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外語學習過程中,不僅要注意語言結構、邏輯意義,還應重視語言功能的理解和領會。交際法認為,語言是表達和交流思想與感情的工具,學習語言旨在培養語言交際能力。我們外語教學的目的就是要培養學生用外語進行交際的能力。
[關鍵詞]:語言知識 語言功能 語言交際能力
交際是指人與人之間的相互聯系、交流和溝通。交際法是繼七十年代初,美國社會語言學家海姆斯(Hymes)提出交際能力一詞后,應運而生的語言教學法。交際法認為,語言是表達和交流思想與感情的工具,學習語言旨在培養語言交際能力。我們外語教學的目的就是要培養學生用外語進行交際的能力。
筆者認為,要想提高英語的交際能力,我們必須弄清交際能力意謂著什么,它究竟包括哪些方面。不同的人對此會做出不同的回答。我們不妨看一看我國語言學界普遍看好的卡納爾對交際能力的看法。
卡納爾在“From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to Communicative Language Pedagogy”一文中指出,交際能力主要包括四個方面的知識與技巧:
1.語言能力(grammatical competence),即正確理解和表達語句的字面意義所需的知識與技巧。要熟練掌握詞匯、語法、句法、語音、拼寫等語言特征和規律。
2.社交語言能力(sociolinguistic competence),即在不同的交際場合,根據交際目的和準則以及參加者的身份,能恰當地表達和正確理解的能力。恰當地表達分為意義上的恰當表達和形式上的恰當表達。意義上的恰當表達是指特定的交際功能(如命令、邀請等)、態度或者提議適合于某一特定場合,如果賓館的服務員以命令的口吻要求顧客訂菜,那么就違背了意義上恰當表達的原則。形式上恰當表達是某一特定意義的表達形式適合于某一特定的社交場合,如果賓館的服務員用俚語去問一對陌生的夫婦,“Ok, chumps, what are you and this broad gonna to eat” (喂,傻小子,你和這女人要吃什么?)那么他就違背了形式的恰當表達原則。
3.話語能力(discourse competence),即如何將語法形式和意義結合起來,構成一個完整的統一的語篇。語篇的完整統一可以用形式上的連接和意義上的連貫來獲得。如:
A:That’s the telephone.
B:I’m in the bath.
C:OK.
從表面上看,這三個句子沒有明顯的連接手段,但這三名話卻構成了意義連貫的一段話:A句是一種請求,B句是不能應允A句請求的一種托詞,而C句則表明接受了B句的托詞。因此,在交際中,人們根據自己的話語能力將上述對話補充完整,得到下面的形式:
A:That’s the telephone.(Can you answer it, please?)
B:(No, I can’t answer it because) I’m in the bath.
C:OK. (I’ll answer it)
4.交際策略能力(strategic competence),即指對言語和非言語交際策略的掌握。針對交際能力,不同的人由于基準點和所處的環境等因素的不同,會有不盡相同的認識。我們再來看一下,另一位語言學家李特爾伍德(Littlewood)的觀點。他認為語言知識固然重要,但光憑它來解釋如何使用語言來進行交際也是不夠的。他舉了這樣一個例句:Why don’t close the door?(你為什么不關門呢?)根據語言結構來看,這句話人確實想知道對方為什么不把門關上;有的場合可能是個命令句,還有的場合這句話可能被理解成請求或建議等等。總之,這句話的結構是固定的,而這句話的交際功能卻要視特定的交際場合而定。同時,李特爾伍德還指出,一個語言形式可以表達多種交際功能,而一個交際功能同樣也可以由多種語言形式來表達。比如,某人想要別人把鹽遞給他,他就有許多語言形式可選擇。
(1)Pass the salt, please.(請把鹽遞過來!)
(2)Will you pass the salt?(把鹽遞過來好嗎?)
(3)Could you please pass the salt? (能把鹽遞過來好嗎?)
如此等等,不計其數。由此可見,我們在掌握一定的語言知識的同時還要懂得所掌握的語言形式的交際功能。
聽力教材中通常有一種練習,要求學生聽了一個句子之后,判斷出這個句子提議還是要求。這實際上是要求學生判斷出這個句子的交際功能。例如:Shall I answer the door? Would you like an apple?盡管這兩個句子很簡單,很多學生仍然會理解錯。把第一個句子誤認為是提出要求,把第二個句子看成是一種要求。其實,這兩個句子都是英美人常用的主動提供某物的形式。
為什么會出現這種判斷失誤呢?我們可以先從分析句子的邏輯意義與該句的功能作用之間的關系入手。從語言交際角度看,語言有兩層意義:一是句子的邏輯意義,由句子的結構(詞匯、浯法等等)來表示;二是句子的交際含義,由句子的功能或說話人和聽話人的態度、語氣和感情來體現。在很多情況下,句子的結構與功能之間并不存在一對一的對應關系。從說話人一方來說,語言可以表達態度和感情,從聽話人一方來看,語言可以控制或影響聽話人的行為和態度。語言交際的這一“控制”側面是通過像命令、建議、忠告和邀請等等這樣的言語行為來達到的。這樣的言語行為被稱之為語言交際的“實際應用”。語言的交際實際上就是利用句子的邏輯意義,并使用加以引申,甚至使它“離開原意”,以達到另一種使用。例如,問句在邏輯上是用來對某一件事進行問詢的,但在“實際應用中”它可以被用來表示主動提供某物,Would you like some tea?(喝點茶吧。)或提出建議,Why don’t you come with us?(你為何不跟我們一起來呢?)在作出提議時,我們可以用問句形式詢問聽話人的愿望。
Would you like another helping of chicken?
再來一點兒雞肉,好嗎?
Would you like me to mail these letters?
我去寄這些信好嗎?
Shall I get you a cup tea?
我給你端杯茶來好嗎
Can I open the door for you?
我來給你開門好嗎?
回答這種問句形式的建議,我們可以說Yes, please.(表示接受),或者說No, thank you.(表示拒絕)。還有一種更客氣的接受Yes, please. That’s very kind of you.(好,請吧!你太客氣了。) Yes, thank you. I’d love some more.(好,謝謝,再來一點。)在比較熟悉的人之間,用表示命令的祈使句,也可以表示提議: Have some more coffee.(再喝點咖啡.) Do sit down.(坐下)。從上面所討論的例句來看,看上去似乎是提出要求的句子實則是在建議,形式否定的句子可能表示的正是肯定的含義。由于我們在外語學習過程中,往往只注意語言結構,邏輯意義,卻忽視了語言功能的理解和領會,誤認為掌握了語言形式就掌握了一切。其結果,盡管我們能辨認句子的形式,懂得了句子的邏輯意義,卻并不理解句子所起的功能作用,不理解句子所傳遞信息。
實踐證明,要進行有效的語言交際,交際雙方不僅應掌握其語言形式,即掌握一定的語言知識,識別和造句的語言能力,理解句子的邏輯含義,還必須具備語言的交際能力,具備在特定的語境中恰當地領會和運用語言傳遞信息的能力。語言能力是語言交際能力的基礎,但是,語言能力并不等于語言交際能力。語言能力的提高需要有意識地進行訓練,語言交際能力的提高更需要有意識地、系統地進行訓練。
(作者單位:廣東惠州商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