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二十一世紀是一個國際化的知識經濟時代,培養具有創新素質的英語人才是一種全新的教育理念,優化復合型、應用型英語人才培養模式是發展和創新的根本出路。
【關鍵詞】培養模式 人才培養 優化
一、引言
高等學校外語專業教學委員會在《關于外語專業面向21世紀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高等學校英語專業英語教學大綱》2000)中指出,當前外語教育存在5個不適應,即“思想觀念的不適應;人才培養模式的不適應;課程設置和教學內容的不適應;學生知識結構、能力和素質的不適應;教學管理的不適應”。在這5個不適應中,培養模式、課程設置以及知識結構等三個方面占據一半以上。這是過去長期計劃經濟體制下沿襲前蘇聯教育模式下形成的外語教育模式,其主要目標是培養“精英”型的語言專門人才。而目前,我國的高等教育已經進入了大眾化階段,培養大批的滿足社會發展需要和適應市場機制發展的應用技術型人才已經刻不容緩,這就要求我們對原有的課程體系進行反思。
二、英語專業本科課程設置存在的問題
最近幾年,高校英語專業教學應對不同的定位,紛紛探討語言教學的模式和培養目標,而大多是在語言技能和相關專業上的復合。“語言技能+專業知識”的培養目標雖然比較純粹的語言技能培養有了很大的進步,但仍然存在著這樣和那樣的問題,離社會對外語人才的要求和學生的期望值尚有較大的差距。主要問題是:(1)課程設計不合理。大部分課程仍然以語言技能為主,只是在高年級階段加了幾門專業知識課。由于外語教師不懂專業,這些課程基本上由專業教師用中文開設,沒有發揮外語優勢,即使學生學到一些知識,也較為膚淺,離專業的培養規格相差甚遠;(2)重語言能力輕素質培養。教師教學方法陳舊,以傳授語言知識為重點,忽略創新素質培養。學生學得較為死板、被動,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較弱;(3)重課堂理論教學,輕社會實踐。由于受實踐基地的限制,學生以課堂學習為主,即使有一點實習,也是流于一般形式,很少有機會接觸社會,學生實際操作能力低下,畢業后無法適應工作崗位的需要;(4)學生的知識面較窄,學習方法陳舊。在學習上還主要是被動地吸收知識,未能充分發揮自己的主觀能動性,利用第二課堂、網絡資源等進行個性化自主式學習。同時,受教學內容陳舊、師資水平參差不齊等因素影響,學生的知識面不寬,無法滿足用人單位的需求(《關于外語專業面向21世紀本科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見》1998)。因此,原有的課程體系設置和培養模式已經明顯滯后于社會的需要。
三、優化應用型、復合型英語人才培養模式
優化應用型、復合型英語人才培養模式的專業發展強調實事求是,與時俱進,充分考慮到實際情況,因校制宜,發展復合型、應用型英語人才培養的道路,結合全球經濟發展和市場需求,培養有特色、高質量的專業人才,創造出學校、專業特色。
(l)專業設置。強調英語為根本,從經貿、土木、教育、翻譯等方面培養社會急需的專業人才,滿足科學技術的發展與社會經濟、政治、義化的進步和變革對創新人才的需求。
(2)課程設置。根據教學階段,設置英語專業技能課程;英語專業知識課程;相關專業,如經貿、土木等專業知識課程及選修課程等,不斷優化課程安排和比例結構。
(3)實踐環節。重新定位、評價英語專業的口語強化訓練;翻譯實習及畢業實習等環節,加強實踐性教學,切實加強學生畢業論文的寫作指導。
(4)教學環節。以學生為中心,以社會需要為方向,以先進的教學理念武裝教師,充分利用網絡、多媒體等現代教育技術等手段組織教學。
(5)測試手段。根據教學情況和實際需要以及課程特點,采用多種手段對學生的學習和實踐進行考核和檢測。
(6)教學管理。改變以往“自力更生”的單一教學模式,采取“請進來,走出去”的方法,大力培養中青年骨干教師;請專家、學者講學。外聘客座教授講課;加強院、系兩級督導,狠抓師德建設,全面提高教學質量。
通過調查、論證尋求復合中“專”與“多”之間的有機結合,在此基礎上的合理課程調整與設置,以及與之緊密相關的教學方法的探討,使復合后的課程教學融合兩者于日常的教學實踐之中,既注重以英語語言為立足點,又使學生能以有效的途徑獲得相關學科的專業知識;既豐富知識,又培養能力,特別是自主學習能力和知識應用能力。為有效實施復合型、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教學活動,需要有相應知識結構的師資隊伍。因此,研究實施過程中的重點之一就是建設師資隊伍,既確保初級階段教學能為高級階段的語言知識鞏固和復合型、應用型專業知識教學奠定牢固的語言基礎,也為高級階段的“全英語”專業知識教學準備合格的師資;同時,關注教師梯隊建設,為復合型、應用型人才培養的后續發展奠定師資基礎。就目前國內整體狀況而言,復合型、應用型人才培養中的教材建設既是難點也是重點。在兩年的改革實施過程,將以更大的投入進行英語專業教學方面的教材建設,針對那些知識老化、結構陳舊、體系落后的教材或目前國內尚付闕如的教材,由本專業教師在教學實踐的基礎上自主編寫,促進教學改革。重點建立網絡教學平臺,作為教學的輔助設施,切實用于師生互動和開辟第二課堂。
分類發展是中國高等教育發展的理性選擇,優化復合型、應用型英語人才培養模式是發展和創新的根本出路。本項目的理論研究與實踐成果將大大促進二十一世紀我國高校復合型、應用型英語人才的培養。
四、結論
根據學院辦學定位,分析了地方和區域經濟社會發展對我院人才素質的要求,結合高等教育大眾化發展趨勢,提出了修改人才培養方案的指導思想為:“培養德智體全面發展、寬口徑、厚基礎、綜合素質優良、能適應經濟社會發展需要、為基礎教育服務的復合型應用性人才。”確立了專業培養目標和專業培養規格,特別強調了學生的實踐能力、創新精神和綜合素質的培養,強調學生的個性發展。在明確專業培養目標和培養規格的基礎上,結合學院辦學實際情況,逐步疏理出我院人才培養模式的改革思路:(1)構建了“英語+專業方向(模塊)”的課程結構,形成了由專業基礎課和必修課程、自主選修方向(模塊)課程和實踐教學環節構成的課程體系;(2)按照多方向、多規格、個性化培養要求,在總結試點經驗的基礎上,逐步形成了“基礎平臺+方向(模塊)”的人才培養基本形式,構建了多元化的人才培養模式;完善、制定了相關教學管理制度。為了保證人才培養方案的順利實施,在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同時,制定了與人才培養方案相適應的教學管理體系和管理制度;確立了我院今后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方向。通過研究和實踐,我們雖然取得了一些成果,但也存在不少的問題,需要我們繼續探討。
參考文獻:
[1]林金輝.大學生創造性的發展與教育[M].廈門:廈門大學出版社,1995.
[2]洪成文.加拿大教育質量保障的實踐探索[J].比較教育研究,2001,22(9):54-57.
[3]劉東平.試論創新人才的培養與課程改革[J].菏澤師專學報,2000,(2):69-17.
(作者單位:吉林建筑工程學院外國語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