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一直以來,英語作為外語學科的學習中,對于性別差異造成的男女學生英語學習水平有所差異。本文從各方面討論了,英語課堂會話中造成男女性別差異的原因,這些原因對英語教學中存在的影響,作為英語教師應該怎么樣去正確的去引導男女學生。
【關鍵詞】性別差異 課堂會話 語言學習
對于性別和語言的之間的關系主要來講有兩條路子,也就是文化差異方面和優勢方面。從文化差異方面來講,我們看到了,男性和女性從出身到融入社會中,對于語言的實際運用,形成了不同的次文化。從優勢方面來講,性別的差異造成了男女權利和地位的不同。一般來講,大家都認為男性傾向于權利,女性更注重于團結一致。
一、男女對話的區別
1.語音語調上
不論在哪個社會階層,女性的發音都比男性的發音更接近標準發音和標準變體。在社會上女性比男性的地位低,她們就只能從語言上獲取這種地位的平衡。所以在語言上,女性比男性更有地位意識,在語調上,女性說話多使用升調,語調變化多,富有表現力,而男性則多用降調,語調變化較少。其次,女性的語調模式是猶豫,不肯定,高調音多,充滿感情,而男性則為平穩,堅定有力,不常用高調音,但表現力不足。
2.詞匯選擇
對于詞匯的選擇上,女性喜歡使用委婉語,而男性則傾向于使用禁忌語,女性的言行更受社會標準的約束,否則她們會被認為沒有教養,而男性卻享有較大的言論自由。
3.句法結構
在句法結構上,女性教男性更多地使用標準規范的句式,女性比男性常選擇更禮貌的句型。在表達請求時,女性使用的句式比較間接,結構迂回婉轉,而男性則更多地使用祈使句和命令句,句式結構較直接。女性較多的使用情態結構和反意疑問句。
4.交談方式
男性更多的關注政治、經濟、體育、競爭和國際關系,女性注重個人生活細節、社會生活、感情糾葛、家庭婚姻。男性比較獨立和排他。女性強調親密、關聯、包容,注意力集中于話語作為一種交流關系的方式。那就是為什么男性喜歡競爭、向往獨立,總能控制著話題,還經常使用粗俗或禁忌語,女性的話語比較合作、支持和服從。傳統的文化也深深地影響著課堂上不同性別的交談方式。那就是為什么老師區別對待男同學和女同學的原因。無論是在傳統的課堂或是英語課堂,男同學總是能和老師交流更多,也控制著同學之間的交談。
二、對于中國學生的性別差異在課堂會話中的表現,我們可以從以下三個方面來考慮:心理因素、文化因素和社會因素
1.心理因素
女性更注重地位意識,女性喜歡用標準的語言,往往帶有禮貌、服從、合作、支持的語氣。在社會交際中,女性更關心自尊心的保護。她們總是小心著留心其它加入者的表情,從而來保護著自己。毫無疑問,男性對自我獨立和自我信任的愿望,讓他們更關心那些否定的表情,因為特別的社會地位讓他們更獨立、自由地去發揮,包括強迫其它人去做他們所想要的。女性更傾向于那些肯定的表情,肯定的評價讓她們相互更加信任、更加密切。
女性更加重視團結統一,男性偏向于權利。用這個來解釋課堂上和平時生活中,因為性別不同造成的說話方式也不同,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另一個心理學上的解釋是,在嬰兒時,在開始學習說話的時候,女性的早熟已經預先開始影響她們了。
除了心理因素,還有文化因素和社會因素,這些都影響著大學生交際中語言的運用。這些因素相互聯系在一起,形成了男性和女性說話方式和說話風格的差異。
2.文化因素
文化和語言是緊密聯系在一起的,性別語言,作為語言的一種變體,從很大的程度上來講,和文化是有聯系的,同時也反映了社會文化的唯一性。換句話說,也就是在不同的背景下,性別語言擁有不同的文化內涵。文化也決定了語言,在不同的文化背景,性別語言擁有不同的表現。
在中國,主流文化給男性和女性決定了不同性別的地位。在社會行為方面,男性和女性是不同,其中還包括了在語言的形式中,這些行為背后的反映。中國女性的傳統思想總結起來就是“三從四德”,這里面就包括了女性的交談。而且,女性的交談并不是需要慷慨激昂的陳詞、善于雄辯的語言,而是措辭上講究精練,絕對不要用粗俗和激烈的語言,要知道什么時候開始說,什么時候不說,什么該說,什么不該說,這些對女性的言語都有很嚴格的要求。中國對女性言語的要求就反映了典型的傳統的中國文化,沉默、不善表達就成了女性的代名詞,然而,男性就理所應該的可以力爭言辭的表達自己的想法,并控制著同時擁有男性和女性的對話。
在古代中國,女人說話的時候是不能把嘴巴張的太大,就算是笑的時候也要笑不露齒,以此來表明她們是多么的有修養。傳統的中國文化要求女人應該保持沉沒和服從,以一種謙恭的態度,尤其是當女人和男人說話的時候。相對于男人,女人的話語經常、也很容易被打斷。在中國的文化中,也有禮貌原則的說法,女人應該多保持沉默,給其它的人更多的說話機會,并且要避免爭執。順從、不多話的女人往往是被中國文化所認同,并給予鼓勵。在同時擁有男性和女性的對話中,這些偏見讓女性也保持了沉默。根據我們的傳統文化,女人就應該安靜、服從,而不是據理力爭的霸占著整個談話。如果在在同時擁有男性和女性的對話中,她說的太多,她會被認為不是一個行為舉止好的女性。
