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運用信息論的有關原理分析了音樂審美活動的特殊性及其基本特征,并指出在音樂欣賞教學中教師應注意與此相關理論的實踐與運用,目的是讓學生在欣賞音樂的過程中充分感受各種音樂信息,真正參與到音樂的審美活動中去,從而最終獲得“音樂美”的享受。
【關鍵詞】信息論 音樂欣賞 審美活動 音樂審美信息
現代科學發展的特點之一,就是在兩種或多種學科的接壤處,產生新的學科(即所謂的邊緣學科),從而在理論上取得突破性的進展。二十世紀產生的信息論、控制論、系統論等自然科學理論,早已引起哲學、美學、聲學、心理學、生理學、社會學界的注意,并且日益滲透到人們生活的各個領域。這在音樂研究領域也不例外,特別是理論音樂學(包括音樂美學)的研究,很多學者就嘗試運用這些自然科學的原理、方法去解釋一些較為抽象的音樂概念或音樂形象。本文試以信息論的原理,來簡單地解析音樂的審美活動及其特征。
“信息”(Information)原指自然界(如恒星或礦物發出的脈沖)和人類所傳送出來的、可以被人直接通過感官或間接通過儀器所感知的信號系統?!蹲匀晦q證法概論》(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年出版)一書中,涉及信息方法時講到:信息就本體論意義而言,是標志事物存在及其關系的屬性;就認識論意義而言,是認識主體接收到的、可以消除對事物認識不確定的新消息、新內容、新知識。信息須從其發送者出發,以信號的形式在信道里傳遞,到傳遞終端,再轉化成信息并由其接收者接收。其傳遞過程,即從信源(信息發送者)經過信道(信息的傳遞途徑)再到信宿(信息的接收者)。如果我們仔細地研究和考察一下音樂審美的全過程,便不難發現信息的這種傳遞過程,與音樂審美活動有著許多相似之處。因為從某種程度來講,音樂審美就是以信息作為傳播媒介的,完全可以這樣說,沒有信息也就沒有音樂審美。
眾所周知,音樂審美活動是由音樂的審美主體、審美客體與時空環境三者組成。客體是音樂審美信息的提供者,即信息源;主體則是音樂審美信息的接收者、儲存者和加工者;時空環境是主客體進行音樂信息交流的特定場合與范圍。那么音樂審美主體它所進行的音樂審美關照,即攝取、儲存和加工音樂審美客體信息源提供的審美信息,是由建立在大腦感官神經系統物質生理基礎上的三個相互聯系著的不同功能系統來擔任的。其中,感官神經系統是音樂審美主、客體之間的通道,是直接攝入音樂審美信息的調節器,它把感覺傳送來的各種音樂音響、音色片段信息匯總和集合起來,組成整體的音樂形象,經過情感的體驗再往大腦細胞群傳遞,大腦兩半球的億萬神經元是對音樂審美形象信息進行感受、評價、儲存和最后加工的基地,最后形成一個完整的音樂感受,從而被審美主體(即欣賞者)所接受。如果這個過程套用《自然辯證法概論》中的信息傳遞過程示意圖,那么音樂審美活動中,音樂信息的傳遞過程也可表示為:

當然,應該指出音樂審美客體對象有種種形態,但無論其是自然形態、社會形態還是藝術形態,它們作為音樂審美主體審美力把握的對象,作為音樂審美信息源組成,都是由音樂形式、形象結構和內涵三個層次構成。音樂形式常常表現為開放性的片段音樂信息,形象結構表現為整體性的中介音樂形象信息,而內涵則是一種隱蔽性的含義音樂信息。開放性的形式音樂信息直接呈現在外表,屬于淺層次的,與音樂審美感覺相適應;中介的音樂形象結構信息完全可以與音樂審美知覺相對應;隱蔽性的含義音樂信息卻深藏在內部,只有動用理性才能發現和把握,這是最高層次的審美,也是音樂審美活動的最終目的或最高境界。從這里我們可以了解到:音樂審美客體對象這種音樂信息結構特點決定了它的功能是螺旋式的推進特征。因此,可以這樣認為,音樂的“形”與“象”如果不美,便不能成為音樂的審美對象。
有了美的“音樂審美”對象,那么對于音樂的審美活動過程,一般來講可以分為三個階段:感知階段、知覺階段、理解階段,
開始階段即欣賞主體對音樂的感知階段中,音樂審美主體在特定的時空環境中進行審美觀照,動用的是聽覺感官,接觸和攝取的是音樂審美客體對象外層形式開放信息,即那些由片段而多側面的以及整體的音樂音響結構、音色等聲頻,這些信息無序地在感覺神經系統中波動,所引起的心理上的愉快或悲哀也是直覺的和朦朧的。就像中學音樂欣賞課中,學生欣賞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曲——命運》時,聽完“命運在敲門的動機”后最初的反應,很多人都會說:“像鬼子進村了?!边@種類似于笑話的真實現象,恰恰符合了學生在審美過程中初級階段的真實寫照。如果繼續觀照各種音樂形式信息,通過不同感覺神經匯攏,集中到中樞神經系統,激發起大腦波層的興奮,引起音樂審美注意,知覺功能便開始參與活動,把散亂、個別、片段的音樂信息按其原來的組合呈現為一個有整體結構的知覺心理形象,便進入第二階段。