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校體育教育在素質教育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因此,在教學中建立一套完整的符合培養21世紀人才的課程教材體系和課堂教學模式,改進教法手段,使學生更合理、更科學地接受知識,全面達成素質教育的要求。
【關鍵詞】高校體育 教學改革 素質教育
高校體育教學要做到體育與健康的相結合、體育與素質教育相結合。體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體育教學的素質教育功能包括了發展身體素質、培養能力素質以及形成社會素質等方面。體育教學對促進素質教育的發展,有著巨大的作用。為加快素質教育發展,必須對現行體育教學進行改革。
一、高校體育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
學校體育不僅可以促進學生身體的正常生長發育,培養學生良好的身體姿態,而且還可以不失時機地為學生塑造一個強健的體魄,培養青年學生體育鍛煉的意識、興趣、習慣和能力,為其終身體育奠定良好的基礎。素質是以人的先天稟賦為基質,在后天環境和教育影響下形成并發展起來的內在的相對穩定的身心組織結構和質量水平。素質教育則是以人類自身的身心素質為對象進行開發、塑造和完善自身素質結構和功能的社會實踐方式,它以促進人的身心和諧發展、提高人的綜合素質為目的的。
二、高校體育教學在素質教育中的作用
1.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意志、品德,促進學生的個體社會進程
高校體育對促進學生的思想、意志、品德向良好方向發展,促進學生個體的社會化進程有著多方面的作用和潛力。學生在體育活動中能充分反映出平時不易暴露的問題,表現出個人與個人、個人與集體、集體與集體之間的各種錯綜復雜的關系、情緒和感情,以及利益和沖突,因而有利于使他們的思想感情、精神面貌、道德情操、意志品質等受到熏陶和提高,也可促進學生的個體社會化進程。
2.培養學生協同合作精神、拼搏精神和競爭意識,促進學生個性的發展
體育教學是人際關系交往多樣性的教學活動。體育教學中,經常性地變換著小群體的組合形式,并在不同的空間做著不同的身體運動。在這一過程中,教師用多種形式與學生交換信息、交流情感,使學生相互協同、相互鼓勵、相互幫助、相互評判,并保證安全操作和運行。
三、高校體育教學改革的思路
1.更新教育觀念,樹立“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
體育是為了學生的身心健康而進行的教育。必須把以運動技術“傳習”為主的、運動成績好就是體育好的體育教學誤區糾正過來,樹立以身心健康教育為主的新觀念。體育的首要任務就是“育體”,而不是運動技術和運動成績,完善身心的教育才是體育的本質功能。健康教育的結果,要看學生養護身心的理論水平和體質增強的實際效果如何,運動成績與體質健康是不能等同的。全面推進素質教育,要堅持面向全體學生,尊重學生身心發展特點和教育規律,使學生生動活潑、積極主動地得到發展。必須把德育、智育、體育、美育等有機地統一在教育活動的各個環節中,使諸方面教育相互滲透、協調發展,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健康成長。我們應當以高度的歷史責任感,按照“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和素質教育的要求,突破目前的應試教育和非全面培養的教育模式等弊端,從觀念上發生轉變,并切實加強和改進我們的工作。
2.建立新的體育教學模式
江澤民同志說:“教師與學生間要相互學習、相互切磋、相互啟發、相互激勵。教師的角色要轉換,不能只是一個演講者,其功能被賦予了全新的內涵:從‘傳道者’變成了‘引路者’,從單純的‘授業者’變成了解決問題的‘參與者’,從‘解惑者’變成了‘啟發者’。”因此,在教學活動中,需要師生一起研究、開發教學內容及教學方法,進而形成一種溝通、對話、合作的全新的教學模式。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學生的參與意識、主體意識、問題意識和自學能力。學校體育教學應打破以教師、課堂、書本為中心,以講授為主線的教學套路,構建以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為主線的教學模式,即主體參與型教學模式,貫徹素質教育的主體性、全體性、全面性。
主體性原則是喚起學生主體意識,讓學生明確自己是學習的主體,主動獲取知識,而不是被動接受。全體性原則是對應試教育的糾正,應試教育只重視少數學生而忽略大多數學生的培養。而素質教育是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保證每個學生都享有公正的受教育的機會,使他們在原有基礎上得以提高。全面性原則要求學生學會做人、學習、健身、審美、勞動、創新等。實施主體參與型教學模式,能打破單一的“講授法”,貫徹“分層優化、及時反饋、激勵評價”的課堂教學原則,這種教學法是體育課教學模式的創新,也是對學生進行素質教育的一種創新。分層優化指導即分層指導、逐步提高。由于學生的基礎不同,教師應根據學生掌握的情況分層次進行輔導,在輔導中應受用啟發式、討論式、提問式教學方法,讓學生發表見解提出疑問,以調動學生主動思考、主動學習、主動創新的積極性。
3.加強課程建設改革的力度
深入開展課程、教材、教學過程的研究和改革。按照“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改革過去以競技運動為中心的體育課程、教材、教學過程,建立和形成面向全體學生、促進學生身心全面發展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應加強培養學生的體育能力和習慣、發展個性,培養學生對體育運動的興趣,體驗體育的樂趣,促進學生自我完善的需求。
4.考試方法的改革
體育成績應該是身心健康教育成果的鑒定,應以學生身心健康為主要評價標準。體育老師用評語和分數相結合的方式分別對每個學生做出評價。體育成績的評定,最好通過學習態度、基礎理論知識和體育能力等方面評價。并建議體育能力的考試采用“考教分離法”對學生進行考試,既任課教師不參與所教學生的考試,這種方法更有利于促進學生主動、刻苦的練習,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同時對教師的教學效果也有了更客觀的評價,具體評價方式:綜合能力=學習態度(20%)+基礎理論(20%)+體育能力(60%)。以上考試辦法能進一步使學生端正學習態度,重視體育理論知識,促進專項技能的掌握,提高學生的體育能力,養成堅持體育鍛煉乃至終身體育的良好習慣。
高校體育教育在素質教育中具有特殊的地位和作用,因為身體素質是人的整體素質的物質基礎,身體是一切素質的載體,因而在全面發展人的素質上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同時,也體現在對學生情感思想素質和心理素質的教育培養方面。因此,在教學中建立一套完整的符合培養21世紀人才的課程教材體系和課堂教學模式,改進教法手段,使學生更合理、更科學地接受知識、生動活潑、主動發展、全面達成素質教育的要求。為此,高校體育教學必須徹底改革,必須從根本上更新觀念,建立全新的育人模式。
參考文獻:
[1]邵偉德.現代體育科學研究方法若干問題探析[J].體育科研,2000,(21).
[2]毛振明.體育教學內容改革與新體育運動項目[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1.
[3]李富榮,田麥久.新世紀體育科學學科展望[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0.
[4]盧元鎮.中國體育社會學[M].北京:北京體育大學出版社,2004,(6).
(作者單位:吉林建筑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