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隨著經濟的發展和改革開放的進一步擴大,尤其是市場經濟的運行,我國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農村的剩余勞動力出現了大規模向城市轉移的情況。在一些農村地區,出現了不少“空巢”家庭和“留守兒童”。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輟學情況也顯得較為普遍。農村初中生輟學問題是急需關注和解決的重大問題。本文主要結合社會轉型時期中國教育的特點,以亳州地區農村中學輟學為研究對象,通過對家庭、學校及輟學學生本人的走訪調查,著重探討在當前市場經濟的背景下亳州地區農村教育中出現的初中生輟學現象,結合有關文獻的理論知識,通過對其形成的家庭因素、社會因素、個人因素以及學校教育因素等作深入地調查與分析。
【關鍵詞】農村 初中生 輟學 調查
一、問題的提出及現狀調查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農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隨著九年義務教育的逐漸普及,農村教育有了很大的發展也取得了令人矚目的巨大成績,在發展初等教育和掃除文盲方面,取得十分顯著的成就。然而,也應該看到,在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轉型的特殊時期,教育改革始終是服從并服務于經濟建設這個中心的,教育實踐中不同程度地受到功利主義的影響,學生和家長心中的成功,管理者、教育者眼中的利益,都不期然地在市場經濟的大潮中染上了急功近利的色彩,并且助長了社會精神文化的粗俗化。作為一個農業大國,近80%的人口生活在農村,因此,農村有著巨大的人才潛力,農民的素質和水平直接決定了我國的整體國民素質和競爭力。在由計劃經濟到市場經濟的社會轉型過程中,社會成員階層迅速發生了分化,地區差距急速拉大,而針對這種分化的有效社會保障和教育服務體系卻沒有同時建立起來。結果,在成功實現經濟總量持續、快速增長,順利調整產業結構,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同時,原有的經濟文化發展不平衡的局面,不僅沒有得到根本改變,反而在一定程度上加劇了。表現在學校教育上,廣大農村地區、欠發達地區的義務教育相對滯后。在農村,中學生輟學、流失率仍然較高,初中生輟學率上升。就拿筆者的家鄉亳州地區來說,一直是全省最貧困落后的地區,隨著經濟的發展,在亳州地區的剩余勞動力出現了大規模的城市轉移,在農村出現了不少“空巢”家庭和“留守兒童”,出現了義務教育階段學生輟學問題。雖然政府對農村教育一再加大重視和投入,但是中學生輟學現象居高不下。初中生輟學的問題是一個普遍存在又急需關注和解決的重大問題,教育部長周濟表示“新時期的初中生輟學問題需要引起高度關注”。
針對亳州地區農村初中生輟學問題,筆者在2008年2月份對亳州市周邊農村初中及村莊開展了廣泛的問卷調查和走訪,涉及對象包括輟學學生本人、家長、在校教師及有關領導。共發放問卷100份,收回有效問卷86份,有效率為86%,其中教師29人,占34%,輟學學生50人,占66%。實際調查情況反映,近70%的教師在關于初中生輟學率這個問題的回答是10%~20%,但據一位學校負責人透露,我市部分農村地區的初中生輟學率實際高達30%以上,這遠遠高于國家規定的3%范圍。可以說,農村中學生輟學現象,不僅是對我國教育事業的嚴峻挑戰,更是是對創建和諧社會、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一個嚴峻挑戰。如果不采取措施加以制止,不僅影響到“普九”和“普高”的順利實施,而且對整個民族素質和我國國際競爭力的提高也會造成無可估量的損失。
