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部分高校大學生在進入高年級之后,與輔導員老師開始出現隔閡,表現出一定程度的抵觸情緒。本文通過心理學關于大學生心理轉變的理論分析,闡述了這一現象的成因。并同時指出輔導員也應當在學生進入高年級之后,及時轉變自己的工作策略和方式。
【關鍵詞】思政教育 輔導員工作 大學生心理健康 心理轉變
上海外國語大學學生處經常聯合校心理咨詢中心的教師,組織本校的專職輔導員舉行心理輔導知識的培訓和必要的經驗交流。參加這樣的講座,輔導員既可以學習到新的業務知識,又可以通過相互的經驗交流,為自己解決在工作中遇到的難題提供可貴的借鑒。
在近期的一次講座中,有一位輔導員的述說,深深觸動了大家的心弦。這位輔導員談到了這樣的一個問題,同學們在大一大二的時候,對于輔導員大都愿意暢所欲言,對于自己的一些問題也是毫不避諱,總是能夠主動地尋求輔導員的幫助,相互之間沒有感到有太多的隔閡。但是進入大三之后,有些同學似乎開始與自己的輔導員漸漸有了隔閡,將許多問題深埋在自己的心中,不再像過去那樣與輔導員進行坦誠的交流。更有甚者,在某些外界因素的作用之下,甚至表現出了令輔導員感到非常陌生的一面。這就領輔導員感到極大的困惑,是什么原因導致了自己朝夕相處的同學悄無聲息地發生了如此的轉變?問題的根結何在?是心理方面的原因,還是自己的工作沒有做好呢?
這位輔導員的敘述在聽眾中得到了共鳴,多位輔導員也道出了很多相似的情形。大家為此感到非常的傷心和困惑。因為輔導員的工作就是大學生的思想教師。每一位學生的思想狀態便是我們的工作成果。而思想狀態是通過學生的言行舉止體現出來的,所以當學生的言行舉止和我們的預期有所差異的時候,我們總是感到心痛不已,就如同一位慈母無法得到自己孩子的認可和理解!此傷此痛,如非親歷,又豈能體會?
對此,我們應該找出問題的癥結所在,對癥下藥。真的是我們工作出了問題嗎?然而事實上輔導員的工作是非常繁忙的,而大家也是極其認真努力地做好自己的工作。有一位輔導員說得好:“我每天睡覺前想到的是他們(學生),每天醒來睜開眼,想到的也是他們!”由此可見,我們的輔導員是以一種全身心投入的態度來完成自己工作的!甚至可以說,我們已經將自己的工作升華為一種宏偉事業和一份精神追求!
那問題的根結何在呢?首先我們可以先從心理學的角度來探究。高校學生年齡跨度一般從18~22歲,這一期間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發育成長速度極快。我們可以發現,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學生,已經從過去形式邏輯思維的水平,走向更高一層的辨證思維。而辨證思維的最大特點就是:對問題的思考不限于尋求原因與結果的邏輯關系,而是把由經驗決定的合理性判斷也引入思考過程中,并把它當作重要的標準來使用。根據著名的心理學家皮亞杰的觀點:形成后推理能力(即辨證思維能力)的發展,取決于通過有力的自我調節來不斷實現人生目標這種日漸加深的目的感的發展。
也就是說,在這一時期的大學生的心理狀態已經開始具備了自我理性控制力,開始不斷的進行自我調節,對自己的未來進行著種種的規劃和設想。他們開始有自己的獨立判斷,對于外界獲取的信息有了自我的識別和篩選能力。繼生理成人之后,心理也開始進入這一階段了。外化的表現就是開始對于他人的建議表現出疑慮和思考。對于自己的內心世界有了更多的保護和隱藏。因此,當學生的心理狀態進入到這一階段,對于外界開始有著自我防衛的心理,而且對于他人建議開始出現自己的判斷和解讀。而這種防衛和自我的判斷解讀立即會和自己身邊生活上的“導師”輔導員產生矛盾,因此這種變化對于輔導員的工作的影響自然是首當其沖的。這就是為什么處于這一時期的青年總是表現的非常“叛逆”的心理根源所在。
除了內在的心理因素之外,外在因素的作用也不可以忽視。大三大四的學生大都參加過眾多的社會實踐活動,對于時代和社會已具備了一定的看法。此外,高年級的學生還面臨著就業、感情等等諸多方面的困惑。這些內在外來的因素,更是加快了學生心理成熟的進程。大三大四的學生們已然不是當年剛剛踏入校園的“吳下阿蒙”了。
而我們的輔導員在卻還是依然保留著大一、大二年級事無巨細、處處留心的“保姆”式工作方式,既給自己的工作造成了極大的壓力,也壓縮了學生的自我空間。
那這一必然的轉變是不是真的對我們的輔導員工作帶來了不利的影響嗎?問題總是要辯證地去看待。輔導員的工作是要培養沉溺于溫室的花蕾,還是要歷練能夠展翅高飛的雄鷹呢?顯而易見,后者才是我們工作真正意義所在。當代最富盛名的思想家福柯(Michel Foucault)就認為,人對自己的行為的理性控制越嚴格,就會越有力量。因此,當我們的學生進入到上述的辨證思維階段,開始有意識、有理性的控制自己的言行,保護自己的內心世界的時候,也正是自身人格力量展露之時,雛鷹振翅,欲要高飛!如果即將踏入社會的大四畢業生與四年前剛剛踏入校園時一樣稚嫩天真,點點滴滴都要依靠輔導員的指導,那么我們設想一下,社會上的輔導員在哪里?這樣的學生就是我們要培養的天之驕子嗎?他在社會中的命運又將會如何呢?
在筆者所工作的學院就有著這樣的一個真實的案例。曾經有一位女生,在剛剛進入學校的前兩年,非常樂于和輔導員交流,積極參與到學院的各項活動中來。但是在進入大四之后,由于學習、論文、就業等多方面的壓力,她很少參加學院的活動,也很少尋求輔導員的幫助,更多的時候是自己獨自承擔外來的壓力,處理遇到的問題,似乎和輔導員之間有了一層“隔閡”。就當輔導員對此感到擔心的時候,這位女生畢業了,并通過自身的能力找到了一份很好的工作。而在工作中也是表現得非常突出,得到了用人單位的肯定。這令我們輔導員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欣慰和愉快。這才是我們真真正正需要的回報和肯定!
即將分娩的嬰兒會給母親帶來陣痛;即將翱翔的雛鷹必然要掙脫母鷹的懷抱!阿斗無能,罪在孔明!我們輔導員應當抱有開放的心態,鼓勵和支持我們的學生早日放飛翱翔!因此輔導員也應該在學生進入高年級之后,及時地轉變自己的工作觀念和方式,從“臺前”轉到“幕后”,從“教導”轉變為“輔導”。這樣既能更好地完成工作使命,也能夠確保高校畢業生的個人素質。
雛鷹展翅會有時,直擊蒼穹九萬里!這正是對我們的工作最好和最大的回報!
參考文獻:
[1]李文芬.針對大學生心理發展特點做好各階段思想工作.邵通師范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08,(2).
[2]石秀光.高校大學生健康心理素質的形成及對策.科技創新導報,2008,(24).
[3]熊哲宏.皮亞杰哲學導論.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5.
(作者單位:上海外國語大學網絡教育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