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受到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迅速成為教育熱點。在高中化學教學過程中,以滲透心理教育為契機,使學生在獲得認知上的教育的同時,還能維護心理健康,使兩者得到有機地協調發展。
[關鍵詞]化學課堂 中學生 心理健康
當前,中學生心理健康問題受到社會各界的普遍關注,中學生心理健康教育迅速成為教育熱點。其中,“中小學生普遍存在心理問題”得到人們的認同。對于青春期階段的高中生來說,他們正處在身心發展的重要時期,隨著生理、心理的發育和發展,學習競爭壓力的增大及思維方式的變化,在學習、生活、人際關系和自我意識等方面不可避免會遇到或產生各種心理問題。學生在學習過程中明顯暴露出各學科隱患的學習心理問題。
高中化學新課程標準中指出:“教師應在教學中不斷地激發并強化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引導他們逐漸將興趣轉化為穩定的學習動機,以使他們樹立自信心,鍛煉克服困難的意志,認識自己學習的優勢與不足,樂于與他人合作,養成和諧和健康向上的品格。” 在化學學科教學中進行心理教育,提高學生的心理素質,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培養學生心理健全的人格品質。在教學中以滲透心理教育為契機,使學生在獲得認知上的教育的同時,還能維護心理健康,使兩者得到有機地協調發展。以下就本人在多年的教學中的實踐和體會談談對中學生常見的幾種心理的疏導。
一、發現閃光點,疏通自卑心理
我們都清楚,一個人受打擊太多,總是失敗,就會覺得自己不如別人。于是進取向上的心理便失去了平衡,往往會消極地對待學習,信心不足,自甘落后,形成自卑心理。美國心理學家赫茨伯格的雙因素理論研究表明,“激勵因素”能令心情舒暢,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和主動性。作為教師要充分了解學生,做好學生的“知音”,才能因材施教,真正做到“知其心,救其失也。”要善于捕捉他們身上的“閃光點”,應對有創新或有不同觀點的同學首先給以肯定,對有創新的同學給以高度的贊揚,對有進步的學生每次給以鼓勵性的評語,尤其要注意多為差生創造成功的機會,讓他們品味、體會成功的滋味。使他們形成“我也能學好”的良好心理狀態,讓學生體驗到自己的價值,讓學生去感受成功的喜悅,使學生體驗到“跳一跳,摘到桃子”的愉悅。因此,教師要善于發揚其閃光點,引發其求知欲,促其上進。如在學習“硝酸”知識時,給學生如下問題。
(1)寫出銅與濃硝酸反應的化學方程式并標出電子轉移的方向和數目。
(2)寫出銅與稀硝酸反應的離子方程式。
(3)一定量銅和足量濃硝酸反應的最后產物是什么?
(4)足量銅和一定量濃硝酸反應情況如何?
(5)6.4銅與過量的硝酸完全反應,產生2.24L(標準狀況)的氣體,求參加反應的硝酸的物質的量?
(6)由濃硝酸又會聯想到什么?
以上這些問題,(1)、(2)提問基礎較差的同學,(3)、(4)、(5)難度依次加大。
二、激發學習興趣,排除厭學心理
心理研究表明,當學生對學習對象有興趣時,大腦中有關學習神經的細胞處于高度興奮狀態,而無關的則處于抑制狀態。孔子說過:“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具有濃厚的興趣會使學生產生積極的態度。對某一學科產生強烈而持久興趣的學生,會自覺克服學習中種種困難,排除干擾,解決當前所面臨的問題。所以在教學中,我主要是從以下兩個方面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1.利用化學學科的特點——實驗來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可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可以用現象變化比較明顯的化學實驗引入新課。如在上《鈉的化合物》一節,首先,我就問學生:你們通常用什么來點火?接著我又問:用水能點火嗎?吹氣能點火嗎?我就在事先準備好的棉花上滴水,棉花著火了。學生正在納悶時;我又問哪位來吹一吹這團棉花,看是否也能將它點著?學生面對這化學里面極簡單的變化,會表現出興奮、向往、驚喜、渴求等多種情感,急切地要想知道為什么?我乘機向大家介紹變化中的化學原理。這就滿足了學生的獵奇心理,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思維,提高了學生參與課堂教學的積極性。