針對上述亳州地區農村出現的初中生輟學現象,本文將從家庭、社會、學校、學生自身四個方面來探討其形成的原因。
二、亳州地區農村初中生輟學的原因分析
事實證明,導致初中生輟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根據對亳州地區農村的走訪調查,可以歸納為如下四個方面:
1.家庭因素
家庭作為與社會發生交換、收入、支出關系的最基本的經濟單位和社會細胞,是孩子賴以生存和依附的經濟實體。家庭主要成員是孩子覺悟提高的第一任教師,家庭環境的優劣和家庭成員素質的高低,對孩子的影響至關重要。調查數據顯示,中學生輟學有近30%的因素是家庭原因造成的。家庭的經濟狀況和家庭成員的教育價值觀對孩子是否受教育和受多大程度教育都有很重要的影響。
(1)家庭經濟狀況對孩子的影響。就家庭的影響因素來說,經濟狀況已不是導致孩子輟學的主要因素,因為隨著改革開放的步伐和科學技術水平的日益提高,亳州地區的絕大多數農民家庭都有能力承擔起中學費用,大部分農民對孩子的上學還是比較支持的。通過走訪得知,大部分父母都表示只要孩子愿意上學,他們就是打工、借錢也會供子女上學的。但也有個別孩子無法完成初中的學業是由于經濟原因造成的。作為農民,農作物是主要的經濟來源,除去農業支出和家庭生活的消費,所剩下的資金是非常有限的,如果家里遭遇天災人禍或疾病,會使一個原本還可以的家庭變得一貧如洗,甚至債臺高筑。
(2)父母的文化程度對孩子的影響。通過對在校學生和輟學學生父母的文化程度比較看出,父母文化程度高的子女輟學率較低,而父母文化低的子女輟學率較高。父母文化程度的高低主要從兩個方面影響孩子受教育狀況。第一,文化程度高的家長對子女的教育期望也越高,對孩子教育目標越明確,當問到“你是否希望孩子上學時”,幾乎100%的家長都給予了肯定的回答,但當進一步問到“希望孩子讀到什么程度時”,家長水平的差異就顯示出來了,有的家長深知掌握知識對孩子以后走向社會的重要性,不惜重金把孩子送到條件師資設施好的學校,甚至送到市里讀書,而有的父母就對孩子的學習報著無所謂的態度,認為只要認識幾個字就夠了。生活在這樣家庭環境下的孩子容易輟學。第二,文化水平越高的家長對教育的評價越高,正如對子女接受教育的期望一樣,絕大多數家長對子女接受教育的重要性給予了肯定。但相比較而言,文化水平低的家長可能在這個問題上表現出猶豫態度或給予教育以較低的價值評價。在走訪調查中,有一個農民家庭五個孩子都在讀書,其中四個在讀大學,都是相當好的大學,如安徽師范大學、國防科技大學等,最小的女兒也在當地的重點高中讀高二,成績也相當的棒,考大學肯定不成問題。在農村,如果村里出一個大學生,已經是很值得自豪的事了,但一個家庭出了四名大學生,實在很少有的。通過深入了解得知,該家庭有著濃厚的文化氛圍,父母都是高中畢業,雖然是農民,但經常在外做點生意,深知掌握知識的重要性,對子女的教育問題比較關注,不僅在精神上鼓勵孩子,而且還提供較好的學習環境,即使在經濟比較困難時期,父母還是堅持把孩子送到市里的重點中學讀書。
2.社會因素
(1)社會招工的影響。隨著市場經濟的改革,個人與外界的聯系日益密切,受物質和金錢的誘惑,以及為了追求眼前的經濟利益,不少學生紛紛放棄學業而外出打工。在問及輟學學生不上學了干什么時,90%以上的回答都是外出打工,只有極個別的閑散在家。在亳州地區還普遍存在著非法招用童工的現象,筆者于3月2日參觀了亳州市的一個毛衣廠,里面90%的都是30歲以下的年輕人,有近20%的都是年齡未滿18周歲的孩子。此外,有的建筑工地、理發店、飯店里都能發現未成年人打工的身影。
(2)“讀書無用論”思潮的影響。對一些家長,特別是對那些只圖眼前經濟利益,看不到教育的長遠作用的家長而言,具有極大的影響。在走訪調查中,有一個家庭,雖然條件非常優越,家里不僅有兩層的小洋樓,而且還有摩托車,其父親雖然不識字,但作為一名老工人每月都有近千元的工資,卻不舍得給孩子付每學期二百來元錢的學費,孩子初一還沒念完就輟學了。問其原因,他反問:“讀書有什么用?自己沒進過一天學堂,不照樣活得瀟瀟灑灑?”
