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幼兒教師如何運用口語進行教學,筆者從幼兒化的幼師口語、規范化的幼師口語及藝術化的幼師口語三方面論述了幼兒教師的口語藝術。
【關鍵詞】幼兒化 規范化 藝術化 口語藝術 教師口語
三至六歲,是幼兒口語發展的重要時期。從事啟蒙教育的教師如何讓自己的口語幼兒化,使自己的教育教學語言具有規范性和藝術性,從而取得良好的教育教學效果,是幼師口語教學研究的重要課題。
一、幼兒化的幼師口語
教育教學的言語過程就是教師、學生、語言三者整合而成的知識傳授過程。從事幼教工作的教師,面對的是六歲以下的孩子,他們直觀動作思維和形象思維已很發達,幼兒教師就應當懂得充分利用他們的這一特點,通過淺顯的口語把孩子們所有的感官都調動起來,協調感受新知,培養言語意識。這應當成為我們幼師的一項教育教學目標。如讓孩子們觀察一張《烏鴉喝水》的圖片,教師就應當讓孩子展開豐富的想像,動用各種感官,進行積極的思維,盡可能由直觀、形象思維向邏輯思維過渡,從而比較全面地把圖片內容表述出來。這段表述應當夾著很多動作,也可以稱用態勢語,如著急時的抓耳撓腮,思考時的拍頭轉眼,還有喝水時的用力吮吸,也有喝飽后輕撫肚皮的得意洋洋。教師運用夸張的動作和語調,讓學生有將各種感官都調動起來的欲望,經歷一次無聲的心理講述體驗。
幼兒化的語言應使孩子樂于感受新知,能夠激發童趣。它能夠讓孩子如見其形地感受到藍天、白云、芳草地的自然景觀;如聞其聲地感受到小鳥的歌唱、小溪的淙淙流淌;如臨其境地感受到母愛的溫馨、晨露的清涼。哪怕是批評,也是委婉的,使他們感受到真摯的愛撫、殷切的期待。如課文中寫張老師如何巧妙地利用委婉語使三個“小調皮”彬彬有禮地參加了新年晚會。本想來搗亂的不速之客在被邀為客人時,在接受了熱烈而友善掌聲后,收起惡作劇的念頭,維持了晚會的歡樂氣氛。小孩子需要贊美、鼓勵,他們渴求理解。贊美對他們如陽光一樣,一些兒童教育專家常用這樣幾句話來對他的孩子說:太好了,好極了,真不錯。語言的誘導功能在孩子身上表現得更充分。
真正的幼兒話的語言是以口頭表達為主,以態勢語為輔的知識詮釋和品行誘導,是淺顯生動、通俗易懂的。幼兒教師的教育教學口語應避免成人化,書面化,而應該以淺代深、以白代文,說“思考”就是“想一想”,并配上小腦袋的思考狀。要多用實詞,少用“然而”、“但是”、“可能”、“大概”之類。要多用多音節詞,盡可能變“時”為“時候”,變“已”為“已經”舒緩的節奏,更貼近兒童游戲時的心態。多音節的節拍,減弱了密度,使孩子們來得及思考,也適合兒童的思維特點,便于他們記憶。
二、規范化的幼師口語
幼兒雖然有了一定的語言基礎,但還很薄弱,尚處于語言的發展階段,詞匯占有量不多,且缺乏語法知識。因此,幼兒教師應當用規范的可作范例的語言影響孩子。應當注意別把方言當作口語。如北方小孩評論他們的阿姨:“她老邪乎了”轉換成規范的口語就應當說:“她可厲害了”。幼兒教師應發現兒童用語中的細微不妥,防微杜漸,把好語言這一關,否則養成語言習慣,再改起來就費周折了。教師要提高辨別語言形式的能力,及時發現,主動引導孩子的口語貼近標準,向普通話靠邊攏。
