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要貫徹科學發展觀就必須做到“以人為本”,即“以學生為本”。為此,要努力做到:營造新型師生關系,創新教學模式,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全面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關鍵詞] 高校 以人為本 思想政治理論課
黨的十七大報告提出:科學發展觀的核心是以人為本,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要貫徹科學發展觀就必須把“以人為本”作為基本的價值取向,其實質就是“以學生為本”,真正實現“一切為了學生,為了一切學生,為了學生一切”。為此,應在以下方面做出嘗試。
一、營造新型師生關系
長期以來,我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形成了以“教師為中心”的師生關系,學生只是被動地去接受理論。這種片面強調學生接受正統的政治理論和價值觀念的做法嚴重忽視了學生個體的利益。如此教學怎能實現“以學生為本”?著名教育學家布魯納認為“現代的教學方法是教師與學生合作的方法。教學是一種雙向或多向的互動關系,這種互動具有平等性、民主性和合作性”。以人為本就要充分認識到這些特性,努力營造新型的師生關系。
新型師生關系要求尊重學生的人格、情感、勞動等,要通過教師和學生的平等相處,增強他們的自主意識和民主參與意識,提高自律意識;新型的師生關系中師生都把雙方看成是一個有機的共存整體,他們在同一個目標引導下憑借教育教學媒體,共同按教育教學規律運行,有效地完成其任務;新型的師生關系教師要把學生看作一個精神整體來與之對話,肯定他,接納他,幫助他,使之獲得充分的發展。學生在這種對話中接受教育;新型的師生關系教師應將自己真實的、完整的人格面對學生,尊重學生、信任學生,而不是要求學生服從自己,接受自己。這樣,學生不僅僅是接受了知識與理論,更多的是通過對話獲得人生體驗和人生的智慧,并且在這種教育中體驗生活,體驗人際關系,從而能夠積極地面對未來的生活和世界,使學生意識到自己的價值,從而追求真善美的事物,發展自我,超越自我。這才是高校德育的真正價值之所在。
二、創新教學模式
時代在發展,情況在變化,青年大學生處在嶄新的社會環境之中,自身形成了許多新的思想特點,對社會也產生了許多新的要求。特別是互聯網信息傳播方式的出現,打破了信息壟斷的局面,制造了自由的虛擬空間。在這個時代面前,傳統的教學模式已經很難適應青年思想的需求了。所以我們可以選擇性的引進一些國外的先進教育教學模式和經驗,如以職業活動為核心,以職業能力為本位將教育理論與社會實踐相結合的德國“雙元制”教育模式。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要積極吸取其中的好的成果并使其成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模式中的構成要素,結合自身特點和學生實際創造現代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模式。完全可以將以就業為導向的教育模式引入到我們的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來。結合不同的職業要求將思想道德教育分層化。積極構建以培養政治素質為核心,以提高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為本位的新型教學模式,為社會主義建設培養政治素質過硬的高級人才。
三、培養學生創新意識
在新的教育教學模式之下,教育信息更新快、容量大、跨學科性強,老師已難以完成傳載的任務,更多的是要依靠學生自己去實踐、去探索、去選擇。這就要求學生必須學會創新。
在這個過程中,大學生能否增強其主體意識,發揮自己的積極性、主動性,學會學習,具備較強的自學能力,是培養其創新素質的重要方面。而思想政治理論課對于創新型人才的培養也是意義重大,作為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師必須要意識到這一點。要培養創新人才,理論課本身必須不斷創新,這就要求我們的教學內容必須體現與時俱進的精神品質,必須讓學生深刻體會到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與時俱進性和偉大的理論創新,尤其是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理論成果的現實意義。此外,還必須將創新的精神融入到教學各環節中,將各種教學方式、方法結合不同的內容最大限度地發揮作用,積極培養學生的質疑精神,“不唯書、不唯上、只唯實;不迷信、不崇拜、只求是”,充分激發學生獨立思考,大膽創新的精神。
四、全面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
理論課教師在整個教學過程中貫徹“以人為本”的理念,不能單單地去“教”而應充分尊重學生的需要和個性特點,把握好“學”。從教學的內容到手段、方式方法,努力地體現時代特征和與時俱進性,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可以發動或組織學生們參與到思想政治理論課教學中來,讓學生成為學習和發展的主體,可以將豐富的歷史、人文、實踐、社會、成才、就業等內容融入到教學內容中,豐富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內涵,真正使思想政治理論課成為大學生歡迎并能指導大學生行為的主干課程。
總之,當全社會都在積極推進和諧社會的建立,樹立“以人為本”理念的時候,我們的思想政治理論課的改革勢在必行,廣大的理論課教師任重道遠。但我們應該堅信,只要我們堅持“以人為本”,并從這一核心思維出發去進行我們的思想政治教育,就一定會取得成效,就一定會為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事業培養出一批又一批德才兼備的棟梁之才。
參考文獻:
[1]林庭芳.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教育教學現代化研究.人民出版社, 2006,12.
[2]趙康太.新時期高校黨的建設與思想政治理論探索.對外經濟貿易大學出版社, 2005,9.
[3]劉少雪,張應強.高等教育改革:理論與實踐.上海交通大學出版社,2007,7.
(作者單位:天津渤海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