(3)大中專畢業生就業難問題,也是導致一些學生輟學的重要原因。隨著國家人事制度改革的深入和社會就業壓力的增大,大中專畢業生不再由國家統包統分,一些農村的家長看到孩子讀了大學之后仍然“跳不出農門”時,就使得對中考寄予了殷切希望的農民和農村學生對前途產生重重疑慮,從而導致一部分學生輟學。此外,長期以來的城鄉差異,使農村尤其是貧困地區的人們向往城市生活,而能“跳出農門”從而改變其子女命運的最現實手段,便是讓孩子受教育。正是在這一希望的支持下,不少農民節衣縮食、咬緊牙關供應子女上學,但當看到子女學習成績不好而升學無望時,便認為繼續供應子女不劃算了,于是轉而將雖未成年,但畢竟能創造一點經濟收益的孩子投入到勞動中。這樣做即使不能創造經濟效益,但至少不再付出,因而寧愿讓其呆在家里輔助家務,也不愿再供應其上學。此外,由于我國由原來的計劃經濟轉向市場經濟,取消了原有的鐵飯碗式的分配工作制度,有的學生剛就業就下崗,所以,一部分農村家庭“跳出農門”的思想破滅了,認為辛辛苦苦上了那么多年學,錢也沒少花,最后還是給人家打工,從而導致家長不但不勸已輟學的子女上學,反而勸他們別上了。所以,學生會隨大流而導致輟學。
3.學生因素
在過去,家庭經濟困難一直是導致初中生輟學的首要原因,但通過走訪調查,我們得知,目前初中生輟學的首要原因是學生本人不愿意上學。在我們走訪過的家庭中,有一些家庭的經濟狀況在當地已相當不錯,不僅有新蓋的房屋,而且家里也有固定的收入。在輟學學生中,普遍地表現出對學習沒有興趣的厭學現象。對導致初中生輟學的相關因素研究表明,學生厭學現象相當嚴重,據家長和學校老師反映,在校生中有近一半學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厭學情緒,造成初中生厭學的主要原因有:
(1)受朋友或鄰里孩子的影響。在問卷中,關于初中生輟學的原因中,近80%的輟學學生都選擇輟學是因為朋友或同學不上學了這一選項。在村子中,我們隨處可以碰到三五成群的輟學青年聚集在一起,或在打牌或在閑逛,有的是從外地打工回來過春節,而有的是輟學閑散在家。在采訪一位剛剛輟學不到兩個月的孩子的父親時,他很無奈地說拿孩子沒辦法,是不讓孩子上么?家里有的是錢,交了學費讓他讀書,但半路上他卻逃學,偷偷跟那些不讀書的人混在一起,再發展到以后干脆不去上學了,父母不可能寸步不離地跟著他呀,該講的道理都說了,孩子就是不愿意上學有什么辦法?想送孩子去參軍,但學歷又不夠。
(2)由于自身成績差而產生厭學情緒。在調查中發現,80%以上的輟學生是差生,學習困難、吃力是輟學學生的普遍反映。據老師反映,由于小學基礎差,升入中學后學習感到吃力,逐漸對學習失去信心,由厭學而導致逃學、輟學。造成孩子基礎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就亳州地區而言,一方面,由于父母受打工浪潮的影響,父母紛紛外出打工,留守子女無人照管,而初中生所處的年齡階段表現為對外界的好奇心強、自控力差,容易受外界不良因素的影響。另一方面,進入中學后所面對新的學習和生活環境令孩子感到很難適應。在農村,小學一般都是在村里讀的,而進入初中大部分孩子卻要到幾里甚至十幾里外的鎮子上讀書,這使他們很難適應新的學習環境。此外,少數教師水平低,尤其是在小學階段,大部分教師都沒接受過師范教育,激發不出學生的潛力和積極性。由此觀之,師資力量弱也是學生厭學的一個主要原因。
