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從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對心理障礙大學生進行主動干預的實驗研究成為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課題之一。主動干預在學校范圍內是常見的干預模式之一。但在實際干預活動過程中,發現有些大學生通過診斷測試,即便知道自己有心理障礙也不愿接受心理工作者的主動干預。因此,搞清不接受的原因在高校人性化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關鍵詞】心理障礙 主動干預 心理干預
1 引言
現代社會競爭日益加劇,大學生在倫理道德、價值觀念、行為方式、人際關系、就業求職等領域的沖突和心理壓力越來越大,大學生出現心理危機的人數逐年增加。從20世紀90年代末開始,對心理障礙大學生進行主動干預的實驗研究成為提高大學生心理健康水平的重要課題之一。
所謂心理干預,是指在確診患有心理問題的基礎上,采用一系列適合的心理咨詢或治療方法對當事人心理問題及行為進行矯正和治療。主動干預可界定為在當事人沒有主動上門求助的情況下,心理工作者積極主動地對其進行心理干預。主動干預在學校范圍內是常見的干預模式之一。但我們在實際干預活動過程中,發現有些大學生通過診斷測試,即便知道自己有心理障礙也不愿接受心理工作者的主動干預,對此現象研究者一般認為是中國傳統思想觀念的影響導致。心理障礙大學生不接受主動干預的原因是什么?搞清不接受的原因在高校人性化地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2 研究對象與方法
2.1研究對象:抽取揚州大學參加《心理咨詢與治療》公選課的大學一年級學生105名(涉及五個專業),經SCL-90量表測試后,將有一項因子分≥2.5的學生劃分為心理障礙大學生,作為本實驗的研究對象,共29人。
2.2研究方法
2.2.1材料與工具:選用國內外通用的心理衛生調查問卷SCL-90量表,測試研究對象的健康水平;自編《大學生不接受心理工作者主動干預的原因調查問卷》,調查大學生不接受主動干預的原因。
2.2.2實施程序:(1)確定研究對象。先用SCL-90篩選出心理障礙大學生,并告知將有心理工作者對其進行心理干預。(2)干預階段。時間為8周,每周心理工作者主動和研究對象聯系并約定干預的時間和地點,干預方法由心理工作者自主選擇。(3)訪談、編制問卷及調查。
2.2.3數據處理:用SPSS11.0軟件包對以上數據進行處理。
3 結果
3.1接受次數及人數(見表1)

3.2對心理障礙大學生不接受主動干預原因的因子分析(見表2)

對心理障礙大學生所填寫的問卷選項進行因子分析。根據因子的特征值和旋轉后的因子矩陣,采用主成份分析法抽取出4個因子作為共同因素。累積解釋變異量總共為71.882%。對4個因子分別概括為:癥狀緩減、自我封閉、信任困難和客觀困難。
3.3原因重要程度排序
項目均分越大,原因越重要。重要程度排序是:項目4、2、9、7、1、8、3、6、5;均分分別是:3.73、3.64、3.45、3.27、2.91、2.45、2.43、2.18、2.09。
4 分析與討論
4.1不可忽視不接受主動干預的心理障礙大學生人群
從表1可以看出,不接受人群所占比例比預想中的要大,一次都不接受的占37.93%,接受1–2次的占44.83%,兩者之和達到82.76%,這提醒高校心理工作者不可忽視這部分被動人群。這就面臨一個問題:實驗研究必須考慮研究對象的自愿性,但針對這一部分人群高校在實際干預工作中又應該如何對待呢?
4.2高校心理干預工作應更具人性化
綜合考慮結果中3.2和3.3,可以發現心理障礙大學生不接受主動干預的原因有四個因子,并且按重要程度排列,順序是:癥狀緩減—客觀困難—自我封閉—信任困難。這一結果要求高校心理干預工作應具有人性化,除了對那些不愿意接受主動干預的心理障礙大學生要摸清不接受的具體原因外,還要重視以下幾個方面工作。(1)盡量排除客觀困難。如時間安排不沖突、心理訪談室地點設置合理、增加網絡咨詢途徑等。(2)增進對心理咨詢的了解。如對心理咨詢及治療的技術和過程進行科學性宣傳,讓他們認識到,得心理病癥就象得生理疾病一樣需要及時的醫治,增強心理素質就像增加身體素質一樣重要,預防心理問題與預防生理問題一樣有好處,心理醫生與普通醫生一樣也是維護我們健康的醫生,等等。只有了解心理咨詢,心理障礙大學生才能走出自我封閉的心門去接受心理咨詢。(3)提高心理工作者的素質。如提高心理工作者專業技術和職業道德,以增強學生的信任度。(4)提供多種心理知識教育途徑。能讓不同類型的心理障礙大學生從不同角度獲得心理知識與技能,提高他們的自我心理調節能力。(5)提高診斷準確性。除了測試時遵守標準化原則外,還應做事后訪談防止個別誤診。如本實驗中,個別大學生反映測試時自己亂填,測試結果不可靠;也有個別大學生反映怕別人說自己有精神病,就專門往好的選。但所有這些工作都建立在一個前提之下,那就是心理工作者對心理障礙大學生的真誠關愛。
5 結論
5.1不可忽視不接受主動干預的心理障礙大學生人群。
5.2高校心理干預工作應更具人性化。
參考文獻:
[1]周成宜,盧泰祥.對大學生心理障礙人群進行主動干預的探討[J].中國學校衛生,1999,20(3):196.
[2]王孝義,朱蓮.職業中專學生心理健康狀況與干預效果分析[J].現代預防醫學,2007,34(7):1270–1274.
[3]楊蘊等.大學生心理障礙的中藥干預研究[J].健康心理學雜志,2004,12(3):161–162.
[4]董玉福,李云清,楊穎飛等.不同選項體育課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中國健康教育,2005,21(3):206–208.
(作者系江蘇揚州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在讀碩士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