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聲樂教學在研究聲音、技能傳授的同時,正確的聲樂教學方法則是讓學生獲得事半功倍成效的重要途徑。本文從新的角度著重探討了聲樂教學中的混聲唱法及其訓練方法。相信這種科學的聲樂教學方法能讓學生在學習歌唱和實踐活動中受益非淺,最終促使他們走向歌唱的自由王國。
【關鍵詞】聲樂教學 培養 混聲唱法 科學訓練方法
聲樂教學實踐證明,唱歌訓練開始應以有呼吸支持的真聲為基礎,男聲在真聲的基礎上混以假聲,女聲則強調把假聲混以真聲,這種真假混聲的唱歌方法是歌唱聲區理論的核心。只有運用這個理論進行聲樂教學才能很好地解決發聲技術因難和障礙,才能使學生的嗓音得以健康發展。
意大利著名聲樂家、聲樂理論家馬#8226;加爾西亞在他1847年出版的《歌唱藝術論文全集》中對歌唱嗓音有關聲區問題作了如下闡述:“聲區是一種發音機能產生的一系列同質的音,本質上不同于另一種發音機能產生的另一同質的音”。所謂發音機能即指歌唱發高、中、低不同音高時聲帶所處的狀態。唱低音時聲帶處于長、寬、厚的狀態,稱之謂“重機能狀態”,這種聲帶機能狀態是拉緊、閉嚴。由氣息振動聲帶出低音,發高音時聲帶處于短、窄、薄的狀態,即聲帶的邊緣振動,稱之謂“輕機能狀態”。唱假聲時聲帶處于輕機能狀態,但聲帶不拉緊、閉嚴,而是聲帶的三分之一呈梭形縫隙,只用聲帶的前三分之二的長度振動發音。由此可見,歌唱時由于低音、中音、假聲的變化,聲帶機能狀態必須隨之轉換。這種聲帶從“重機能狀態”轉換為“輕機能狀態”或從“輕機能狀態”轉換為“重機能狀態”就是聲樂訓練的聲區轉換。唱低音的重機能狀態隨著音高的不斷變化,須逐漸削弱重機能狀態而向輕機能狀態。反之,唱高音時的輕機能狀態隨著音高的逐漸降低,須逐漸加強重機能狀態。聲帶這種機能狀態的轉換過程,即是真假聲混聲歌唱按比例調整的過程。如果不是這樣,始終用一種機能狀態去唱,比如始終用重機能狀態,也就是聲帶一直處于拉緊的狀態唱高音,勢必造成脫離氣息的喊叫,久而久之,由于聲帶負擔太重,必然造成聲帶病變而失去歌唱能力。同樣,如果始終用一種沒有經過訓練的輕機能狀態歌唱,也就是完全用“假聲”,這種唱法由于聲帶不能閉合,用不上力,所以聲音虛弱,沒有亮音,得不到呼吸支持,聲帶功能減弱而失去彈力,同樣也會造成病變失去歌唱能力。如果聲帶機能不是逐漸轉換,而是突然轉換機能,就會產生真假聲突然變化,聲音不能銜接,聲音上下脫節,聲區不能統一,聲音有“坎”,歌唱困難的現象。由此可見,聲帶機能狀態的轉換得當,是產生歌唱技術困難,甚至造成嗓音病變的主要原因,是單純用一種機能歌唱而不善于調節聲帶機能狀態的結果,也就是不會運用“混聲唱法”。
混聲,即指在唱歌中嗓音運用真假聲結合,共鳴腔體不在局部而采用混合共鳴{整體共鳴}所形成的一種發聲方法。“混聲唱法”是對聲帶發聲時機能狀態按規律的具體實踐,它要求發低音時避免全用真聲,發高音時全用假聲,也就是說,唱任何一個音都是混聲效果,高音有濃厚的真聲色彩,低音有假聲成份。當然,隨著音高的不同,真假聲的比例亦不同。越是低音真聲的因素就越多,簡單地說,整個音域都比例不同地摻入真假聲成份,各共鳴合理運用,使其混合在一起,做到“真中有假,假中有真,真假難分”,“真聲不炸,假聲不虛,上下統一,運用自如”。