規范和標準不只在書面語當中有,口語也應該規范,否則它就會淪為方言土語。許多人以為,規范的語言應是循規蹈矩的書面語,甚至是文學語言。這主要是我們的一種傳統的觀念:重視書面語,輕視口語,最終導致口文分家,文字神秘化,阻礙了文明的進程,文化的傳播,影響了民族整體文化素質的提高。西方一些國家的人有個好習慣,不輕視口語。他們自古就很重視“說話”。亞里士多德的《修辭學》是專講演講術的。法國母親嫁女兒時常愛說:“我的女兒沒什么嫁妝,可她會一口標準的法語”。優秀的教師就應積極誘導孩子用口語,用標準的口語來表述他們的所見所聞,所思所想。教師用淺顯的“大白話”化深奧為淺顯,化抽象為具體,化平淡為神奇,如跟孩子們說話,就應當把“冬去春來,冰雪消融”改成:“小朋友,冷的冬天過去了,天氣漸漸地曖和起來,一年中的第一個季節——春天來了。”把“春燕紛飛,蜂蝶飛舞,春風吹拂,春雨飄灑。好一個美麗春光!”改成:“一只又一只的燕子在你追我跑地游戲,美麗的蝴蝶在鮮艷的花朵上跳舞,冬眠的青蛙蘇醒了,試著它們的歌喉。春風梳著大樹的頭,梳出了一片又一片綠葉,春雨沙沙地下個不停,迎春花、桃花都開了,它們好像張開了小嘴,告訴我們春天來了,我們一起去春游好嗎?”這才是兒童化的口語,才貼近孩子們,才能符合幼兒教師的口語標準,也可以說是幼師的口語規范。這樣的口語,直觀、繪聲繪色,從而淺顯,生動,通俗易懂,富有童趣。同時,也能激發孩子的好奇心,模仿意識,引起共鳴,收到最佳的教學效果。
有位教師在課堂上批評孩子時說:“等著吧,下了課,老師和你算帳!”結果下課以后,孩子真的沒有離開教室,靜靜地等著老師跟他算帳,并小心地問老師:“老師,我該你什么帳啊?”鬧得老師啼笑皆非。這種“話中話”,超過了孩子的接受能力。老師的語言實踐應在適合幼兒這一前提下進行,用詞要避難就易,語調甜一些,語氣柔一些,多用問句,引導孩子們思考。說話還應流暢,要詞意相聯,少跳躍,少意會,少朦朧,語速慢一點,讓孩子們來得及品味,只有規范化的口語,才能給幼兒以積極的示范效應,讓他們邊實踐,邊調整,從而過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三、藝術化的幼師口語
前蘇聯教育家盧那察爾斯基曾經說過這樣的話:孩子們的心靈只有用真摯的情感撞擊才能奏出優美的樂曲。幼兒教師飽含慈愛關心的語言,會引起孩子們強烈持久的內心體驗。幼兒教師要有孩子一樣的童心,孩子一樣的童趣,要“孩子氣十足”,才能當好孩子王。要善待兒童內心最初的自信力,引導孩子們說自信的話,做能做的事。愛心和耐心是進入童心世界的通行證,先要有愛心,然后才有真情,才有耐心等待孩子們去理解你說的話;先有愛心,才能有豐富的面目表情,從而誠懇情切,神采奕奕。語言美也是形象美,這種形象本身就會自然地產生一種誘人的魅力,吸引著孩子們跟你做,隨你學。在你回答他們的“十萬個為什么”時,他們會覺得像聽童話中仙人吹奏魔笛一樣美妙動聽。夸張的童話朗讀,讓他們如同親身經歷。兒童的興趣很容易轉移,他們也可能出現類似于大孩子的厭學情緒,對什么都不感興趣。所以,針對幼兒教育教學活動,興奮區設置要短,要把握好度,刺激性過大就會產生抑制,造成疲勞。要善于“調節音量”,調動態勢語,掌握好節奏,時刻注意發揮幼兒語言的兩種美:具有令人豁然開朗的啟迪性的內容美;具有規范之外求變化,調動各種修辭手法、非語言手段的形式美。
總之,一個優秀的幼兒教師應用幼兒化的語言擷取自然,創設童趣;用規范化的語言來做孩子們學話的榜樣;用藝術化的語言貼近孩子們,感召他們,美化心靈,增長心智,從而成功地完成幼教及幼小教育的銜接。
(作者單位:吉林師范大學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