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德育滲透是教學中的重要環節。美術是以情感人、以美育人的一門藝術。美術教育作為藝術教育的一種,是學校美育的重要途徑之一,也是德育的特殊途徑。但是,目前很大一部分人,包括從事美術教育的教師,不重視“育人”或根本不去研究怎樣滲透德育。這種錯誤的認識,不僅影響了教學的質量,也使學校難以完成教育的根本任務。因此,對美術教育中的德育滲透進行討論,顯然是有現實意義的。
【關鍵詞】藝術修養 輻射性 自然滲透
德育滲透在美術教學當中的運用一直是教學難點。其實美術可以加深學生對生活的理解和熱愛,培養高尚的道德情操,提高豐富的藝術修養,那么在美術教學中如何憑借教材向學生進行思想品德教育,做到學習繪畫基礎知識、技能與陶冶美好心靈和諧發展呢?充分挖掘教材中的思想教育因素,激發學生去了解我們祖先創造的藝術文明,用審美的規律去感受和欣賞前人給我們留下的寶貴的藝術文化遺產,讓我們為我們的祖先驕傲和自豪。教育德為首,美術教學中把明理寓于美的形式中,借助美育的形式,來提高德育的質量,讓學生在美的境界中學會做人的道理,形成高尚的思想道德觀念,我在教學中曾做過一番嘗試,就是把美術課與思想品德課有機結合起來進行教學。
一、德育需自然滲透
美術本身不具有德育因素,那么如何挖掘美術知識中間接的德育因素,使德育在美術教學之中有機滲透呢?我體會,必須準確無誤地完成美術教學,同時抓住美術與德育的最佳結合點,自然地滲透。巧妙地抓住它們的關聯點,向學生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導之以行。
例如,在講授《基礎色調》這一課時,利用某“色相”與德育內容的吻合滲透德育。我在黑板前方掛上一面中國國旗,問學生:“這是什么?”學生答:“是一面中國國旗。”我又問:“國旗是什么顏色的?上面的五顆星又是什么顏色的?”學生答:“國旗是紅色的,五顆星是黃色的。”然后,我指出:“國旗上的兩種顏色正是我們今天要學習的三原色之中的兩種”,隨即板書課題。接著,我生動地講解了“紅旗”與“五顆星星”的象征意義,使學生的愛國之心,愛國之情,報國之志油然而生。以《面具》為例,通過教師的指導,創設學生發現問題的情景,引導學生找到適合自己的學習方法;同時,教師還要準備一些國外臉譜藝術材料來進行對比觀察,以引導學生學習辨證唯物主義思想,激發學生民族自豪感。
二、德育滲透需要具有靈活性
我們在教學過程中,要尋找最佳時機,采用最佳方法滲透德育。不同技法,不同對待。在技法的要求指導上,巧妙地與德育掛鉤。進而樹立正確的思想觀念,使學生邊掌握技能邊受教育。
例如,在上《繁華的街市》一課時,通過家鄉現在和過去街道的對比,指導學生運用一定的技法在舊街道上改畫、添畫。很快,破舊不堪的舊街道被學生改成了繁花似錦,高樓參天的新街道。學生在改畫的同時,強化了基本技能的訓練,同時,也感受到了家鄉、祖國的美麗。
三、美術技法的傳授和美術作品的創作
美術是一門嚴謹的藝術,遵循科學規范的方法,就能取得美術教學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要努力講授技巧、將強技能和重德育有機融合,使技法教學閃現應有的思想火花,發揮育人效果。教師指導學生仔細觀察、揣摩,再適機點撥滲透,讓學生認識循序漸進的規律,明白“不依規矩,不成方圓”的道理,克服馬虎敷衍的毛病,培養耐心穩妥、細致嚴謹的良好品質。
美術創作是作者思想情感的流露,不同時期、不同作者的作品,反映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亦有所不同,或贊美祖國大好河山,或歌頌名人豐功偉績,或抒發個人豪情壯志,或彰揚真善美,或鞭撻假惡丑等。總之,美術創作應以積極向上、健康自信的內容為主,反對消極頹廢、悲觀反動的內容。創作前,作者要領悟和把握內容;創作中,心手合一,激情飛揚,將心中濃烈情意傾注于筆端;創作后,玩賞體悟作品內含的思想,與作者的情感再次融合,靈魂再度被感染。一幅思想性、藝術性相得益彰的美術作品,必讓作者的情感得到升華,在不知不覺中受到深刻的思想教育。
四、讓德育滲透具有輻射性,多角度地讓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
德育的內容往往是多方面相互關聯的。教師要結合學生的生理和心理特點,結合教材內容,以科學的方法多角度地滲透德育,形成一個合力。如在上美術活動課《手工剪紙一》時,教師要以身作則,講究衛生,將剪下來的碎片放在小盒里。學生也模仿老師,桌面、地上都保持得很干凈。教師又向學生滲透安全教育,提醒學生不要劃破手指等;還向學生滲透情感教育,啟發道:“看誰剪貼出的圖形有意義。”這個“意義”正是德育目標的滲透。學生心領神會,紛紛剪出有一定意義的圖形。在指導學生組合拼圖時,教師又啟發學生說:“看誰拼出的圖案將來能變成現實,幫助應該幫助的人。”有位學生很快拼出了發電廠,想讓災區的孩子在明亮的教室里學習。
借助美術教學加強德育,正是在“潤物無聲”中按“美的規律”來塑造、完善學生良好的品質與個性。德育滲透反過來也作用于美術教學,可以使得教學內容充實、豐富多彩,二者相得益彰,我們應把它們在教學中更好地結合起來。
(作者單位:吉林師范大學分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