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行為導向教學法強調師生互動, 強調教學與實踐緊密結合, 注重以學生為主體。在路橋專業課程教學中引入行為導向教學法, 可運用現場教學法增強學生感性認識, 運用情景教學法提高教學實效性,運用案例教學法、問題探究法、項目教學法提高學生核心能力。
[關鍵詞]行為導向教學法橋梁專業課程 應用
一、行為導向教學法的涵義
1.行為導向教學法的概念
行為導向教學指全面的和學生積極參與的教學。這種教學是以職業活動為導向, 以人的發展為本位(能力本位) 的教學。其教學過程是一個包括獲取信息、制訂計劃、做出決定、實施計劃、控制質量、評定成績等環節的一個完整的行為模式。
行為導向理論在教學實踐中形成的主要模式有: 大腦風暴教學、張貼板教學、案例教學、項目教學、引導課文教學、模擬教學。
行為導向教學貴在圍繞教學任務或單元, 設計出一個個環境及其活動, 一個個項目、技術及其方法, 并使所有學生承擔不同角色, 共同討論要解決的問題。從方案設計、前期準備、信息收集、計劃修改、方法選擇、方案實施, 到學習反饋和結果評價, 都督促學生相互之間保持良好的協作關系, 進而在攜手合作的基礎上各司其責, 尋求解決問題的途徑, 最終順利完成學習任務。此外, 行為導向在師生之間容易形成一種融洽的協作關系, 在活動或項目中, 組織與被組織、指導與被指導、咨詢與被咨詢等方面, 師生以默契配合為準則, 以實現教學目標為目的。
2.行為導向教學法的特點
行為導向教學法在教學組織中主要采取自我控制的獨立作業、小組制訂計劃獨立作業以及小組作業等多種形式, 具體采用哪種形式, 要視教學目的、學生已有的經驗和學習任務的特點而變換。它具有以下特點:
以學生為中心, 以自主性學習為主,學生參與教學的全過程,教師是學習過程的組織者、咨詢者和伙伴。
3.行為導向教學法的原則
促進獨立思考和操作,提出問題并盡可能的解決問題, 允許提出多種建議,鼓勵合作而獨立地進行工作,在評價者依據一定標準評價學生的同時, 允許學生自己檢查學習成果,控制工作過程,鼓勵和贊揚, 而不是指責和挑剔。
二、路橋專業課程教學模式現狀
傳統路橋專業課程的教學模式為“三段式”階梯型教學方式,由文化課(共同課) ——專業基礎課——專業課組成。具體的課程設置是: ①文化課: 包括語文、英語、數學、物理、化學、計算機與應用、人生與道德、民族政策、體育等11 門課, 約1500個課時,占專業總課時的45%。②專業基礎課: 包括工程制圖、工程測量、理論力學、材料力學、結構力學、土力學與地基基礎、地質與土質、公路建材、橋涵水力水文、工程機電等11門課, 占專業總課時的32 %。③專業課: 包括路基路面工程、公路勘測設計、橋涵工程、公路工程管理、招投標與合同管理等課程, 共600多個課時, 占專業總課時的18%;路基、路面、橋梁、勘測實習約為2個月,畢業設計1個月, 畢業答辨1周。所有課程設置基本上按照大學模式設置。教學內容也很接近大學教材。
但是, 由于路橋專業的學生近年來基礎較差,要求他們在4年學習中完全掌握所開專業課程的知識,還有較大的難度;而實際上,在教學的過程中,老師也教得辛苦, 就是到了畢業的時候, 部分學生對4年所學的知識還一知半解, 不懂得怎樣運用。隨著我國社會經濟和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社會對人才規格的要求也隨之提高,“三段式”教學模式顯然不再適應社會的需要。但是,多年以來, 路橋專業課程教學模式的改革, 始終沒有脫離原有的傳統模式。現有的各種改革, 多數只是在原教學模式上進行補充和完善。如由“三段式”階梯教學模式進展為“四段式”階梯訓練教學模式, 即由“文化課——專業基礎課——專業課——實踐鍛煉課”組成, 只是增加了實習環節,并沒有從根本上進行教學模式改革。因此,在市場經濟體制不斷深化完善和科學技術迅速發展的形勢下, 路橋專業僅靠在原有傳統教學模式基礎上進行教學改革是不能適應社會發展對職業教育的要求, 我們必須要探討和實踐適應形勢發展和社會進步的新型教學方法和教學模式。
三、構建路橋專業教學新模式的設想
長期以來, 我國路橋專業課程的教學模式, 雖然有利于為學生奠定比較堅實的基礎, 但卻相對忽視了從事職業工作所需要的各種職業活動能力,即從業素質的培養, 而以灌輸知識為目的教學方法又大大影響了職業教育的實踐性, 它把人的知識框定在一個狹小的圈子里, 把這個知識圈內的知識積累作為培養目標。結果,學生知多識少,高分低能。因此,路橋專業課程的教學模式的改革, 必須打破學科型教學模式, 構建以行為導向教學法為指導的教學新模式。
根據路橋專業畢業生的職責和任務, 考慮大多數學生畢業生作為生產、服務、管理、技術第一線的應用型人才, 用人單位關注的是他的能力, 即關注他是否擁有從事路橋建設施工中的能力,而絕非僅僅是文憑。因此,路橋專業課程的教學模式的構建, 必須打破學科型教學模式,以行為導向教學法的思想體系為指導。這種理論體系強調職業或崗位所需能力的培養。其主要內容和原則是:①寬基礎:指拓寬充實學生的基本和專業基礎知識。②厚能力:是指建立在扎實專業知識上的應變和處事能力。③高素質:是指由專業知識和社會道德共同形成和反映的綜合品質,中等職教培養的勞動者不僅應具備寬基礎的科技文化知識、深厚的職業技能, 更應具備“人格質量”包括職業道德、職業心理、身體素質等。
四、行為導向教學法在路橋專業課程教學中的應用
1.運用現場教學法, 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
