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新加坡李志賢博士長期致力于唐代經濟史的探索,2002年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楊炎及其兩稅法研究》,就是他向學術界最新奉獻的一部力作。本文對書中所述有關問題,做出自己的理解和探討。
[關鍵詞]唐代經濟史 研究方法 通例歸納
在當今漢學界,新加坡以其特殊的地緣、血脈關系而成為聯結東西方文化的橋頭堡。一批學貫中西、造詣頗深的中青年漢學家薈萃于此,于中國傳統文化的研究,成就斐然。李志賢博士就是其中的代表之一。李博士長期致力于唐代經濟史的探索,2002年由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出版的《楊炎及其兩稅法研究》,就是他向學術界最新奉獻的一部力作。
全書共35萬字,分十章,全方位地為我們勾畫了楊炎這位唐代杰出政治家仕宦浮沉的人生軌跡;對兩稅法不僅從微觀上具體細致地考察其產生、發展、征收、支用等,而且還宏觀地就其對唐代政治、經濟、社會的發展所產生的巨大影響,乃至在中國古代賦役制度史上的地位作了精彩的分析判斷。
該書充分研究了前人對兩稅法的研究成果,“是對此前兩稅法研究的一個扼要的系統的總結”。眾所周知,以鞠清遠1936年發表《唐代的兩稅法研究》、1940年出版《唐代財政史》為標志,揭開了近代史學界研究兩稅法的序幕。岑仲勉、王仲犖、黃永年、張澤咸、鄭學檬、陳明光、李錦繡等繼其后,分別從不同層面對兩稅法進行研究,成就卓著。在日本,吉田虎雄、松井秀一、日野開三郎、船越泰次等人的研究,最為深入。在西方,D.C.Twit-chett影響尤著。學如積薪,《楊炎及其兩稅法研究》在董理兩稅法的學術發展史上著力良多。為撰寫該書,作者奔波于中國大陸、港、臺和新加坡各大圖書館,書后所附400余篇中、英、日文參考文獻便是作者用力勤勉的最直接證據。不惟此,作者還對這些研究成果進行系統整理,爬梳理清了兩稅法研究的學術脈絡。如關于“兩稅”內涵的討論,作者以時間為序,為我們再現出中外學界的討論場景:有人認為戶、地兩稅合稱兩稅;也有人主張夏、秋兩征合稱兩稅;還有的則堅持兩稅是戶稅的專名。正是對學術發展態勢的宏觀把握,使得作者的研究建立在很高的學術基點上,為其或折衷眾長、擇善而從,或剔除舊見、另辟蹊徑,選擇最佳的切入點和研究方法與途徑,提供了必要條件。作者認為欲弄清兩稅的真實涵義,只有“依據建中元年朝廷頒布實行兩稅是所發出的各項詔令和說明新稅的內容與稅制的方案文件,逐一剖析,才是更客觀切實和有效的做法”。這種總結和把握,不僅有利于作者學術觀點的創新,也為從事該領域研究的晚生后學的研究工作構筑起基本的學術平臺。
作者對前哲時賢研究成果高屋建瓴的總結,使其在研究中能夠敏銳地捕捉到前人研究中的盲區,而由此展開的相關專題的研究自然也就具有開拓意義。如兩稅法自出臺之日起就沒有停止過爭論,唐代陸贄、韓愈、白居易、李翱;宋代呂祖謙、蘇轍、鄭樵;清代王夫之等人都從不同角度對兩稅法提出異議、批評。但近代以來學術界對這些反對意見普遍關注不夠。作者不拘成說,獨辟蹊徑,辟專章《兩稅法反對論辯析》進行索幽探微。他首先對這些意見進行認真分析,將其歸納五點,然后結合時代背景,對兩稅法實際運行過程進行考察,逐一剖析這些反對意見,認為兩稅法推行后,社會民生的確出現一些問題,然而追根溯源,這些問題的產生源于“當時整個時局的動亂和吏治的腐敗”,“是一種時弊”,“不是一種法弊”。