣養成,能夠自由閱讀”。由此可見,精讀在語文教學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不可替代的作用。
對現行的語文課本,一般來說,講讀課文應指導學生精讀。精讀是在初讀基礎上的提高,要求學生從頭到尾地細讀,對重點的、難以理解的部分反復讀,邊讀邊思考、圈重點、劃桿杠。精讀是一種精心細致地、逐字逐句逐段地鉆研和體味,并在充分理解的層次上從文章中提取信息的閱讀方法。略讀則是運用精讀得來的方法,略去或繞過文章中某些次要的方面,迅速掌握全篇的大意和綱目,抓住要領和主旨的閱讀方法。教師指導學生進行略讀訓練,一方面要引導學生掌握略讀的方法,另一方面要對學生多作跳讀練習。常見的略讀主要方法有:首先看序文、提要、課文的自讀提示,了解全文的性質、內容;其次要在略讀的過程中瀏覽全文,掌握全文的大意;最后要學會質疑問難,會根據文章的內容提出不同的意見。
精讀式和略讀式是兩種不同的閱讀方法,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還要注意引導學生對精讀與略讀閱讀方式的選擇。一般來說分析文章宜用精讀,查找資料宜用略讀;課內多用精讀,課外多用略讀;為了擴大知識面,增加知識積累,可采用略讀的方式;而為了加深對文章的理解,以及對文章進行鑒賞,宜采用精讀。
三、閱讀教學還是應該注重字、詞、句、語段的教學
初中階段,學生還是應該重視語言材料本身即字、詞、句、語段的積累。這種方法比較傳統,但傳統的東西不是都不好。因為,理解了一篇文章的重點詞、句和語段也就能理解文章的主題,所以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應加強這幾方面的教學。我在閱讀教學中,設置問題,特別注意引入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盡量讓學生自己解決問題。主要從以下三方面著手:
1.理解和分析詞語在具體語境中的含義。首先,正確理解詞語的本義和使用義。詞語,是理解文章的基礎,它包含著非常廣泛的內容,往往有幾種含義。這就需要仔細分析。這一點在新課教材的練習中也有所體現。其次,仔細揣摩和比較詞語的內涵。詞語的內涵,分析詞語的搭配,要注意對詞語表示的意義并加以區別。分析詞語的搭配更要注意詞語表示的意義的矛盾處,包括語言表面矛盾、語氣矛盾和感情色彩上的矛盾,等等。這些矛盾,常常隱含著語言主體復雜的情感,有著深刻的內涵。
2.推敲和領會重點句子的含義。在閱讀教學中加強對重點句子的教學,不僅是理解課文的需要,也能提高學生語文素養的能力。對感情豐富的句子,可結合修辭手法進行分析,現在中考、高考雖不考修辭知識,但還是出現對學生修辭手法的運用能力的考查。
3.推敲重要語段的含義。我在語文閱讀教學中,并不局限于詞語和句子,還注重語段的教學。通過對重要語段的教學,即可以了解課文思想發展的脈絡和對事物的認識過程,又可以提高學生寫作的能力。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我注重引導學生找到關鍵語段進行重點分析,這樣才能提高理解能力和表達能力,從而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讓學生有充裕時間來品讀悟讀
我國著名的語言學家呂叔湘先生曾講過,他二十年代在北大讀書時,教他們莎士比亞戲劇的一位外國教授,一上課就讓他們讀,如果不懂,還要讀。就這樣,一堂課讀來讀去,終于領會了莎翁戲詞的妙處了。
正如詩圣杜甫所云“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朱熹曾說過“余嘗為讀書有三到:謂信到、眼到、心到”。這“三到”是多種分析器官同時參加活動的協同作用。心理學家經過多次實驗得出:多種分析器官協同作用的效果最好。
讀的形式要多樣,讀的指導和訓練要有層次,要充分進行悟讀。悟讀就是在老師的引導下,學生邊悟邊讀、讀讀悟悟,不是通過教師的講析而是通過自己的品讀感悟來達到對課文內容的理解。悟讀的教學價值在于高效與深刻,課堂上既洋溢著學生瑯瑯的讀書聲,又涌動著學生揣摩品味的思維潛流,課堂教學的活躍外象與學生思維的深層觸動同時生輝。
巴金在回憶學生生涯與創作的關系時也說過,現在有兩百多篇文章儲存在我的腦子里面,雖然我對其中的任何一篇都沒有好好研究過,但是這么多具體東西至少可以使我懂得所謂“文章”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作者單位:江蘇海門市三廠鎮初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