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探究性實驗中的合作學習是指學生為了完成共同的探究性實驗,有明確的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在探究性實驗小組合作學習中,學生可以真正地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外,還有利于學生的創新個性和創新能力的培養。
[關鍵詞]探究性實驗 合作學習 合作能力
探究性實驗中的合作學習是指學生為了完成共同的探究性實驗,有明確的分工的互助性學習。在探究性實驗學習中,學生是以小組為單位進行的,這決定了探究性實驗學習中必然存在著合作學習。本人在開展探究性實驗教學中,對合作學習有一些如下認識。
一、對小組合作學習的總認識
合作學習是小組成員為了完成共同的任務的互助性學習。合作學習的過程是一個認知過程,更是一個交往過程。在合作學習過程中,學生不僅可以相互間實現信息與資源的整合,不斷地擴展和完善自我認識,而且可以學會交往、學會參與、學會傾聽、學會尊重他人。從課程目標來看,合作學習是貫徹三維目標的一種有效手段。在課程發展過程中,要使三維目標更有效地貫徹,我們要了解合作學習構成的有效要素:小組成員能積極地相互支持、配合,有面對面的促進性的互動;小組成員能積極承擔在完成共同任務中個人的責任;小組成員能進行有效地溝通、相互信任、解決沖突;小組能對個人完成的任務進行加工和整合;小組對本組的活動成效進行評價。
二、對小組合作探究實驗的實施
在理論學習和實踐操作中,我們認為探究性實驗小組合作學習成敗的關鍵在于有效要素實施的程度。我們通過以下一些手段來進行小組合作探究實驗的學習。
(一)對學習合作小組進行合理地分組
1.資源互補原則:根據班級具體情況,在了解學生的基礎上將男生的女生、學習較好的和學習有困難的、性格內向的和性格外向的分到一起形成一個小組,其目的是形成資源上的互補。
2.能力均等原則:小組內人員的實力配備要基本均衡,為小組科學探究實驗的進行奠定能力基礎。通過小組內優勢學生對弱勢學生的“傳、幫、帶”使得在分組過程中不形成“完全弱勢群組”
3.適時調整原則:根據班級人數,把小組成員人數確定在3-4名。每小組進行編號,讓學生通過名單對號入座。物理在八年級才開設,教師剛開始對學生是不熟悉的,教師要通過班主任了解學生情況,根據情況先篩選優勢學生,再對小組成員進行組合。等到教師對學生較熟悉后要對小組成員進行一次較大的調整,在教學過程中通過發現問題再對小組進行微調,使學生有更寬更有效的交流空間。
(二)對學習合作小組進行具體地分工
首先,在小組中確定小組長,其主要職責是協調、督促、檢查、反饋,而不是個人代替小組,把小組內的活一攬子包辦。通俗地講應在小組內“穿針引線”,在教師和小組間“上傳下達”。在小組基本確定穩固以后,要集中各小組長進行多次培訓,讓小組長認識自己在小組中的作用。并通過組長與成員交流,教師與成員交流,解決小組中的問題。
其次,在小組中要安排中心發言人。小組成員向其他成員說明自己的觀點(描述現象、理解、分析等)時,在小組內交流整合后由中心發言人表達小組觀點。中心發言人由小組長協調安排組員輪流擔任,讓每位成員都能得到鍛煉的機會,不能讓某位成員永遠是“啞巴”。中心發言人輪流擔任是為了在合作學習中消除權威,體現地位平等與機會平等,培養學生平等合作意識和“要我、我要”的參與意識。在具體的探究實驗過程中,應有比較細致的分工。
(三)教師使學生對小組合作學習的內容明確
