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政治課教學需要不斷創新,這是時代發展、素質教育、以人為本教育理念的要求。在創新的實現途徑上,主要應從堅持創新的思想、創新教學內容、創新教學方式手段,鼓勵學生發展優良個性及建立創新機制等方面入手。
[關鍵詞]政治 創新 適應
在我國,無論是中小學還是大中專學校,傳統的政治課教學主要以應試教育為導向,單純追求高分的教學目標違背了政治課程設置的初衷。為了順應時代發展的需要,國家提出了新課改這一重要方針。新課改的實施,要求改變傳統的教學方式,給政治教學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按照《普通思想政治課程標準》,創新政治教學工作已經是必然趨勢。創新政治教學工作既是提高教學效果的必然舉措,同時也是提高學生素質的必備手段,對此,我們一定要特別重視,并恰當地采取各種對策來加以實現。
一、政治教學創新的必要性
1.政治教學創新是時代發展的需要。隨著科學技術的迅猛發展,人類已經步入了知識時代、信息時代。可以說,人類生存的外部環境時刻在改變,新知識、新技術不斷地在沖擊著人類的頭腦,人類只有不斷地更新已有的知識結構,創新性地改進工作方式和工作方法,才能適應時代發展的需要。中專階段是培養知識型人才的重要階段,學生的基礎性知識在這一階段獲得,學生的基本價值觀念在這一階段已經初步養成。傳統的以應試教育為導向的政治教學無法培養出具有全方面優良素質的學生,不能適應培養素質型人才的需要,與時代的要求不相符合。如果一貫堅持過去的經驗和做法,按部就班、因循守舊地來開展政治教學工作,就不可能培養出符合時代需要的人才。政治教學工作要想跟上時代前進的腳步,要想順應時代的潮流,就必須與時俱進地實現有效的創新。在政治教學工作中實施創新,不僅能夠發現新的教學思路,還能創造性地改革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從而提高政治教學工作效果。
2.政治教學創新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需要。當前,黨和國家已經深刻認識到了應試教育的巨大弊端,要求各級學校大力實施素質教育。所謂的素質教育是依據人的發展和社會發展的實際需要,堅持以全面提高學生的基本素質為導向,尊重學生的主體性和主動性,注重開發人的智慧潛能,注重發展人的健全個性為根本特征的教育。過去的傳統教育強調統一,反對另類,學生根本就沒有發展個性的空間和氛圍,結果所培養出來的學生幾乎都是一個流水線所生產出來的“產品”,這與當前社會的多樣化人才需求極為不符。教育要想培養出多樣化的人才,就必須尊重學生的興趣愛好、習慣、特長,就必須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并為之提供良好的空間和環境。政治教學工作尊崇素質教育的要求,就必須積極地進行創新。政治教學工作要創新工作思路,正確引導學生的思想;要創新工作方法,為學生發展個性提供便利條件;要注重創新效果,提高素質教育的質量。
3.政治教學創新是堅持以人為本的需要。隨著社會的進步,我們越來越認識到人在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中的首要地位。在各項工作中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既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需要,同時也是關注全體社會成員的需要。當前,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同樣需要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黨的十七大報告賦予了科學發展觀以深刻的內涵:科學發展觀,第一要義是發展,核心是以人為本,基本要求是全面協調可持續,根本方法是統籌兼顧。由此可以看出黨和國家對堅持以人為本的重視程度。中專是國民教育的重要階段,中專的一切教學工作最終都要落實在學生的身上,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應該貫徹到教學中去。政治教學工作要想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就必須堅持以人為本、堅持以學生為本的原則。實施有效的創新,創造性地改進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最終都是為了提高教學效果,培養出具有良好素質的學生,是堅持以人為本原則的具體體現。
4.政治教學創新適應對現實挑戰的需要
現實生活中有許多新事物、新觀念涌現,這些新東西有的是有積極意義的,對政治教學有幫助的,而有些卻是具有消極意義的,對政治教育有干擾,影響政治教學實效的,給政治教學構成挑戰。如,近年的網絡發展帶來的觀念更新,一方面使人類文明的積極成果更多更好的被學生接受,而另一方面,西方的一些不良政治思潮也在影響廣大青少年,享樂主義、自由主義、無政府主義這些都容易誤導學生形成追求享樂、不求上進的消極的人生觀、價值觀,不利于學生健康心理的形成,甚至滋生不安定因素影響政治教學的有效性,而應對這些挑戰唯一可行的方法就是進行政治教學的創新,用創新教學吸引學生學習政治的興趣,用創新教學影響學生政治思想觀念,用創新教學抵制不良觀念侵襲。
二、政治教學工作創新的對策建議