那么,怎樣用聲帶機能狀態的調節進行真假混聲訓練呢?一般來說,訓練混聲時需取得兩種機能的協調,必須加強各自“弱機能”訓練,抑一下“強機能”才能使之平衡。男聲要強調在真聲的基礎上混以假聲,女聲則要在假聲的基礎上混以真聲。很有趣的是無論男聲還是女聲,在沒有經過訓練之前,真假聲突然轉換(兩種機能突然轉換)的位置一般在小字一組的E附近,女聲的真假聲轉換音主要在中聲區調節。男聲的真假聲轉換主要在音域的低聲區與中聲區的交界處,所以女聲訓練的困難主要在中聲區,機能轉換主要在中聲區調節。男聲的真假聲轉換主要在音域的中聲區與高聲區的交界處,所以男聲訓練的困難主要在高聲區,機能轉換主要在高聲區調節。如果不分男女都是一種模式教學就會使學生的嗓音受到破壞。
一般來講,女聲由于受天生條件的影響,中低聲區一般很虛弱,音量很小,唱中低音的能力,也就是發真聲的能力很弱,聲帶的重機能狀態被扼制。如果任其唱下去就會失去整個中低聲區。所以,對于女聲的訓練應注意發展她們的重機能,即混以真聲,在真聲的基礎上訓練假聲。
訓練方法:
1.從中央C下面的B開始,用“a”母音以“硬起音”的方法做頓音音階練習,上面不要超過中央C以上有E,即50 40|30 20|1-‖。這種訓練真聲的辦法指的是呼吸支持,音質明亮、結實的藝術化真聲。如果方法得當,練習認真,藝術的真聲即會逐漸形成。
2.用打開喉嚨即像打哈欠的辦法,從中央C以下的B音開始,以獲得真聲為基礎,a-ei,a-yi做五度或八度上下滑音練習,即1i︱1-‖訓練過程必須始終打開喉嚨,用氣息支持,a ei a并且要以真聲為基礎,逐漸用小聲以五度或八度上下滑唱。如果喉嚨確實是打開的狀態,不外加任何壓力,由氣息支持練習,輕重兩種機能一定會發揮作用,經過一段時間的練習,就會體會到真聲、假聲、混聲和互相轉換的情況,通過練習,就會在中聲區逐漸形成真假聲混聲的歌唱方法。也有一部分女聲低音區的真聲容易帶得過高,到了中聲區重機能仍起主導作用,真聲想扔都扔不掉,超過半音都很困難,于是出現了喊叫現象,這對嗓子十分有害。如果不喊叫,聲帶機能就會突然轉換,變成了輕機能狀態,由于沒有真聲基礎,就會出現虛的聲音,但到稍高一些的音又能唱出有亮音的假聲。這樣,聲音的高、中、低分成三截,里出外進,歌唱十分困難。這是聲樂教學中經常出現也是令教師頭痛的現象。
3.遇到這種情況,就讓學生從這個有亮音質的假聲用“a”母音往下唱。即i7 65︱43 21︱1-‖,此時,喉嚨必須是打開的,完全像打哈欠一樣,用氣息支持,即使完全是假聲也沒有關系,聲音往下唱盡量保持感覺,這叫做“自然混合到胸腔共鳴中去”。如果喉嚨確實是打開的,喉部不受外來壓力,輕重兩種機能就會發揮作用,慢慢地會混上真聲,有了這種感覺之后,在真聲的基礎上,再逐漸往上滑唱,同樣也可以逐漸形成真假混聲的歌唱方法。
對于男聲,在教學開始階段主要應訓練其以真聲為主的中低聲區,不宜過早訓練高聲區。但在中低聲區必須有假聲成份,同時又不能唱得很高,只有在獲得呼吸支持的前提下,喉嚨真正打開后,聲音流暢自如的基礎上才能訓練。真假混聲的唱法,男聲要經過相當一段時間的訓練才能使中聲區和混聲連接得很好,不至使人聽起來像兩個人的音色一樣。
嗓音的真假結合和共鳴腔的混合運用,形成好的混合聲音,這便是聲音訓練過程中首先要解決的技術性問題,也就是說人聲在唱歌時不存在真聲或假聲。只不過是真假聲的比例不同,隨著音高的變化真假聲所占的絕對優勢和地位不同而已。男聲的低音要有假聲成分,女聲的高音須有真聲色彩。這種以真聲為基礎,真假聲并用的混聲唱法是幾百年來中外聲樂大師在歌唱和教學實踐中總結并嚴格遵循的原理。這個原理至今仍是我們聲樂教學的核心,它對聲樂教學同樣具有重要指導意義。
(作者單位:吉林師范大學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