男性和女性都是在社會的環境下成長起來的,無論男性還是女性都深深的印下了傳統中國文化的烙印,都無意識的遵循著性別交談的規則。
文化從很大程度來講決定和限制了人們的行為思想和性別、社會地位。語言也就反映了文化對性別差異的影響。
3.社會因素
眾所周知,女孩子和男孩子從小就生長在完全不同的生活環境。女孩子的愛合作與男孩子的好爭斗也不是從出生一開始就有的,而是在社會中慢慢培養起來的。社會因素主要有以下四個因素:
(1)家庭因素
受到性別差異這個固定模式的影響,父母對男孩子和女孩子有不同的期望,因此也就養成了不同的行為方式。父親對兒子相對的嚴格要求而對女兒相對的表現得疼愛。在我們生活中就有個典型的例子:當一個小男孩摔到了,他的父母會說男子漢大丈夫不要哭。相反,當一個小女孩不小心摔倒了,她的父母會上前去哄她。男孩子從父母那里得到了很多的鼓勵的同時也得到了更多的懲罰。從小,男孩子和女孩子的耍的玩具和穿的衣服也都不同。隨著年齡的增長,男孩子總是把男兒有淚不輕彈掛在嘴邊,哭就成了女孩子的專利,常常用水做的來形容女孩子。這樣,男孩子和女孩子也就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技能。父母的說話方式也影響著他們的孩子。總的來說,父親對孩子比較嚴格苛刻,母親一般表現得比較疼惜。
(2)學校因素
學校的教育因素也是需要考慮的,尤其是老師給學生有關男性和女性的指導和教育、同學之間的相互影響。老師對男學生和女學生的態度也有差別,就算是提問分別有質和量的區別。男孩子在課堂上表現非常活躍,就算犯了錯誤也沒有什么顧及,女孩子就表現得比較拘謹,害怕犯了錯誤受到老師的批評。
老師對于比較難的問題傾向于抽男學生起來回答,就算不能夠回答,男學生也基本上可以泰然處之,一般比較簡單的問題讓女生來回答,這樣減少了女生犯錯誤而引起的尷尬,女生的臉皮比男生的薄。
書本上對男性和女性的工作也有個很明確的界定。一般地位比較高、技術含量的工作,領導、科學家、專家、士兵等讓人一看到就自然聯想到這些是男性的工作。但女性都是護士、服務員、售票員、幼兒教師等地位較低的工作。
總之,在書本上反映出來的男性都是比較獨立、理性、堅強、好斗,女性相對柔弱、感性。
(3)同伴因素
同伴的壓力也是不能忽視的重要因素。在男孩子和女孩子開始學習語言運用的時候,同伴之間已經開始出現男女性別的差異,男女分開形成小團體,語言的風格也有不同之處。男孩子和女孩子都分別傾向于和同性的伙伴一起,相互交流,感情深厚。
三、性別差異的影響
性別的差異對教育產生了負面的影響,尤其是對男性和女性在人格上面的發展造成的影響。男學生善于冒險,敢于去猜測他們不知道的東西,喜歡去炫耀夸大。就算不知道正確答案或是對答案不確定,他們都愿意主動回答老師提出的問題,以便老師實時發現存在的問題,提出改正。相反,女學生偏向于沉默,害怕給出錯誤的答案,除非當她們十足的把握是正確的結果,她們才會主動舉手回答問題。在同時有男女生的談話中,男生顯得更加活躍,而且,經常去打斷女生的話語,使女生表達自己意見的機會變少。男生控制著整個談話,造成了男女語言學習的不平衡。
作為老師,要平衡男女性別的差異,在課堂上盡量避免造成男女對英語學習的差異。多給女學生提供更多在課堂上說的機會,給他們更多的鼓勵和支持,讓她們從心理上克服男性占優勢的問題,給男女學生同樣的學習環境和氛圍。
參考文獻:
[1]David W. Carroll .語言心理學.北京: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湯姆森學習出版社.2000.
[2]Roll Ellis.第二語言習得研究.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3]Sandra Lee McKay and Nancy H. Hornberger .社會語言學與語言教學.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1.
[4]艾曉明等譯.語言與社會性別導論.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5]白解紅.性別語言文化與語用研究.湖南教育出版社,2000.
[6]趙蓉暉.語言與性別——口語的社會語言學研究.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3.
[7]刑強.性別形成和差異的社會認知理論評述.南京師大學報,2002.
(作者系西華師范大學在讀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