4.學校因素
在所有的走訪調查中,幾乎都有一部分家長和學生埋怨說:“上學如同蹲監獄”,筆者認為,造成厭學直至輟學的客觀原因中,很大程度上是學校教育的失敗。就學校方面來看,導致初中生輟學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1)教育投入不足,辦學條件差。這點突出表現在農村學校上,一方面,學校的內設不足,教學實驗、活動場地和器材不配套,學生的智力和潛能得不到充分開發,學生的興趣、愛好和特長得不到充分發揮。另一方面,校舍不足,班額過大,教師輔導跟不上,轉化無望造成輟學。此外,由于亳州地區基礎教育長期投入不足,因此,伴隨著辦學條件差的另一個嚴重問題就是教師待遇偏低,隊伍不穩定。再者,由于亳州地區農村教師素質低對教學內容把握不當,缺乏深刻的理解,教學方法呆板、單調,加上缺乏豐富多彩的課余生活,使學生感到學校生活枯燥乏味,最終從厭學走向輟學。
(2)師資力量嚴重不足,教師教學水平低。尤其表現在小學階段,據教育局的相關人員透露,在亳州地區,尤其是農村地區的學校教師嚴重缺乏,僅觀堂一個鎮子就缺一百多名教師。一方面,學校缺少教師;另一方面,優秀的師范畢業生又進不來。有關人員說是由于政府沒有錢發工資,任用那些正規師范院校的畢業生要付更多的工資,所以作為學校寧愿聘用一些廉價的代課教師,代課教師的學歷通常都是初中到高中水平,沒有經過正規的師范教育,而且大都肩挑教育和生產兩副重擔,奔走于田間地頭和課堂之間。由于待遇低,一個月才三四百元錢,從而大大影響了教師隊伍的穩定性,于是,學生流失和教師流失成正比地相互影響,形成了惡性循環的怪圈。此外,由于農村待遇低,一些大中專師范畢業生不愿到經濟落后、交通不便的農村中小學任教,有能力的教師也紛紛流向城市或外地條件好的學校或另謀高就,到收入高的行業及工作條件好、個人發展快的部門。農村教師除數量不足外,學科結構也不合理,如語文、數學、物理、化學等學科的教師充足,而體育、音樂、美術教師嚴重不足,基本都是其他學科教師兼任。更有一些教師不僅教學水平低,而且教學方法簡單粗暴,對學生缺乏愛心、耐心和責任心,從而導致了學生的輟學。在調查的輟學學生中,其中不少曾受到過老師的懲罰。
(3)“應試教育”仍占主流。在“萬般皆下品,惟有讀書高”的觀念指導下,學生德、智、體、美、勞的全面發展變成了分數的全面發展,在各省實行統一的中考制度下,更是把農村的中小學生引上了“應試”的道路。主要表現為重視智育,輕視德育和體育;重視考試科目,輕視非考試科目;重視優等生,忽視其他學生。大部分農村中學都按學生成績分班,那些重點班配的都是優秀教師。此外,由于課程和教學內容是以升學為主要目標設計的,課程設置基本上是與中考科目相對應的,起點高、難度大、內容多等城市化傾向嚴重,脫離了農村實際,使得學校缺乏對學生的吸引力,學生若成績不好,“跳出農門”無望,就面臨“文不能文,武不能武”的尷尬局面,致使許多學生和家長對教育的興趣大為降低,從而導致部分學生輟學流失。
參考文獻:
[1]高長舒.湖北貧困地區學生重讀輟學研究[M].武漢:華中理工大學出版社,2000.
[2]楊潤勇.小康地區農村初中輟學現象研究[M].北京:中國財政經濟出版社,2003.
[3]國務院關于基礎教育改革與發展的決定.2001-05-29.
(作者系華東師范大學課程與教學系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