現場教學法是在生產現場直接進行教學的教學方法, 由師生雙方共同在實訓中心(或專業教室) 進行邊教、邊學、邊做來完成某一教學任務,實訓中心營造的職業氛圍, 更有利于達到學生能力與素質同步培養的目的, 縮短了理論課堂教學與實際生產應用的距離。
如在《結構力學》這門課程教學中, 在講解梁板構造時, 就可以帶學生到實訓中心看實物, 先講后看或先看后講;在講受壓構件構造時, 帶學生到正在澆灌柱混凝土的工地參觀, 讓他們理解柱的配筋及柱受力鋼筋的搭接;在講橋梁有關知識時, 帶學生到現澆框架結構的橋梁施工工地參觀, 看梁、板、柱如何整澆, 梁、板、柱又如何傳力。通過現場教學和課堂上的講解, 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
2.運用情景教學法, 提高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情景教學法是將教學過程安置在一個模擬的、特定的情景之中。通過教師的組織、學生的演練, 在仿真提煉、愉悅寬松的場景中達到教學目標, 既鍛煉了學生臨場應變、實景操作的能力, 又活躍了教學氣氛, 極大地提高了教學的針對性和實效性。
如《橋涵工程》這門課程, 教師先在現場進行理論講解和具體操作示范, 讓學生先獲得理性認識, 然后安排學生親自動手操作實習, 通過對學習對象的主動操作、探索和反復的練習、體驗, 使他們的理性認識上升為感性認識, 既提高了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 也激發了學生學習專業知識的興趣。
3.運用問題探究法, 訓練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問題探究法強調在教學中按照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次序進行, 讓學生有的放矢地學習、思考、討論、訓練, 尋求解決問題的良好方法, 從而訓練學生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如在講述《公路勘測設計》時, 按照“提出問題——查閱資料、現場觀察——分析——得出結論——總結”的教學過程, 教師先提出幾個問題, 然后由學生帶著問題去查閱公路勘測設計規范, 同時到路橋工地相應部位進行觀察并記錄, 再與課本知識點比較, 綜合形成結論后向學生講解, 教師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進行評價并及時進行糾錯, 讓學生真正理解相關知識。
4.運用案例教學法, 培養學生的職業行為能力
案例教學是在針對解決問題和決策的行為環境中, 形成職業行為能力的一種方法。適用于課堂上對實際生活和職業實踐中出現的問題進行分析。它的宗旨不是傳授真理, 而是在教學中通過案例介紹——研討和決定(解決方法)——結果展示——整理、歸類——總結評價, 對具體案例進行討論并分析, 誘發學生的創造潛能以及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在“招投標與合同管理”課程中, 通過教師講案例、學生議案例,把課堂模擬為開標場所等教學環節, 讓學生作為招標方、評標方或投標方等模式,從典型招投標案例中引出教學內容,并通過分析、討論, 引導學生進行思考與判斷, 得出案例分析結論, 以達到傳授知識、培養能力的目的。
5.運用項目教學法, 培養學生的關鍵能力
項目教學是將一個相對獨立的任務項目交給學生獨立完成, 從信息收集、方案設計與實施, 到最后的評價, 都由學生具體負責;教師起咨詢、指導與解答疑難的作用;通過項目的實地進行, 使所有學生能夠了解和把握完成項目的每一環節的基本要求與整個過程的重點難點。
如在設計一套橋梁施工圖時, 由于橋梁設計有一定的抽象性, 學生缺乏這方面的實踐經驗, 因此對所學知識難以理解, 運用時感到比較生疏,可按照項目教學實施的過程: 項目任務——收集信息——制訂計劃——實施計劃——檢查評估——成果展示——總結推廣來組織教學。先由教師給出多個設計課題, 可以是梁橋、拱橋、懸索橋、鋼架橋、斜拉橋和組合體系橋等橋梁的設計, 然后與學生一起討論, 最終每個學生確定一個項目進行設計, 由學生制訂設計計劃, 確定設計步驟, 教師認可后進行。
學生通過圖書館、網站、參觀有代表性的在橋梁和已建建筑收集設計資料, 完成設計方案。最后, 由學生進行自我評估, 教師對設計成績進行檢查評分, 通過對比師生的評價結果,找出造成評價結果差異的原因。設計結束后可開一個設計成果展示會, 對優秀設計成果進行獎勵, 形成激勵機制, 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積極性。
行為導向教學法的實施, 不僅需要學校加強教學設施和教學環境的建設, 教師也要轉變教學理念, 加強實踐和拓寬知識面, 提高課堂的駕馭能力。
參考文獻:
[1]國家教育委員會職業技術教育中心研究所.以實踐為導向的教學方法[M].北京:經濟科學出版社,1998.
[2]葉昌元,馬建平.行為導向型教學法[M].北京:中國勞動出版社,2002.
[3]田平主.交通職業技術院校路橋專業教學參考書(課程設計指導)[M].2001.
(作者單位:廣西公路技工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