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體育課程改革的根本目標是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無論采用何種教學手段、方法和教學內容(包括本課題定向研究的田徑運動基礎教學),它的出發點和歸宿必須是改善學生的健康、養成終身鍛煉的習慣,以有效的影響和提高現代人的工作與生活質量。
[關鍵詞]:身心健康 田徑教學 終身鍛煉 改善心肺功能
一、引言
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充分發揚人的個性、興趣和愛好,本校體育部自采用由學生自主選項、實施專選教學以來,以激活學生體育課程學習的積極性,收到了一定的教學效果。但唯獨田徑選項教學越來越不景氣,由于選項受名額限制,最后她們首選田徑項目的人中,大都既沒有運動基礎,也沒有運動習慣,只有通過田徑“專項”的跑、跳、投等身體練習發展身體,為她們第二學年重新選項打下基礎,這無疑給高校體育課程田徑教學改革提出了新的課題。
本課題問題的提出由來已久,上世紀90年代的興趣調查中,尚有8%的大學生自主選擇田徑運動項目,對跑、跳、投等頗感興趣,并具有一定運動基礎,自覺地投入田徑課的學習與訓練;而到了新世紀2000年以后,自覺選擇田徑課的學生幾乎為零,不少大學生本身就不愛體育活動,枯燥的跑、跳、投的練習反而讓她們產生逆反心理,形成了“逃課”、“站課”等自我防衛行為,她們無心體育作業,實為心理對抗,給女大學生田徑專選課教學帶來極大的困難。要改變這一現象,必須堅持以人為本,以實現健身目標、改革高校田徑基礎運動教學。本文作者勇于實踐,結合科學發展觀與現代教育教學理念,從轉變教學意識入手,通過自我教學實驗與比較研究論證:體育教學手段、教學內容與方法的選擇,均應以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為終極目標。
二、為提高大學生的健康水平必須從轉變教學意識入手
意識是指人腦對客觀物質世界的反映,是感覺、思維等各種心理過程的總和。雖然“存在決定意識”,而“意識又反作用于存在”。作為高校教育的體育課程的目的無疑是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進行全面發展的素質教育,然而,“在傳統的體育課程模式中,作為教學手段和方法的運動技能、技術卻成了課程的唯一目標”,并且把它們統統列入大大小小的考試的內容,這種以競技為中心傳統的技能教學意識,深深的禁錮著人們的頭腦,無法自我釋放。原因就是我們的師資隊伍早期所受的體育專業教育,純屬技術專業化教育,尤其恢復高考時期進入體育學院學習的課程設置,60%以上為技術課程,技術專業分化十分過細,追求完美的競技技術,把Sports與體育教育同等起來,認為“提高運動技術等于健康”。對健康概念的混淆直接誤導了高校體育課程教改的方向,至使高校體育課改長期不能擺脫以競技為中心的技法教學模式。上世紀90年代初,任課教師還較樂觀的滿足于8%的學生田徑專項的教學要求,積極為校運會、市大學生運動會輸送參賽的優秀田徑運動員,且較有“成就感”;而到了新世紀之初情況發生了突變:幾乎無人選田徑項目,只有把無運動基礎的學生編成田徑小班,投入基本的跑、跳、投打基礎的運動學習。57.5%來自城市、享有富裕生活的學生除了文化學習外,基本不參加身體活動、家務勞動,身體能力低下,甚至作者自己的教學對象中超過半數以上連800米全程都跑不完,有的雖能可以跑下來,但她們是經過途中多次或十來次休息與走跑交替才完成,這說明現代大學生體質的現實狀況很差,也使我們終于明白了高校體育課程的首要任務是增強她們的健康,通過走、跑、跳躍、投擲和攀爬等基本手段與方法鍛煉學生的身體,以有效的促進學生的身心健康。當然,要增進學生的健康,首先必須從轉變體育教學思想入手,必須認真的做細致的思想教育工作。
三、為實現大學生健康目標跑而進行的教學實驗范例
1.激發學生科學健身意識、使養成自覺鍛煉習慣
“學會生存”是現代大學生的必修課,必須用切身的事例對大學生進行體育意識教育。改革開放給經濟帶來了繁榮,人們生活好了,體力活動減少,人體缺乏鍛煉,從而引發全球性的現代生活方式文明疾病,嚴重的威脅了人類健康。據統計54%的人因缺乏鍛煉導致心血管病,在經濟發達國家的死亡病例中有一半死于心血管疾病,缺乏鍛煉已成為人類第一殺手,它已引起人們的足夠重視,這就是說人們開始明白了“學會生存”的重要意義。如果一個人不能的適應復雜的、快節奏的工作,必然加速心理疲勞從而引發人體功能性退變,甚至會導致心血管和呼吸系統疾患?,F代青少年在日常生活中既無自我生存能力,又無步行、跑步和爬樓的身體能力,它所造成的身體功能性退變必然給現代大學生的學習、生活帶來極大危害。自1954年勞動衛國制度頒布一級標準至1982年制定新標準期間,18歲以上大學生100米跑、1000米跑(女800米)和引體向上等項目成績均呈下降趨勢(見表1),尤其大學生耐力跑1000跑(800米女)整體下降了20.00秒(15.1秒女),這說明大學生的心肺功能出現嚴重退變。