2.利用課外知識,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培養思維能力。心理學指出,青少年的求知欲如不再次激發,難已維持長久。因此一節課不可能全是“高潮”,而應該有節奏。學生結合教學內容,有機地穿插介紹科技新成就、化學家趣事等,既可調節節奏,又能再次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品質打下基礎。
三、建立相容點,排除逆反心理
高中學生正處在自我思維形成的過程,剛剛進入青春期,有青春期的煩惱等等,很容易使他們形成逆反心理。為此,我們教師首先要改變自身形象,“把微笑帶給他們”,以形成和諧、融洽、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多給他們安慰和關懷,鼓勵他們揚起學習的風帆,還要為他們創造一個友愛、互助的學習環境,使他們感到集體和老師真誠的關懷,從而努力去學習。
“教育沒有情感,沒有愛,如同池塘沒有水一樣,沒有水就不能成為池塘,沒有情感,沒有愛,也就沒有教育。”而化學是一門情感性很強的學科,決定了教學雙方都必須投入自己的真情,方能感受到化學學科的魅力。教師要由衷地喜愛自己所教的學科,并在課堂上將它潛移默化地影響給學生。另外,作為一位教師要學會情緒調節與控制,要保持一種穩定、積極的情緒,這樣在教學過程中,學生在教師的引導下,通過教材與教師進行情感交流,受到教師情感的影響而產生學習興趣,發生共鳴。學生在教師情感的影響下,化學學習成為他們向往的活動,進入化學的樂學狀態。學生在教學程序引導下學習活動便順利開展,師生、生生之間相互信任、體諒、積極主動,使學生如沐春風。因為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只有在一個年輕人由于在某一方面取得卓越成就,顯示了自己,從而體驗到自豪感的地方,我們方能在個人的精神生活中看到可以稱之為思想的力量的東西。”
四、激勵勤奮點,排除惰性心理
惰性應該說每個人都有,一旦在某一方面有了惰性心理,通常就象吸毒一樣。而作為學生學習上的惰性是學習的最大敵人。學習上的惰性有兩種:一是懶于學習;二是學習上懶于動腦思考。對于前者往往是沒有興趣和信心引起,而后者是一種學習的習慣或說沒有掌握學習的方法。不管是哪一種惰性心理,都會形成惡性循環,使得學習成績下降。我們的學困生中,多數學生并不是先天智力差,而是由于學習中的惰性造成的。
贊可夫說:“教學法一旦觸及學生的情緒和意志領域,觸及學生的精神需要,這種教學法就能發揮高度有效的作用”。興趣是求知欲的外在表現,它又是促進學生思考、激發主動學習的原動力。而學生的興趣總是在他們的創造欲望得到充分滿足時才能進入最佳狀態。所以,教師在教學中要善于創造良好的能激發學生興趣的情境。列寧說過“沒有人的情感就從來沒有也不可能有人為真理的追求”。因為人性中最深層的需求是被人賞識和渴望,使一個人發揮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贊賞和鼓勵。例如,在上《氨氣的性質》一節時,我在做完“氨的噴泉實驗”后,又組織學生討論“形成噴泉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經過討論很快就到得出結論“圓底燒瓶內外存在壓強差”。然后,再組織學生討論“圓底燒瓶內外怎樣才能存在壓強差?”有的學生說“氨氣被水迅速吸收”,再問“在圓底燒瓶中盛氯化氫、二氧化碳氣體能否形成噴泉?” 學生經過討論,有的學生說“氯化氫能形成噴泉,二氧化碳氣體不能形成噴泉。” 接著再問“二氧化碳氣體要形成噴泉,是用水還是用其它的什么物質?”此時,有的學生很快就回答“用堿溶液。” 我馬上給予肯定,然后說“現在,你能否總結形成噴泉的條件?”學生總結的都很好。在此基礎上,要求學生設計一套能夠形成噴泉的裝置。此時學生思維活躍,大膽聯想,認真設計,努力創新,設計出了很多方案,很多學生的設計圖原理正確,設計新穎。通過這些學生的思維活躍了,學習興趣也來了。另外,通過一題多解和多題一解的做題聯想法,讓學生能體會勤于思考,用利于知識的聯系,用助于知識的靈活掌握和應用。
在高中化學學科教學中滲透心理健康教育,幫助學生將一些心理問題消滅在萌芽之中,這既培養了學生的智力因素,又培養了學生的非智力因素,促進學生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品質的健全發展。當然,實施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學絕不可能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化學新教材的教學中循序漸進、堅持不懈地探索和運用,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受到陶冶和教化,充分發揮這種教學的內在的無窮的魅力。
(作者單位:廣西柳州四十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