這種研究透過現象看本質,辨析入微,填補了該領域的學術空白。在理論架構上,作者提出要“兼顧歷史趨勢和歷史人物的作用兩個層面”的學術主張。縱觀兩稅法研究史,不難發現以前對兩稅法多從制度史的角度和層面進行研究。就方法論而言這無疑是科學的,也是必需的。但是任何制度從醞釀、制定、區域的實驗再到廣泛推廣,無不由人來完成,制度的發展過程無不凝結人為因素,所以包括唯物史觀在內的任何理性的歷史哲學,都不否認杰出人物在歷史進程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有鑒于此,作者提出“歷史趨勢”與“歷史人物的作用”并重的理論架構,并將其付諸實踐。《楊炎及其兩稅法研究》旁征博引,通過對兩《唐書》、《全唐文》、《資治通鑒》、《冊府元龜》、《唐會要》等大量史籍的檢索鉤稽,以“長編考異法”之例,制成《楊炎生平年表》,對楊炎生平學行進行深入、廣泛的研究。陳明光認為“這種做法對如何將制度變遷研究與人物生平研究有機地結合起來,作了一次有益的嘗試”。這種理論架構和學術實踐,對于我們今后的研究工作,也頗有借鑒意義。
在研究方法上,《楊炎及其兩稅法研究》突出表現為作者對楊炎及兩稅法研究時,將他們置于當時政治、經濟、社會變遷的過程中,“去聯系而不是孤立地、系統而不是零散地、整體而不是片面地進行分析評論”。這種研究方法亦與唯物史觀暗相契合。我們從書中的一些精彩的分析片斷便清楚地看出作者對這種方法的嫻熟的運用。如劉晏與楊炎的矛盾,長期以來學術界認為是黨爭的表現,兩稅法也被視為黨爭的產物。作者認為:“在討論楊炎的各項財政改革是否是楊、劉之間政治斗爭的產物這一問題時,我們不能僅以史書中對單一歷史事件的記載便斷章取義地下定論,而應該綜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和政治局勢以及楊、劉和其他有關人物的種種事跡,從較廣、較多的層面仔細觀察和推論,才能比較全面和客觀地窺視歷史真相。”作者詳析元載、劉晏、楊炎、盧杞等人之間政治斗爭的始末,認為“劉晏被殺這個冤案,表面上是楊炎一手策劃和執行的,但主要的幕后策劃指使人,可能是當時的最高統治者唐德宗。”作者一針見血地指出楊炎、劉晏之爭的實質“是專制時代仕途上所必須經常面對的政治斗爭,只不過他們的政治斗爭蘊含了君臣之間的權力沖突的性質,是專制皇權與相權之間的矛盾,因而更為尖銳險惡。而劉晏、楊炎和盧杞三人都做了最高統治者打擊相權的工具。劉晏和楊炎這兩位杰出的理財家更是不幸的成為這一系列政治斗爭中的受害者”。這個結論鞭辟入里,論證嚴謹,發前人所未發。書中類似的精辟見解還有很多,茲不贅述。
當然,金無足赤。由于受諸多因素的制約,每位學者都難免出現思維盲點。如該書第387頁認為“楊炎被殺害后,查抄家財的事,史書上連提也未提,可見是沒有查出多少東西。……在死后卻沒有積累多少財物,可見他是個清廉的官吏。”這個結論頗值得商榷。對古人“同情之了解”須以堅實的史料為依托,史書上未提查抄家財的事,不一定就證明沒有家財,除非能舉出確鑿證據,或能列舉出許多類似的例子進行通例歸納。
從整體來看,《楊炎及其兩稅法研究》既對前人研究兩稅法進行了成功的總結,又對楊炎等相關領域做了開拓性研究。整部書立意宏闊,論證嚴謹,史料豐富,有繼承,更有創新,代表著新加坡當代唐史研究的學術前沿,也是近年來漢學界不可多得的一本有較高學術價值的研究專著。
(作者單位: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