聯系2005級教學對象的實際,筆者在開始的二周課上不僅有意識的與學生課堂上接觸,而且一起生活、一起鍛煉,充分掌握一個小班20名左右學生學習的情況。除部分有一定運動基礎的骨干外,其余的大都為無運動基礎學生,50~60%人缺乏跑的能力,心肺功能無法適應快節奏的工作與生活。教師與學生一同慢跑800米和走臺階的練習中,約有45%的學生無法完成練習,有的學生發生嘔吐,有的在練習途中用半蹲方式以減輕喘氣、調整呼吸,以努力克服由氣喘而引發呼吸道平滑肌的痙攣。由于缺乏經常性鍛煉和身體活動,青少年體質嚴重下降,致使高校教育在身體素質方面只能是“垮掉的一代”。為此,我們必須高度重視,師生共同投入到高校體育課程改革,以實際行動達到健身之效,努力培養自已成為對國家有用的建設人才。
2.以健身為目標大力變革田徑跑的教學實驗
教學目標課的組織方法與學習手段(教學內容的選擇)確定以后,教師就是實現目標的決定性因素。為實現健身目標、提高學生的體能、改善學生心肺功能,必須由傳統的田徑技術教學程序向注重發展學生身體素質與體能的方向轉移。通過調查得知80%以上的女學生,缺乏經常性運動,甚至用最慢的速度或用跑走交替跑800米都到達不了終點。同時,學生的身體反應速度和控制身體的基本能力都很缺乏。當前高校田徑場的設施充分顯示出現代化的健身條件,但應如何培養不愛活動女生的鍛煉興趣卻是一個難點。教師首先需要融入學生的體育活動中,無論晨練還是課外活動與學生堅持同運動、同游戲、同參與跑距練習,只有在一起,才能真正的了解學生、掌握學生的心理“脈搏”,尤其對運動負荷的安排一定要逐步調整,并且善于運用區別對待原則。對于少數從不愛活動的女生,從散步式的走步開始,慢慢的由活動量小的放松的游戲起步,即使教學計劃規定的五分鐘“跑距”和“30米蛇形運實心球”作業都是從走步和走跑交替開始,逐步過渡到慢跑,直到不同速度的交替,使之不斷地提速。
30米蛇形運實心球跑,最初也是從徒手的直線、蛇形移動開始,到徒手的蛇形跑,再過渡到運實心球的跑,并進行不同練習形式計時測試,進行實驗分析。其它的跳躍,投擲教學內容同樣應在促進健身的前提下組織各種練習,以發展學生體能與心肺功能為目標進行各項實驗,以驗證田徑教學改革的實效性并總結初步成果,從而以利再戰。
30米“蛇形運實心球”是經由7米起跑開始,通過相距1米的平行而立的立竿,繞過間隔3米的五副障礙再返回起點,是一個好的發展快速移動、控制平衡、發展協調能力的綜合體能訓練方式。當熟練掌握徒手練習之后,再持不同重量的實心球做負重的腿部力量性練習。每次課均進行練習,并組織個人或集體的接力比賽,最終經一個學期學習與鍛煉,取得了顯著性提高(見表2),這種練習對女大學生鍛煉價值尤為顯著。

5分鐘或12分鐘跑距練習是發展學生體力、改善心肺功能最好的自我練習手段。根據本人腿部力量、氣體交換及體能的實際現狀,自主的采用變速跑和走跑交替方法堅持不斷地練習,每周或每兩周進行自我測定、不斷總結經驗,經一個學年5分和12分鐘跑距鍛煉均有非常顯著的進步,也大大的改善了學生心肺功能,特別對女大學生的鍛煉價值更為顯著(見表2)。
值得借鑒的是教師從傳統的技法教學向提高學生身體能力為目標的教學手段的轉型,對無論提高速度還是耐力均有直接意義,尤其對發展女大學生的身體能力與耐力素質,均有顯著性提高(見表3)。

總之,以上均為田徑跑的教學經驗,能促進學生由變枯燥的跑步運動轉變為自信、有樂趣的跑步運動。這顯示由技法教學向以提高學生身體素質、改善學生心肺功能為目標的教學手段轉型的改革已取得初步成效,期望以后通過總結經驗、吸取教訓使高校田徑教學取得更大的成就。
參改文獻:
[1]中國社科編.現代漢語詞典.北京:商務印書館,1980.65-66.
[2]季瀏.體育課程標準解讀.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2-26.
[3]林陶等.中日體育教師專業化課程標準比較體育學科.2007.
[4]國家體委群體司.國家體育鍛煉標準手冊.人民體育出版社,1982.76.
(作者單位:暨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