開展探究性實驗合作學習的任務選擇非常重要。小組只有對探究性的實驗內容明確,小組思想才有準備性,行動才有指向性,才能在探究活動中完成共同目標。小組中的任務和內容主要從探究性實驗目錄中依據課程發展進程在教師的指導下選擇。在探究性實驗教學中,要求教師做好前期的準備工作和引導工作。否則突然到位的探究性實驗會引發小組“群龍無首”和“茫然無措”的被動僵硬局面,從而使探究性實驗“淪落”為“走馬觀花”,更使小組合作學習走過場、表面化、形式化。探究實驗至少要提前一周告訴學生去設計準備,否則該探究活動是無法完成的。
(四)提倡多種學習方式整合
探究性實驗的開展其根本目的是改變學生的學習方式,提高學生的科學素養。探究性實驗中的合作學習要與其他學習方式進行整合,通過自主學習、主動學習、接受學習等不同學習方式的整合,求得最佳的學習效果。著名未來學家托夫勒指出:信息社會的特點是多樣化和個性化。從某種意義上說,個性與創新總是相伴而生的,學生個性得到張揚的時候創新潛能才能開發出來。探究性實驗的開展就是為了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教師讓學生在獨立自主的基礎上進行合作,能為學生提供更多參與交流討論的機會,能滿足學生充分展示自我的心理需要。同時通過合作學習中的生生互動,使學生看到問題的不同側面,對自己和他人的觀點進行反思與批判,從而構建起新的、更深層次的理解。
(五)提供交流平臺
青少年深層次的認知發展既需要獨立思考,更需要合作交流。建構把協作交流作為學習的基本要求之一。人的發展都存在著個體差異,這種差異在某種意義上說是一種寶貴的自然資源。在合作學習中要求每一位學生都能參與討論交流,在交流中取長補短,互相借鑒,共同提高。合作學習中的交流先在小組成員內交流,全班交流由中心發言人代表本小組匯報交流,防止交流時“你說我說大家說”的混亂局面。交流的內容應體現課程三維目標,也就是說,交流的內容一是認知與技能方面的,二是過程與方法方面的,三是情感與價值觀方面的。
三、教師在探究性實驗合作學習中起主導作用
合作學習中教師的作用是非常重要的。在學生合作學習的過程中,教師不應是旁觀者,更不能是局外人。教師在學生合作學習中的主導作用體現在教師是組織者、引導者、參與者、學習者。教師在學生開展探究性實驗過程中應深入到每個小組,認真傾聽發言,適時地與小組成員進行交流。具體地說教師在合作學習中應起到如下作用。
1.規范行為。教師要認真觀察和了解每個小組的活動情況,在巡視中發現個別學生不能認真參與交流,做與合作學習無關的事情,或個別小組交流不認真,教師應及時地加以引導,提出明確要求,確保合作學習順利進行,使活動不流于形式。在活動過程中對發現的不良行為要在點評是指出。在九年級開始設小組合作學習前期,尤其要做好規范行為的工作,養成良好的行為習慣,使往后的小組合作學習走上良性發展道路。
2.發現火花。交流的過程是學生思維的碰撞過程,時常會有思維的創新火花閃現。這種火花可能是一個富有創意的想法,也可能是對知識的啟疑。教師要在傾聽中努力去感受和尋找。教師在學生的探究過程中及時發現學生的閃光點。有時候教師的思維會被堵塞的,學生的思維火花能使你豁然開朗、茅塞頓開,促進你的教學。
3.引導深化。探究性實驗中的合作學習最大問題是學習停留在淺層次、表面化。這與教師的引導是有直接關系的。只有在學生交流和教師的指導下才能有所突破。在過程中適時地指導,才能使學生更深層次地掌握知識,更全面地得到發展。
在探究性實驗小組合作學習中,學生通過思考和動手探究的過程中,除了真正地掌握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外,還有利于學生的創新個性和創新能力的培養,獲得親身參與探究的體驗,形成善于質疑、樂于探究、勤于動手、合作互助,努力求知的積極態度,產生積極情感,激發他們探究、創新的欲望!
(作者單位:青海省互助縣威遠鎮逸夫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