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面對網絡給社會帶來的影響,各國都在進行網絡道德教育問題研究,并取得了一定的成績,借鑒國外網絡道德教育的成功經驗,對我國網絡道德教育研究,具有一定的啟迪和借鑒作用。
[關鍵詞]虛擬環境 國外網絡 道德教育
面對虛擬環境下網絡社會中人的生存方式與教育方式的改變,各國都在積極地進行網絡道德教育實踐與研究,以應對網絡世界對人類帶來的挑戰,主要體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保護民族文化
對于任何一個社會或者國家來說,文化是它的精神內核,凝固民族精神的文化,能夠發揮出巨大的精神整合與教化功能,起到維護社會秩序和穩定國家的作用,此外還能作為一種準則,幫助人們在現實社會生活中做出正確的價值判斷。因此,塑造良好的虛擬文化環境,是網絡道德教育的重要任務。
網絡傳播是與西方的全球化模式尤其是美國模式相輔相成的,這種全球化模式,帶有明顯的意識形態性和美國色彩。在網絡這一虛擬空間內,民族文化的邊界日益模糊,并不斷地被改寫。20世紀90年代末期,在南非召開的信息社會和發展大會上,來自法國、澳大利亞、加拿大和日本等國的與會者,強調指出:在網絡社會,應該保護文化和語言的多樣性,世界各民族多樣性的文化傳統應該保存。各國為了對付外來文化,特別是英語文化的入侵,弘揚和保護本國民族文化的特色和作用,制定了一系列政策,采取了相應的措施。
二、對網絡行為進行規范
目前,世界上許多國家都已經把互聯網立法提到重要的議事日程,最早進行計算機立法的國家是美國。美國政府對信息化的作用和意義有著積極的認同,制定了一系列法律法規,如計算機安全法、政府信息公開法等7部法律,內容涉及保護國家安全、言論自由、知識產權、個人隱私等。德國頒布了信息和通信服務規范法,1999年對刑法進行修改,規定了計算機欺詐罪、資料偽造罪、刺探資料罪等。英國政府于1996年頒布了互聯網安全規則,旨在消除網絡的非法資料,特別是淫穢色情的內容。新加坡廣播局于1996年7月頒布了因特網分類許可規則、分類許可通知和因特網行為準則,為網絡的健康發展確立了一個最低標準。日本、澳大利亞、法國、意大利和俄羅斯等國都先后對計算機網絡進行了立法。
三、培養網絡安全意識
由于網絡自由性的本質特征,對網絡色情、暴力、欺詐等問題,單純依靠網絡立法和制度化規范約束,不能得到根本遏制。為此,許多國家都同時把目光投向了對上網青少年的價值觀念教育,試圖通過網絡道德教育的形式,提高青少年對網絡的認識,以及對人的生存意義與價值的規范與引導,提高青少年的道德自律水平。很多國家的政府非常重視培養青少年的網絡安全意識,他們認為加強對青少年的教育,幫助他們提高對網絡安全問題的認識,自覺過濾和控制網上內容,是確保青少年上網安全的關鍵因素。增強網絡時代人的網絡安全意識的教育,既是一種網絡時代的基本規則和底線倫理教育,又是網絡時代最基本、最重要的教育內容。在西方國家,對黑客不是一棍子打倒,而是注意讓人們學習黑客、認識黑客,一方面是使他們學會對付不法黑客進攻的辦法,另一方面,通過正確的方法和手段,引導他們加入網絡行業,為IT產業創造利潤,并使他們得到豐厚的報酬。比如美國,俄羅斯等國家,不惜耗費巨額財力,加強信息作戰能力,儲備黑客人才,以備一時之需。對黑客行為的引導及其轉化工作,是國外在網絡社會條件下,道德教育成功的典型范例。它貫徹了德育工作中的引導轉化功能,充分發揮了新的時代背景下德育教化的積極功效。
四、技術與道德結合
信息技術教育是網絡社會環境中一項方興未艾的教育活動,它賦予傳統教育以全新的內容。信息技術教育不僅是一種理性層面的教育活動,同時也是一種人的道德素養和心性教育活動。通過信息技術教育,提高了網絡主體駕馭和掌握網絡的本領,增強了主體在網絡空間中生存與發展的自由性,推動著主體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躍進。這是人自身在網絡境遇中的文明化、理性化過程,極大促進了人的整體素質的提高。信息技術教育也對人的文明教育、價值教育、對虛擬空間中人的心靈世界的完善,有不可忽視的積極作用。為了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加強學生網絡道德教育,世界各國都在制訂新的信息技術教育課程計劃。在這方面,美國、英國、日本、法國、新加坡等國走在了前面。他們制定的信息技術課程計劃有兩個共同特點:一是利用信息技術教育課加強學生信息技術的倫理道德建設,提高學生的信息素養;二是技術滲透著道德要求。
五、道德觀念引導
網絡世界中產生的情感和愛欲等問題。僅僅通過制度進行規范是很難的,同時,與現實生活中的情感和愛欲相比較,這類問題又具有一些不同的特征,已有的倫理觀念并不能對其進行有效地規約。網絡生活與現實生活之間具有互動性,二者相互影響,相互滲透。這就需要對網絡生活與現實生活的關系進行理性的反思,形成適應網絡世界的新的倫理觀念。美國通過信息素養教育,推動科技倫理道德教育。美國信息素養國家標準,在社會、倫理和人文方面的要求是:學生能夠理解與技術相關的倫理、文化和社會問題,學生能夠負起責任使用技術系統、信息和軟件,能夠具備實用技術的積極態度,用以促進終身學習、互助合作、個人追求以及提高生產效率。各國政府都巨額投資,用于網絡教育,全面推廣、普及運用現代信息技術。既重視網絡技術在高等教育應用中的縱深發展,又重視網絡技術在中小學基礎教育中的普及運用。各國都重視對網民的道德素養教育,并在信息技術教育標準方面規定了社會倫理和人文方面的要求,以此作為前提,推動網絡德育的發展,注意加強對師資的培訓提高,這方面以英國、法國、新加坡等國最為突出。
六、網絡倫理道德教育
除了加強網絡管理外,世界上一些國家,還十分重視通過網絡倫理道德教育,來解決日益嚴重的網絡問題。網絡道德教育的目的,就是引導人們在網絡上進行道德自律,在網絡上對人們行為的約束主要是依靠道德自律。當前,世界上許多國家不僅重視網絡立法,而且重視網絡道德建設。例如,韓國在民間建立起信息通信倫理委員會,其主要作用是監視網絡上的有害信息,保護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美國計算機倫理協會,就曾制定了著名的計算機倫理十戒:你不應當用計算機去傷害別人;你不應當干擾他人的計算機工作;你不應當偷窺他人文件;你不應當用計算機進行偷竊;你不應當用計算機作偽證;你不應當使用或拷貝沒有付過錢的軟件;你不應當未經許可而使用他人的計算機資源;你不應當盜用他人的智力成果;你應當考慮你所編制程序的社會后果;你應當用深思熟慮和審慎的態度來使用計算機。
參考文獻:
[1]鐘啟泉.西方德育原理.西安: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
[2]胡成廣.網絡德育研究.哈爾濱:黑龍江人民出版社,2002.
[3]祝智庭.信息教育展望[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2.
[4]楊立英.網絡思想政治教育論[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3.
本文為羅軍強主持的湖南省教育科學“十一五”規劃課題《虛擬環境下的網絡德育研究》研究論文之一,課題批準號:XJK06CDY020。
(作者單位:湖南大眾傳媒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