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近年來,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已經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大力推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為擺在高等學校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文章分析了大學生的心理狀況,闡述了高校體育教學對學生心理教育的特殊功能,并提出在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健康心理的方法。
【關鍵詞】高校體育教學 健康心理 心理需要
近年來,大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已經引起人們的廣泛關注,國家教育部在《關于加強普通高等學校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見》中明確了當前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重要性。大力推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成為擺在高等學校面前的一項重要任務。體育學科在幫助學生改善心理困擾,糾正心理缺陷,克服心理障礙,開發心理潛能,提高心理品質等方面,具有其它學科無法替代的特殊作用,是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載體和工具。
一、大學生心理健康狀況的調查
學校教育的目的就是培養社會所需要的身心全面發展的跨世紀人才。聯合國世界性組織(WHO)認為:“健康,不但是沒有身體缺陷和疾病,還要有完整的心理,心理狀況和社會適應能力。”那么,我國大學生的心理狀況如何?通過對我院一、二、三、四年級1778名學生的問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60%的大學生感覺心理壓力大,其中具有郁悶、焦慮等輕微癥狀達30%,具有抑郁癥現象近2%。如此驚人的數字提醒人們,大學生的心理教育問題已迫在眉睫,不容忽視,心理教育勢在必行。因此,根據高校體育特點,結合學生的心理健康狀況,通過高校體育教育手段來促進大學生的心理健康。
二、體育對心理健康教育的特殊功能
1.調控情感情緒,及時發現和消除學生心理障礙
情緒是心理健康的晴雨表,學生在體育活動過程中的行為、表情、意志等外在表現是其心理狀態的真實反映,在運動中很容易發現存在不同心理障礙的學生。通過體育鍛煉,可以減緩和治療某些心理障礙和心理疾病,使緊張、憂愁、焦慮、壓抑、沮喪等不良情緒得以宣泄,使人輕松愉快,心情舒暢。
2.改善機體健康狀況,為心理健康提供物質基礎
體育運動最大的特點,就是通過身體運動的方式直接改變人在安靜狀態下生理、心理活動方式。促使身體各機能系統進入積極活動狀態,從而使全身血液循環加快,各器官處于高度興奮和活躍狀態,把安靜時處于長期關閉狀態的毛細血管、肺泡、肌纖維和神經細胞盡可能地激活起來,從而使各器官的血液獲得充足的氧氣和營養物質。健康的機體、良好的神經系統和各部分機能系統是人的心理發展的生理基礎,也是保證人們心理健康的一種物質前提。
3.培養良好心理素質,促進意志品質和性格特征的發展
學校體育通過教學和各項體育競賽等身體活動形式,采用公開的、共同認可的方式和規則,進行挑戰極限、超越自我的競爭活動。在這一過程中使學生體驗生命存在的價值、生命延續的價值和超越生命的價值,使他們承受挫折與失敗的能力得到鍛煉,有利于培養學生的紀律性與自制力,培養勇敢果斷、堅毅頑強的意志品質,培養公平競爭與創新意識以及團結協作與開拓進取的精神。
4.發展認知能力,提高學生社會適應能力
通過運動可發展認知能力,減少認知障礙,改善人對環境的適應能力,維護心理健康。同時,從社會學角度看體育游戲、競技體育和體育競賽,實質上是社會生產和社會生活的一種模擬,體育精神是現代社會精神的縮影,許多教學活動的內容和形式實質上就是對社會生活的一種模擬。在這些活動中,學生將獲得成功與失敗、優勢與劣勢、群體與個體、合理與不合理等種種體驗,將對學生情感的陶冶、人格的塑造、人生觀和價值觀的確立起到積極的促進作用。
三、在體育教學中培養學生健康心理的方法
1.用教師良好的心理品質感染學生
學生心理健康與否同教師的心理健康與否有著密切的關系。只有心理健康的教師,才能教育出心理健康的學生。因此,作為一名教師在教學的過程中要不斷提高自身各方面的素質,應具備奮發向上、積極進取的敬業精神;要深入到學生中去,了解他們的個性特點、興趣愛好,了解學生的運動技術水平,要做到因材施教;教師還要具有良好的言談舉止、規范的動作示范和熱愛學生的情感,使學生在與教師的交往中受到良好的熏陶。
2.精簡競技體育內容,滿足不同學生心理需要
由于競技體育內容大多對身體素質要求很高,技術的結構比較復雜,學生很難掌握,且易發生運動損傷,造成很多學生對此望而生畏。因此,在選擇教學內容時,要貫徹“健康第一”的指導思想,減少競技體育的內容,降低動作技術難度,突出體育課程健身與娛樂的功能。內容要少而精,易于掌握,易于開展,利于終身鍛煉,使更多的學生在體育活動中獲得最大的成就感和滿足感,從而達到鍛煉身體,促進身心健康的目的。
3.以學生為主體,豐富教學形式,落實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務
作為一名體育教師,在教學中,要以學生為主體,要研究學生的身體狀況、運動技能和教學內容的特點,更要研究學生的心理,掌握他們的心理活動規律,要把學生的“身”、“心”統一到體育課上來,從而使體育課能向著更完善的方向發展。教學中要體現心理健康教育。首先,應著重培養學生對體育課的興趣,學生只有對學習本身發生興趣,才能主動而愉快地去學習。其次,有意識地設計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有目的地引導學生,促進他們心理的健康發展。
4.樹立體育教師身心健康的新形象
新型的體育教師應更新觀念和認識,在確保自身身心健康的同時也要加強心理健康、衛生保健等方面的學習和研究,鼓勵其在教學中進行各種積極嘗試,提高體育教學的科學化水平,以健康的身心和豐富的知識對學生進行心理健康方面的宣傳、教育工作,切實幫助學生解決心理困惑,緩解心理壓力。
參考文獻:
[1]張玲.心理健康研究與指導[M].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2]蘭自力等.學校體育促進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J].西安體育學院報,2002,(3).
[3]王啟明等.體育與心理潛能開發[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3.
[4]張德福.大學體育理論教程[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4.
(作者單位:吉林建筑工程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