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大學生是上網的主流群體之一,在這一群體之中,呈現出很多特點。通過調研我們既看到了上網對于大學生日常生活的積極作用,同時也看到了相當數量的學生迷戀上網、沉溺網絡游戲的不良行為。因此,筆者認為高校可以從建立問題反饋機制、個案教育和思想引導等方法和途徑來避免學生不良上網行為。
【關鍵詞】大學生 網絡 思想引導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和計算應用的普及,互聯網作為新的媒體,已成為大學生獲取和交流信息的重要渠道。深得大學生的喜愛。網絡又是一把雙刃劍,很多事例說明網絡使很多人深陷其中,有的甚至走上犯罪的不歸路。大學生作為上網的主流群體之一,大學生上網行為健康與否?不良上網行為有哪些?學校對學生上網應如何控制?這都值得我們深思。
一、對大學生上網行為的調查分析
為了更好的研究大學生上網情況,我們針對哈爾濱工程大學的在校生作了一次全面細致的調查,從調查結果來看,上網對學習有巨大的影響,學生上網既有積極的一面,也有消極的一面。
1.積極現象明顯
(1)大多數學生上網有節制。調查統計結果表明,受調查者中,每天上網的學生占7%;平均每2到3天上一次網的學生占19%;一星期上一次網的學生占39%;平均半個月上一次網的學生占19%;有17%的同學的上網周期在一個月以上。
每次上網時間也呈良好狀態。調查顯示,每次上網的時間為1小時以下的占19.2%;1~2小時的占57%;2~4小時的占21%;每次上網超過4小時的占2.2%。
(2)上網主要目的健康。統計表明,54%的學生上網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查閱資料,占大多數。有26%的學生上網主要是為了和朋友聯系,有18%的學生上網是為了打發時間,其他目的占2%,如管理BBS、交友等。
受調查者認為,網絡對學生的主要驅動力是豐富的資源的占58.67%;排除無聊情緒的占29.33%;其他如有趣的網絡游戲占12%。
(3)上網行為總體上益大于損。上網搜索資料和看新聞與評論分別占40%、14.7%;同時有36.3%的學生上網是聊天、看電影、玩游戲。如果把搜索資料和看新聞與評論看著積極行為的話,學生上網還是益大于損的。
2.不良上網行為問題嚴峻
為了盡可能掌握學生上網的不良現象,我們在設計問卷時,采用了間接提問的方法,即問題由接受調查者回答,以“你周圍的同學”為真實了解對象。這樣的方式的優點在于避免了受調查者對自身問題的回避,使調查更符合實際;缺點在于無法對這些現象進行精確量化。
根據統計數據分析,我們得知:
(1)利用學習時間上網的情況嚴重。調查表明,受調查者周圍同學利用學習時間上網的數量,認為“很多”的占34.67%;“偶爾有”的占62.33%;只有3%回答“沒有”。由此說明,在我校有相當大的一部分學生在利用本應用于學習的時間來上網。盡管問題的嚴重性沒能量化,但可以肯定,利用學習時間上網的學生在數量上不在少數。
(2)相當數量的學生迷戀上網。調查顯示,受調查者周圍同學迷戀于上網的,“非常多”占12%;“一般多”占44%;“較少”占38.6%;只有6%的人回答沒有。由此可知,迷戀于網絡的學生不在少數。學生迷戀網絡,既浪費時間,又影響學習,甚至對身心的健康成長都有巨大的危害。據調查,我校2007年被開除學籍的學生中,絕大多數學生是由于沉迷網絡而荒廢學業。
(3)寢室上網問題嚴峻。在高校,很多同學擁有個人電腦,他們上網有著巨大的便利,上網更加沒有節制。從問卷中顯示,擁有個人電腦的人大多數上網時間不固定,常常是有時間就上網,上網時間高達每天4~7小時不等,主要集中在中午、晚上及其他沒課時間,甚至是逃課上網。
在寢室無節制上網既對自己身心造成傷害,又給他人學習生活造成不良影響,成為上網群體中問題最為嚴峻的問題之一。
(4)網絡被主要用于消遣娛樂。調查表明,受調查者認為網絡是消遣娛樂工具的占45%;認為是信息來源占31%;認為是學習途徑的占18%;認為主要用于其他用途的13%。
(5)上網危害集中而明顯。在被問及上網對學生的最大危害時,41.3%的學生認為是浪費時間;34.7%的學生認為是影響學習,相對比較集中;而認為是浪費金錢的只占13%;影響人際交往僅占11%。
二、針對不良上網行為的對策建議
學校作為教育機構,肩負著讓學生健康成長、使學生成才的重任。學校對上網行為的健康引導有首要的責任。針對上述情況,在認真研究基礎之上,筆者提出以下對策:
1.建立問題反饋機制
針對學生不良上網行為,學生工作部門應建立起問題反饋機制,即由班級干部、寢室長定期反映班級與寢室同學中上網情況尤其是不良上網行為。對沉迷網絡、不良上網行為嚴重的學生進行思想教育,并列為重點考查對象,長期了解直到其不良上網行為完全消除為止。
2.個案教育和思想引導
從新生開學時起到完全適應大學生活為止,學校應對上網進行宣傳教育。學校和各院系學生工作部門利用學生沉迷于網絡導致學業荒廢的真實案例,對學生進行教育,起到警示作用,使學生正確把握上網行為,使之正確利用網絡。
3.用電力供給控制寢室電腦的使用
我們認為,學校可以利用學校對電力供給的控制權,在上課時間關閉寢室電路總閘,徹底消除學生利用學習時間上網的行為。在休息時間,如中午、晚上,我們可以適當縮短供電時間,避免學生過度上網,影響休息。
4.聯合相關部門,加強校園內部和周邊網吧管理
網吧是學生上網的主要場所。按照學校學生管理和教育的要求和需要,對網吧進行管理,可以有效地遏制學生不良上網行為,進而避免產生不良后果。學校應與當地相關行政管理機構合作對校園內和周邊的網吧進行管理和適度控制,使其充分發揮積極作用。
5.用積極健康的校園文化豐富學生生活
根據調查,31.2%的學生是由于“無聊”而去上網。可以認為,這與學校校園文化建設有密切關系。如果校園文化豐富多彩,對學生有強大的吸引力,那么就不會有那么多的學生因為“無聊”而去上網。校園文化建設好了,把學生都吸引到健康積極的活動之中,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減少學生陷于網絡之中。
6.科學引導上網行為
我們不能一味地對不良上網行為進行遏制,而致使積極的上網行為也被限制。學校可以開設專門的課程對上網進行科學合理的引導。推薦陽光網站、紅色網站,并加強校園網絡建設,為積極的上網行為建立良好的環境。
三、結論
大學生是上網的主流群體之一,在這一群體之中,呈現出如下特點:上網者男生多女生少、男女生在愛好上存在巨大差別、女生上網行為比男生健康積極、各年級上網人數比例差異顯著、上網時間主要集中在雙休日、沉迷網絡者人際交往能力弱等。這些特點有利于我們有針對性地對他們進行思想引導,進而有效遏制不良上網行為。我們認為,針對學生上網的群體特點和上網行為,學校可以建立有效機制來引導學生,避免學生不良上網行為,充分發揮網絡的積極作用。
(作者單位:哈爾濱工程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