這時由于音樂審美知覺對音樂審美客體中介結構信息的把握,音樂審美主體與客體之間的音樂信息交流起初的那種無序的、混沌的狀態,逐漸呈現出低級的有序狀態,其標志就是音樂審美知覺心理形象的形成。在這一階段所出現的音樂信息交流的初步有序狀態,不同于感覺階段的混沌散亂表現,它不僅在于形成了整體的音樂心理形象,結構的有序性,更重要的是這時音樂審美主體的情緒、感情被不斷地激發起來,也陸續參與到音樂心理形象,使它涂上了主觀的色彩,發生了更大的音樂信息變量,因而同外來的物象信息有了重大的區別,這樣才產生了真正的主觀愛好或厭惡,造成下一階段對它評價、加工的差異,就如同以上貝多芬《第五交響曲——命運》的例子,學生此時產生的主觀愛好與厭惡,可能對“命運的動機”及“英雄的主題”有了新的認識,也因此而出現喜惡的不同分化現象。
那么審美活動的第三階段即高級階段,亦是音樂審美信息交流活動的高級階段,這時音樂審美主體(欣賞者)充分運用思維和理性對音樂審美知覺輸送來的完整的音樂結構形象信息進行的不同目標的加工和分析。這個過程根據現代神經細胞學說和信息論的原理,主要有兩種類型的活動。一種通常是右腦擔任的音樂形象信息的識別、記憶、聯想和想象等活動。它們是右腦細胞群發動內儲的各種音樂形象和經驗信息,同外來的音樂形象信息進行對照和比較采取的種種方式;另一種是左腦細胞群運用內儲的各種概念性音樂信息對外來音樂形象信息進行哲理的、歷史的或美學的、倫理的等等思考分析和評價。這可以說是一種音樂形象信息和音樂概念信息共軛控制的一個過程,對于外來的音樂形象信息,正是運用這種共軛控制的方式,來發現和充分發掘一種內在的深層的帶有隱蔽性含義的音樂信息。恰恰是因為音樂審美信息的這種隱蔽的、內在的、深層的特征,如果在欣賞教學過程中,不能很好地啟發學生運用理智和知識概念,就無法發現和把握音樂的美,這樣音樂審美活動也不會上升到高級完整的階段。而只有達到了這樣的程度,整個音樂審美活動才真正成為有序結構狀態,才能產生有目的、有價值的音樂審美結果。只有達到了這一程度,那么《貝多芬第五交響曲——命運》的欣賞才有價值,才能讓欣賞者(學生)理解貝多芬的“命運動機”所表現出的一位英雄面對黑暗勢力與命運之神咄咄逼人的挑戰與壓迫時,所顯示出的英雄氣概與命運抗爭的頑強信念,從而使他們真正感受到音樂的魅力所在。
以上對音樂審美活動三個階段的分析,可以得出下列結論:音樂審美活動的三個發展階段缺一不可,它是一個有序化的、系統性的綜合運動。主體三種審美功能同客體三種審美信息發生全面的對應聯系,當這種音樂信息的交流達到最高潮時便構成了一個完整的、動態的、有序的音樂審美過程。
因此,音樂審美活動的全過程我們也可以這樣認為,音樂審美活動與科學不同,它要以感性和可知性為前提。無法理解的或人全然不知的“事”或“物”,決不能成為審美對象。既有所解,又有所不解,妙在能意會,難言傳,常聞而未見,似知而未知之間,這才是音樂審美信息在內容和形式上的結構特點。所以,欣賞民樂合奏《春江花月夜》、古琴曲《高山流水》、《瀟湘水云》、交響詩《沃爾塔瓦河》、交響曲《田園》等名曲,便不能完全用已知的科學知識去認識,而只能以評論家、音樂家、鑒賞家的頭腦去感受和體會。
綜觀全文,不難得出音樂審美其實就是主體音樂審美力對客體音樂形象信息的把握,而音樂審美信息只存在和運動于音樂審美系統中,而音樂審美系統則靠音樂審美信息來溝通音樂審美主、客體間的聯系,二者互為依存和制約。因此,作為音樂教師在講授音樂欣賞課的過程中,應該充分運用音樂審美信息傳遞、運動的特點,來設計一定的教學場景或模式,讓學生充分感受不同的音樂信息,充分調動他們的音樂感覺器官,讓他們的思維活躍起來,參與到對音樂信息的理性分析中去,使每一個學生的音樂審美信息交流達到最高階段,以便充分體驗音樂的美感,真正去“聽懂”音樂,享受音樂。
參考文獻:
[1]國家教委社會科學研究與藝術教育司,自然辯證法概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1.
[2]俞人豪.音樂學概論[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7.
[3]張前,王次昭.音樂美學基礎[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98.
[4]楊和平.音樂審美問題研究[M].河南,河南文藝出版社,2002.
[5]楊洸.符號學方法與音樂美學[J].中國音樂,1994,(2).
(作者單位:浙江紹興藝術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