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英語教學 發散思維 知識的輻射性
發散性思維是指從給定的某種信息中,推測﹑發散﹑想象和創造其它各種各樣的為數眾多的輸出。在自然學科中,最常見的教師對學生發散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方式是一題多解,而在英語教學中,對發散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則有更廣泛的途徑。
下面,我就以全國很多外國語學校采用的精讀教材《展望未來》中第三冊第13單元中的內容為例,談一下本人在教學過程中對學生發散性思維的培養。
在本單元第一課“Is it art?”中,作者介紹了一位藝術系的學生以果凍為展覽品,以此來告訴人們,當我們死去以后,我們的身體將會發生怎樣的變化。學生在了解了課文內容后,認為課文內容與藝術并無多大關系。于是,我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那位學生為什么選擇果凍作為自己的展品?”然后要求學生以小組的形式進行討論,鼓勵他們展開想象盡可能得出更多的答案,并解釋理由。大約在五分鐘后,我要求每組的代表發言。他們中的大多數都認為作者之所以用果凍作展品是因為果凍比較便宜,容易得到,不用花多大的代價;另外,果凍是生活中我們常見的事物,這恰好反映了“藝術來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然后,我繼續鼓勵他們從藝術本身的角度出發,從藝術的類別出發來更深層次的思考這個問題。那位藝術系的學生想展現給我們的則是視覺藝術的魅力,而視覺藝術的魅力就在于展現藝術品中的變化,包括藝術品外表上的變化以及質的變化。而果凍正好能夠給觀眾非常明顯的展示這些變化,從新鮮到不新鮮(fresh→stale),從紅紅的亮亮的到暗暗的發霉的(red, shiny→dull, moldy)。可能這才是那位藝術系的學生選擇果凍作展品的真正原因。當然,這一選擇可能還有其它原因。在這節課的最后,我要求學生展開想象,以“art in my eyes”(我眼中的藝術)為題寫一篇作文。
上面的這個例子是我在引導學生們理解課文內容時的一種嘗試。我覺得這種嘗試對培養學生的發散性思維是大有好處的。
對學生發散性思維能力的培養可以滲透到語言學習的每一個環節中去。下面,本人就自己的教學經驗,談一下發散性思維在英語學習各個環節中的應用。
一、記單詞
例如,在學習imagination這個單詞時,我們就可以鼓勵學生展開想象,聯想一下我們最近學過的有關這個單詞的其它單詞,如image;imaginary; imaginable,并要求學生了解其區別,并造句以加深記憶和理解。
二、關于課文背景的介紹
還是在《展望未來》第三冊第13單元中,我們學習了一首名為“childhood”的詩,此詩的作者是Frances Cornford,一個相當有名,但學生們都不太熟悉的詩人,我們可以介紹其祖父查爾斯#8226;達爾文及其作品《物種起源》和《人類的祖先》來加深其了解。
三、在講解課文方面
在學習課文內容時,我們時刻都有新東西可以挖掘,例如還是在《展望未來》第三冊第13單元Learning Experiences一課中,作者在介紹國際紅十字會這一組織時,提到了Henry Durant這個人,但未做詳細的介紹。其實,我們完全可以鼓勵學生更多的了解此人,他不僅是建立國際紅十字會的發起者,而且還是諾貝爾和平獎的第一個獲得者。另外,他的出生日五月八日還被定為國際紅十字會日。
課本外的知識通常更能調起他們學習的興趣,更能讓他們懂得知識的輻射性,從而在學習過程中自覺的形成發散性的思維。
(作者單位:湖北武漢實驗外國語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