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我國教育要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的培養標準,就要促進學生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全面發展。為此,必須改變過去那種只重視智力因素對知識獲得的影響,忽視非智力因素對學習效果的作用的教育。
【關鍵詞】教育 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
概括地說,人的全面發展就是人在德、智、體、美、勞等方面的發展。為了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我們必須改變傳統的教育觀念,即改變那種只重視智力因素對知識獲得的影響,忽視非智力因素對學習效果的作用的教育,積極地把非智力因素引入教育過程中來。
智力因素通常是指記憶力、觀察力、思維能力、注意力、想象力等,即認識能力的總和。它是人們在對事物的認識中表現出的心理牲,是認識活動的操作系統。而非智力因素是指智力因素以外的一切心理因素,它對人的認識過程起直接制約的作用。其中主要包括興趣、情緒、情感、意志、性格等,是認識活動的動力系統。
情緒是人的心理活動的重要一面,情緒好壞與興趣的大小對智力活動有很大影響。學生上學是否有興趣,是高高興興地學,還是愁眉苦臉地學,其效果是大不一樣的。深厚的興趣和好的情緒使智力活動進入積極狀態,往往會喚起人們廢寢忘食的鉆研鉆研勁頭,從而成為發掘智力潛力的金鑰匙。而不好的情緒,受壓抑、害怕、反感等則影響智力活動。列寧指出:“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對真理的追求。”這句話,充分地說明了情感的作用。孔子將學習分為“知之、好之、樂之”三個層次,認為“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樂之”就是一種最高層次的學習。只有進入到“樂之”這一層次,才能使人在學習上自強不息。學生有了對學習的愉悅情感,就會增強學習的積極性,主動地探求新知識,大膽地發揮創造性思維能力,頑強地克服各種困難,從而提高學習質量。師生之間的情感在課堂上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直接影響教學效果。因此,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發揮主導作用,調動起歡快的情緒,開發出豐富的情感智力,創造出好的教學情境,是搞好課堂教學的重要因素之一,也是素質教育的關鍵所在。
教師會影響學生的情感。教師的專業知識、教學方法影響學生的情感。教師的學識淵博使學生欽佩,高尚的道德情操與敬業精神會得到學生的尊敬,成為學生的楷模。教師的情感潛移默化地影響著學生的情感。作為教師不僅要細心鉆研教材和科學制訂教學方案,而且要注意對學生心態的影響,不該把自己因得失、辛勞、困難、人際關系緊張而產生的煩惱、憂慮、怨恨等情緒帶入課堂。教師在課堂上要善于利用情感影響學生,進而產生情感共鳴,學生則會得到獲取知識的充實感和滿足欲,從而激發他們學習這一門課程的情感動力,更好地接受知識。當學生感到困難或焦慮時,教師要善于幫助他們克服困難,使他們增加克服困難的勇氣和毅力,擺脫由于困難、挫折而造成的憂慮情感,樹立自信心,帶著一種高昂的激情投入學習。
教師的主導作用在于及時識別學生的情緒,排除學生的消極情感,鼓勵他們保持樂觀情緒,使他們在最佳的情境與情感狀態中愉快地接受知識。學生的學習熱情是在學習過程中培養起來的,豐富的知識可以使之產生豐富的情感。我們要學會用理智支配情感,做情感的主人,以排除消極情感,防止消極情感對學習活動產生阻礙作用。
意志即是指人們自覺地克服困難,實現預定目標的心理過程。馬克思說:在科學上沒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只有不畏勞苦沿著陡峭的山路勇敢攀登的人,才有希望到達光輝的頂點。這段話是講“不畏勞苦”和“到達光輝的頂點”之間的關系。所謂“不畏勞苦”,從心理學上說,即指堅強的意志力。意志堅強是事業成功的首要因素。宋代文學家蘇軾也曾說過:“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才,亦必然有堅忍不拔之志。”在學習過程中,只有智力不行,有了學習的熱情也不夠,還必須有堅持到底的意志,才能克服困難,使學習取得成功。一個學生具有堅強的意志,不僅能促進其智力的發展,而且可以調節和控制情感,支配其認識活動,按照預定的目標,克服困難,勤學苦練,頑強地攀登。意志是自覺確定目標并為實現目標而支配自己的行動和克服各種困難的心理過程。它具有三個明顯的特征:自覺的目的性、支配調節自己的行動和克服各種困難。意志能強化人的積極情感,鼓舞人的熱情,推動人去積極地、愉快地行動,取得更大的成功。
堅強的意志不是天生的,是后天教育和實踐鍛煉培養的結果。要成為綜合型高素質的人才,必須重視意志的鍛煉和培養。
1.加強思想教育是培養意志的重要前提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用正確的思想和科學的世界觀指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世界觀,是培養意志品質的思想基礎,也是人意志活動的強大動力。
2.自覺地參加社會實踐人的理想、信念的形成,雖然離不開理論學習,但更離不開實踐,離不開在實踐中的斗爭和磨煉。
3.加強集體教育與榜樣教育要組織學生參加集體活動,從中進行集體主義教育,增強集體觀念,維護集體利益,服從集體意志,逐步養成自制、剛毅、堅強的意志品質。同時,要重視榜樣教育,為學生樹立各式各樣的學習榜樣,作為他們學習的楷模。
4.根據學生的意志表現差異因材施教分析學生的意志品質,針對其實際意志表現因材施教,對優良的意志品質要鞏固、發揚,對不良的意志品質設法幫助改正,并教會他們自覺地磨煉自己的意志,不斷提高意志活動的水平。
性格是人對現實的態度和在行為方式中比較穩定的心理牲。良好的性格如勤奮、自信、自強等,對一個人的成長起積極作用,而不良的性格如懦弱、懶惰等,則對人的成長起消極作用。人一旦對某些活動產生了興趣,就能獲得這種活動的較好的效果,對學習活動亦是如此。人民教育家陶行知說:“學生有了興趣,就肯用全副精力去做事,學與樂不可分。”濃厚的興趣會使人產生積極的學習態度,推動其興致勃勃地去學習,因而興趣是影響學習活動效果的一個重要的心理因素。興趣是人們積極認識某種事物或關心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人的興趣發展一般經過有趣——樂趣——志趣三個階段。有趣是一種必然的、不可避免的現象,是興趣發展的第一階段。因此,教師應當引導學生從有趣逐漸趨于穩定,集中向樂趣轉化。樂趣雖與快樂的情感體驗相結合,但它還不足以推動人們去為了某種目標而奮斗終身。人的興趣只有上升到了志趣階段,才會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活動中去。在學習活動中,好奇心不僅可以成為學生學習的動力,甚至會產生具有重大意義的發明或發現。而求知欲不僅是學生走上科學之路的誘因,并且是促使學生進行創造性活動的主要動機。因此,教師要促使學生的好奇心盡快地向求知欲發展,最終培養學生具有良好的學習興趣。同時,要珍惜好奇心,增強求知欲,提高興趣水平,學習活動才能順利開展,學習質量才能得以提高。
總之,非智力因素是引導和促進學生學習、成長的一種內驅力,它對學生智力與能力的發展起著動力和定向的作用。
參考文獻:
[1]衛燦金.語文思維培育學.
[2]何道寬.思維的培訓.
[3]沈德立.非智力因素與人才培養.
(作者單位:吉林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