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將班級管理到位,使班風、學風建設更上一層樓是我們班主任的追求。班主任工作的方式與人的性格與自身修養等有很大的關系,這就要求班主任教師要以積極的心態對待自己的工作,明白自己的身份,把班級與學生當做自己的事業,自己的生命。在班級管理上肯動腦筋,多想點子,想好點子,將班級管理上升到藝術,這就是我們班主任的追求與目標。
[關鍵詞]班主任 班主任工作 班級管理
班主任是班級管理者的核心,班級管理有藝術就能帶動整個學校的發展,一個學校的學風、校風的好壞和班級管理的到位與否直接相關。作為一個班主任,將班級管理到位,發揮一個班主任的主觀能動性,使班級始終保持積極、上進的勢態,是學校管理的重中之重,那么,班級管理中存在著哪些常見的誤區?如何走出誤區,尋求有效的班級管理方法呢?
一、班主任班級管理的沉疴
1.班主任帶有對學生的偏見管理班級
老師對學生的偏見主要來自兩個方面,一是對學生學習成績的偏見。對成績好的學生百依百順,對成績差的學生“恨之入骨”。二是對學生家長的偏見。對社會地位高的學生家長的學生則百般討好,在知識等許多方面有特殊的“照顧”,無微不至。對窮人的孩子則視而不見。這二種偏見是由班主任教師的主觀意識決定的,應該堅決摒除。作為班主任,在處理班級或學生間事務時不能義氣用事,更不能帶有任何偏見,使處理的問題失之偏頗。無數事實證明,有偏見的老師是不受學生歡迎的,更何況是班主任!因為,在學生的心目中,班主任無異于“大法官”,如果“法官”都帶有偏見了,那么“公理”何在?這將直接導致班級管理的偏向和學風、班風的敗壞。
2.班主任隨意改變班級制度
我們知道,進行班級管理可以說是班主任及班干部在“執法”。要“執法”就要“制法”,除國家的法律法規、《中學生守則》、《中學生行為規范》和學校的校規校紀外,每個班也有自己的班規班紀。這些都是原則,不能違背,作為班主任不能“說話不算數”,更不能“朝令夕改”,因為這些“紀”和“規”都是“執法”的依據,是每個學生的行為準則,失去這個準則,也就使得班主任將失信于學生,其結果我們可想而知。
3.班主任強制意識強烈
班主任,作為一個班的“最高行政長官”,當然有其權威的一面,但是如果因此而凡事以自己的意志為轉移,則“遮肘之處,隨處可見”。班主任畢竟不是圣人,不可能凡事皆知,這樣必然給學生的表現留下了一個空間。所謂“智者千慮,必有一失”,因此,班主任要讓給學生留下的這個空間充分發揮出它的作用來,讓這個作用來彌補“一失”。
4.忌制度與德育分離
很多學校,包括我們學校,為了約束學生的言行,制定了許多制度,有時甚至是專門為針對出現的某一現象而制定了具有針對性的制度,這些制度的制定和實施在一定時期內,對極個別的違紀學生而言,所起的作用是不容質疑的,但制度實施之后的后續工作卻未及時跟上,往往這種人文性、高尚性、思想性的后續工作因制度的實施而斷層。也就是說,出現了違紀,按制度執行或受處分或遭賠償,而這往往就是結局,是問題的結束。有些老師和學生錯誤的認為執行了制度就萬事大吉,就起到作用,也正因為如此,盡管有了制度,違紀事件仍然屢有發生,甚至是屢禁不止。學生不會僅僅因為受到處分或賠償了財物就徹底改變自己的某些違紀做法。一些學生的思想需要凈化,認識需要提高,這是問題的關鍵所在,而這些問題光靠制度是解決不了的。而且,有相當一部分學生,為了逃避制度的懲戒,犯了錯誤撒謊、隱瞞,進而把老師和學生帶入尷尬的對立狀態,從而把我們教育學生的后路給堵死。有的老師即使在懲戒之后有后續工作,也往往是批評、責罵或請家長,所以造成了學生撒謊、隱瞞事實。學生撒謊的根本原因不是怕賠償,而是怕叫家長,怕受到處分。處分—使學生得到的僅僅是教訓,而不是教育,所以作為班主任,我們首先要走進學生的心靈,不要只以死板、教條的制度卡住學生,要有一顆寬容的心,給當事學生創設一種寬容的心理安全氛圍,給學生一個承認錯誤的氛圍,給學生一個恰當的期待,當事情出現時,我們的最終目的不是查出“真兇”的,而是把它當作教育的契機,打開孩子的心靈,走進孩子的內心,讓他認識錯誤,改正錯誤。當然給他們的是寬容不是放縱,有時需要犧牲一定的原則,但我們換來的應該是學生內心發生質的改變,只要學生講實話,不隱瞞,就是內心的改變,是我們內心期望看到的一幕,而且只有完成了這一步,我們才能有后續教育,只要我們在此基礎上,再努力一點,再做細一點,一定就會有很好的效果。
二、班主任班級管理的對策
1.視每個學生為“天生我材必有用”
班級管理,不僅僅是班主任一個人的能力所能及的,需要有班干部的技能,更需要有學生的支持。“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就指的是這層意思,搞好班級管理得講集體意識。班主任的首要任務是群策群力,充分調動學生積極參與班級管理的意識,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作用。只有“班興我榮,班衰我恥”的觀念深入到每一個學生的心里,才會出現“我為班級獻計策,我為班級添磚瓦”的動人景象。
2.對學生要獎罰分明
作為班主任,在進行班級管理的過程中不可避免的會遇到這樣那樣的情況,這就要求班主任在處理事務時必須以原則為準則,扮演好“大法官”的角色,使得每個學生都有一種“不只是我才是班上的主人翁”的心理。學生有了這種心理,在生活、學習等方方面面將考慮別人多一些,不再我行我素。這樣,謙讓、寬容等優良品格才能風行于班上,也才有利于班風、學風建設。有個關于哈佛大學的故事:有個學生趁管理人員不注意從圖書館偷了本珍藏書。沒想到,第二天圖書館竟然被突然發生的一場大火燒掉了,那個學生偷的那本珍藏書成了哈佛唯一的一本珍藏書了。為此,校長舉行大會表彰了他,感謝他為學校所做的貢獻,但接著根據學校的制度開除了他。這件事中對學生的獎與罰分明,這講求的是原則問題,原則—不容半點褻瀆。
3.宜有一顆對學生的愛心和責任心
學生作為完整的人同樣希望得到別人的關愛和信任。魏書生曾經說過:“要想得到愛,有一個秘訣,那就是:先從自己這一方向對方輸出。”教師關愛的能力是在為別人付出的同時培養的,付出的愛越多,得到的心靈回報也就越多,懂得愛的含義就越深刻。因此,作為教師要教育好學生,讓學生有愛心,那么教師本身首先要付出真誠的愛,內心的愛,這種愛可以使師生產生共同的語言,可以接通師生的心靈交流,在這種愛心的付出與回報面前,管理中的任何批評、責任、督促、檢查都是多余的,可以說“愛心、責任心”可以使任何問題不攻自破。在我們學校這樣的案例很多,其效果也得到老師們的認可(在多次的班主任工作交流會上,老師們都有共識),老師對學生付出的愛,不是物質的給予,更不是施舍,而是把精神上的關愛留駐在學生的心靈,這是一項長久的工程,這里面藏著巨大的責任和信任,滲透著情感的投入,因此就有了學生心靈的應答。
(作者單位:新疆克拉瑪依市第十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