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學生心理素質 素質培養 培養途徑
目前,有不少中小學生時常出現心理障礙,如厭學、焦慮、青春期煩惱、孤僻、自卑、早戀等心理異常表現。很多學生意志脆弱,抗挫折能力差,缺少用正確的心態去看待社會現象的能力。有些學生甚至做出莽撞的事情,走入歧途,等等。這些都是學生心理素質差,缺少健康心理所造成的。為此,筆者談談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途徑。
一、結合學科教學進行有機滲透
課堂教學是進行素質教育的主要場所,學生心理素質的培養也離不開各個學科的教學活動。教師應根據學科教學進行有機滲透,尤其是智力方面。如觀察力、想像力、思維能力、注意力等幾種認識能力,主要是通過文理科教學和實踐課教學形成的。有些非智力因素,包括情感、意志、個性的培養也離不開學科教學。如政治課培養學生良好的道德情操;體育課培養學生堅強意志,鍛煉耐力和毅力;音樂課培養學生審美、陶冶情操、開發智力;地理課對學生進行環境意識的教育等。這種滲透是經常的、潛移默化的,也是有效的。
二、結合課外場所進行環境育人
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除了課堂教學外,很重要的一個途徑是課外環境,包括校園環境、家庭環境、社會環境、人際環境、文化氛圍,等等。每個人的發展,除了遺傳因素外,主要是受環境影響。因此,創設一種良好的教育環境對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是非常重要的。如校園,學生天天接觸日日熏陶,優美的校園環境,綠樹鮮花,宣傳板報,文化長廊等使學生一進校就有一個良好的心境和興趣。這種美化、綠化、凈化、清新和諧的校園環境對陶冶學生情操,凈化學生心靈起著潛移默化的作用。家庭環境更為重要,父母是學生的第一任老師,正確的家庭教育能使學生養成勤儉樸素、吃苦耐勞、分辨是非等良好心理品質。而社會環境也是影響學生成長的一個重要因素。在現代經濟大潮沖擊下的五彩繽紛的社會里,學生要接受什么,拋棄什么,是不易分辨的,這就需要學校教育的正確引導,使學生排除社會文化環境的不健康行為的干擾,組織學生開展一些豐富多彩,富有教育意義的社會實踐活動。可深入工廠、農村、部隊,用正確的典型英雄事跡激勵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培養社會主義信念,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念。
三、為學生提供多種心理咨詢,及時消除學生的心理障礙
學校可給學生上一些心理保健課和心理素質講座,使學生獲得更廣泛、更有效的心理健康知識。
四、結合活動課進行綜合心理素質教育
學校開展的第二課堂活動教學就是一項很好的心理素質教育內容。活動課是一種結合學習為主要內容,以學生的主體活動體驗為主,促進學生的認識、情感、行為的統一協調發展為主要目標的教學組織形式。它具有濃厚的實踐性、廣泛性。如藝術教育的文藝活動能培養學生的想像力和審美觀點;科技教育中的科技活動,通過興趣制作標本、圖片、科技小制作等能促進學生個性和特長的發展;體育活動培養學生的堅強意志;校團、班團活動可對學生進行理想、信念和人生觀的教育;社會實踐活動可開闊學生視野,通過接近社會、接近生活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使學生用正確的態度來面對當今社會和現代生活。
除上述所談幾種途徑外,培養學生心理素質還有很多渠道,這是一種綜合性教育,要寓教育與各種校內外活動之中,才能較好地培養學生的心理素質。
(作者單位:吉林集安市職業教育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