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教學設計、學生配合、教師應變等都是課堂成敗的關鍵要素,但教師的提問對于課堂教學的重要性往往被許多教師所忽略。我認為,教師在課堂中有效的提問才是一節課成敗的靈魂,是關鍵因素。一堂課的成功,有效的提問將事半功倍。很好的問題設計,可以激活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讓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
[關鍵詞]課堂提問 有效性 問題設計
一、一次比賽課引起的思考
比賽課是每一位教師展示自我的機會,教師在課前都會做精心準備,力求完美。在一次對物理課進行聽課和評課上,剛上課時學生們個個興奮無比,集體回答問題聲音洪亮,但是沒過一會兒,學生萎靡不振,一語不發,對教師所提出的問題毫無反應,有不少學生表現出一個旁觀者的神態和表情……毫無疑問,這是一節失敗的比賽課。
為什么在一節課中,學生會在開始和結束時表現出兩種截然不同的學習態度呢?過后,我把這堂課的教學進程仔細的回想,慢慢的琢磨,發現造成這種局面的關鍵問題在于課堂提問的藝術性,這堂課的提問主要存在以下幾種情況。
1.提問次數過于頻繁,次數過多,而且太過于簡單,課堂上的學生參與僅限于回答“是”或“不是”,未有任何懸念和質疑。幾乎不假思索便能回答的問題,這樣又豈能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
2.有些問題提法模糊或提得太抽象,范圍過大無針對性。
3.有些問題提出缺乏先期有關知識的鋪墊。
4.對于學生派生出來的答案或新的疑惑沒有仔細研究,有些隨意地敷衍和附和學生……這些都會打擊學生的積極性。
也許我們對課堂太熟悉了,對課堂中出現的問題往往熟視無睹,而是把一堂失敗課的原因和責任全都堆到學生身上。一直以來,我都在思索,課堂關鍵的因素有哪些?教學設計、學生配合、教師應變等都是課堂成敗的關鍵要素,但教師的提問對于課堂教學的重要性往往被許多教師忽略。我認為,教師在課堂中有效的提問才是一節課成敗的靈魂,是關鍵因素。因為有效的提問可以將一個周密的教學設計很好的落實、實施,可以引導學生積極配合,體現教師的教學機智和應變的能力和水平。因此,一堂課的成功,有效的提問將事半功倍。
二、問題的設計
一些很好的問題設計,可以激活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讓課堂充滿生命的活力,同時也可以把教師自己的教學水平提高到一個新的境界和高度。在問題設計時,如果教師能有意識的注意到以下幾點,會使課堂教學時的提問產生更大的“效益”。
1.在反思中進行問題設計,是進行有效問題設計的最佳途徑。進行《常見的堿》的教學時,我按照教科書上的內容順序進行教學,一節課下來,學生感到什么都沒有學會。經過反思,我將本節課的內容重新組合,進行了如下問題式教學設計:問題1:“回憶前面學過的知識,知道‘氫氧化鈉’和‘氫氧化鈣’分別能跟哪些物質發生化學反應?寫出有關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然后學生自由回答,教師有目的地板書。拋出問題2:“請同學們分析、比較、猜測二者還有哪些性質?”學生自由討論,教師有意識的引導,最后教師與學生達成共識,最后由學生實驗驗證。這樣以問題的形式引導學生學習,將會有效的提高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2.多設計探索性問題,引導學生體驗發現新知識、新信息的經歷。比如,初中化學教材的演示實驗,驗證性成分多于探索性,使得演示實驗平淡無奇,缺乏足夠的吸引力。如果把演示性的實驗經過教師的加工重組,轉化為學生的探究性實驗,提供探索性的問題,提高演示實驗的探索性,就可以引起學生學習的激情和興趣。如在講質量守衡定律時,我們可以把演示實驗改為學生分組實驗。設計問題1:“化學反應前后各物質質量總和是否改變?原因是什么?”帶著問題,學生完成教材的實驗內容要求,分析問題、回答問題。接著增加一個對比實驗:在敞開體系和封閉體系兩種情況下,用金屬鋅跟稀硫酸反應。設計問題2:“這兩個實驗的反應前后質量有何變化?”并引導學生思考產生質量變化的原因。教師這樣處理這一環節內容后,不但使學生積極主動地探求質量守衡定律的有關知識,而且培養了學生具有創新性學習的能力。
3.問題提出要直接明了,問到點子上,避免提法模糊,范圍過大,無針對性。例如,在《燃燒與滅火》這一課的教學中,兩種不同的問題設計就會產生兩種不同的方式回答。
在完成“用紅磷和白磷分別放在用水浴加熱的銅片上,另一份白磷放在熱水中,觀察現象”來探究物質燃燒條件的實驗教學后,問題設計方式1:“你看到的現象說明了什么?”生答:白磷燃燒。水能滅火。問題設計方式2:“從燃燒條件的角度探究,該實驗說明了什么?”生答:燃燒需要可燃物,需要與氧氣接觸,溫度需要達到可燃物的著火點。在問題設計方式1中,由于問題提法模糊,導致學生的回答明顯的把問題帶入下一階段的研究,而這時第一個問題還沒有完成。而問題設計方式2能把學生的思維引到正確的軌道,為學習新知識創造良好的學習秩序和環境。
4.問題設計要有層次性。問題設計應循序漸進,環環相扣,不斷深入。例如,學習氫氣還原氧化銅實驗時,按課本要求完成實驗后問題設計如下:問題1:“你觀察到什么現象?說明了什么?”生答:黑色粉末變紅,同時試管壁有水霧,這是本節課內容的基本要求。問題2:“本實驗的操作步驟應注意什么?”這是注重分析實驗過程和實驗過程中出現的異常現象,是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等能力培養的較高層次的要求。問題3:“若不用酒精燈加熱,能否完成這一實驗呢?”這是創新能力的培養。問題3的提出,更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他們表現非常活躍,積極思考。結果他們(她們)設計出兩種創新方案:A.將尾氣(氫氣)點燃加熱氧化銅。B.將銅絲在酒精燈上加熱變黑生成氧化銅然后趁熱插入氫氣中。這一環節將本節課的學習推向高潮,完成這一內容教學后,下課鈴聲響起,學生意猶未盡,為下一節精彩地化學課留下寶貴的精神動力。
三、課堂教學中“提問”的幾點建議
1.提問次數不宜太泛濫,少而精,有問必問到點子上。
2.一個問題點名回答的學生人數也不宜過多,有時一、二人便已經足夠。對于學生回答,適當糾錯便可,不宜過多詢問,要回避更多問題的糾纏,以避免課堂拖沓、分散學生注意力。
3.問題的最終答案由學生自己說出來,不到萬不得已,不能自行給出答案。
4.注意教學環節的銜接和問題的前期鋪墊。
5.注意對一些學生隨機提出的次要問題或發現,進行合理的回避,推進課堂教學高質量順利進行。
思維永遠是從“問題”開始,在教學中要善于設“障”和立“疑”,教師有目的地提出問題,并暗地里進行引導,最后由學生自己找到答案,學生的主體作用將明顯起來,也體現了教師的主導作用,我想,這正是我們實施新課程改革下的課堂觀。
參考文獻:
[1]課程的反思與重建——我們需要什么樣的課程觀.北京大學出版社.
[2]新課程推進中的問題與反思.首都師范大學出版社.
[3]新課程課堂教學行為創新(初中化學).新華出版社.
(作者單位:廣西柳州市第十三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