實現政治教學工作創新需要多方面的共同努力才能得以實現,既需要教師具有創新意識,能夠創新教學內容和教學方式手段,能夠鼓勵學生發展有良個性,同時還需要學校建立相應的創新機制來做保障。
1.學校領導要高度重視教學創新。“政治路線確定之后,干部就是決定因素。”毛澤東的這個論斷是非常符合實際的。在我們國家,只要領導重視,什么事情都好辦了,創新教學也是如此。為此,學校領導要提高認識轉變觀念,真正從知識經濟時代對創新的需求高度,從創新人才培養對創新教學的需要,從學校創新環境的建設是創新教學的必要條件的高度,從創新能力對國家的發展及生死存亡的高度,來認識學校創新環境建設的重要性。把學校創新環境的建設放在學校工作的中心地位。校領導一方面要從財力上支持創新教學的需要,保障創新教學有物質基礎,另一方面,要從創新環境氛圍角度,提倡創新精神,鼓勵創新舉措表揚創新人物,營造出一個良好的重視創新,崇尚創新,熱愛創新的良好環境。
2.政治教師要堅持創新的思想。正如江澤民同志所說:“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辯證唯物主義告訴我們,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正確的社會意識會推動社會存在的發展,錯誤的社會意識則會阻礙社會存在的發展。政治教師要想實現教學工作的創新,就必須首先擁有正確的創新意識。政治教師應該深刻認識到創新對于搞好教學工作的重要意義,在實際工作中要始終堅持創新理念和思路,用創新的思想來指導自己的行動。政治教師堅持創新的思想時需要特別注意的是應該看到創新給教學工作帶來的實際效果,切忌陷入為了創新而創新的誤區。
3.政治教學工作要創新教學內容。政治教學要在堅持教學大綱的原則下對教學內容進行有效的創新,從而激發學生對政治學習的濃厚興趣。一方面,活化政治教材。政治教學工作應該在教學大綱的指導下對政治教材內容進行活化。教師的講解應該不拘泥于教材的規定性,不能被教材的條框所束縛,應該賦予教材一定的張力,通過必要的整合、引導、開發等讓教材內容體現活力;另一方面,以社會熱點問題充實教學內容。政治教師的講解不能僅僅限于書本內容,還應該拓展到當前的社會焦點和熱點問題,通過與學生共同分析社會現象,深入剖析事件背后的成因,拓展相關問題,以此來提高教學效果。
4.政治教學工作要創新教學方式手段。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和教學手段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能夠提高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提高教學效果。政治課的特殊性決定了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手段的可行性和效果性。政治教學要打破傳統的“填鴨式”教學方式,貫徹《課程標準》所提出的“課堂的知識教學要與課外的實踐活動結合進行”的號召,合理運用社會調查、參觀、社會服務等教學方式,恰當地使用電影、幻燈、照片、錄音、錄像和計算機等現代教學手段,正確地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激發學生對教學內容進行深入的思考,在自覺和不自覺地過程中就實現了良好的教學效果。
5.政治教師要鼓勵學生發展優良個性。政治教學工作的創新具體還應該體現在學生創新之上。學生創新的前提是擁有良好的個性,沒有個性個人就無法實現良好的創新。具有良好個性的學生容易用獨特的眼光來看待和分析問題,容易產生一些獨到的講解和想法。政治教師要正確看待學生的興趣愛好、習慣和特長等個性因素,尊重學生的自主選擇,必要的時候加以正確的引導,時刻為學生發展有良個性提供條件和環境,鼓勵學生自由發表意見和見解,促進學生發展優良個性。政治教師鼓勵學生發展優良個性時需要正確認識個性與特性的區別,不能將學生的個性當成特性,也不能將學生的特性當作個性,避免打擊學生優良個性發展和助長學生不良個性養成等現象的發生。
6.政治教學工作要建立創新機制。創新機制是實施創新的保障,缺乏創新機制來談創新只能是“紙上談兵”。政治教學工作要建立創新機制應該做到以下兩個方面:首先,建立創新制度。學校應該建立創新制度,以硬性的制度規定來要求教學工作勇于開拓,注重創新,并將此作為衡量教學工作效果的一項標準,從而貫徹創新思想、開展創新活動。其次,建立創新激勵機制。學校應該對在教學工作中實現有效創新的教師給予相應的物質獎勵或精神獎勵的正激勵,激發其不斷創新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對在教學工作中不能實現良好創新的教師給予相應的負激勵,以此來強制其實現教學工作上的創新。
可以說,創新是應對新局面、解決新問題的必要手段,更是一個永恒的話題。對于政治教學工作來說,更應該注重創新、堅持創新、貫徹創新,只有這樣,才能真正提高教學效果,充分實現教書育人的素質教育這一目標。
參考文獻:
[1]陳冬生,孫守春.科學發展觀視閾下的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J].馬克思主義與現實,2007.06.
[2]路甬祥.創新與未來[M].北京:科學出版社,1998.
[3]卡耐基#8226;卡耐基當眾說話與說服技巧[M].北京:海潮出版社,2003.
[4]趙海燕.高水平隊伍是培養創新人才的關鍵[J].中國教育報,2004.12.03.
[5]謝倫浩.即興對話經典品讀[M].北京:石油工業出版社,2002.
(作者單位:江西吉安師范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