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民主導學就是教師在課堂的設計和實施中要將學生引向自主、合作、創造的學習之途。在課堂上,在教學面前,學生永遠應該是被尊重、信任和熱愛的。他們被賦予充分的責任,選擇權和平等的權利。他們有自己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責任和權利,民主導學既是一種教學理念,更是一種教學文化。
[關鍵詞]地理 課堂教學 民主導學
任何一種教學方法都有自己的課堂結構模式,只有這樣才能體現出教育教學過程和效果。傳統課堂教學模式是教師教學生學,教材式的教與儲存式的學抑制了學生心理發展和潛能的開發,影響了創新型人才的培養。新課程要求下的地理課堂教學的理念是以人為本、民主和諧,民主導學是初中地理課堂教學中的重要環節。民主導學通過科學處理教材,創新教學過程設計,使學生能自主、探究、合作完成學習目標,體會學習的幸福和快樂。民主導學能給予學生最大的自由學習空間,充分享受學習的自由和民主。
一、科學處理教材
1.設計認知活動,改變學習方式
學生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比解決問題更重要。經過對教材內容的選擇,通過材料分析應用等設計,讓學生從身邊的自然環境和社會生活體驗中選擇實踐主題,確定活動內容。教師在學生選題中的作用是指導學生認識地理環境組成要素,掌握對自然、社會現象進行分類的方法,使學生能較全面、多視角,有條理地觀察地理事物,發現地理問題,提出研究項目,明確活動內容及相應的空間領域。組織這樣的認知活動可以發展學生的地理實踐能力。
教學片段:在七年級上冊學生剛開始學習地球儀及地球運動內容時,為了讓學生能用地球儀中的地理信息,想象地球自轉和公轉運動,在課堂上我給學生設計了這樣一個活動:觀察地球儀,寫下你的發現,越多越好。學生們在觀察后寫下了以下諸多的發現——“地軸是歪的”;“地球儀上有多條線條,有實線,也有虛線”;“球儀上有許多顏色和符號”;“海洋面積比陸地大”;地球儀有標有“法屬”等字樣等等。針對學生的發現,我首先贊揚學生的發現精神,并鼓勵他們形成問題,及時對發現的問題與同學們通過自主或合作探究解決。對學生形成的問題,通過難于合作探究解決時,我適時給予講解點撥,有效地突破了經緯線相關知識和“地球運動”等學習難點,在提高學習興趣的同時,滲透了學法指導。
在每個認知活動中,我要求人人都參與活動,每位同學只要有發現,不論大小都要表達出來?;顒釉O計給了每個學生發現的空間,雖然每個人發現不盡相同,但每位自認知基礎上都有了提高。
2.學會搜集資料,開發課程資源
學會搜集資料和信息是新課程學生能力培養目標之一。在教學中通過搜集資料,拓展學生學習空間,讓大量信息涌入學習生活中,使學生的學習視野從教材、教室、課堂擴展到自然、社會中,課程資源的充分開發提高了學生的綜合素質教學中。
教學片斷:在學習八年級下冊《北方地區和南方地區》的差異時,我讓學生分組搜集相關資料,特別指出要搜集與我國南方、北方地區有關的成語。對于這種“另類”的非指令性作業,學生們的積極性很高,完成的也很好。于是上課時我先讓學生展示收集的成語:南箕北斗,南橘北枳,南陽北陰,南稻北麥,南蔗北甜,南船北馬……學生展示完自己的成語后我又引導學生分析成語中體現的南方和北方地區的自然、人文差異,由于學生在課前收集成語時已經查閱了每個成語的合文,所以學生學習起來既有興趣,又很主動。在設置的情境中學生獲得了自主學習的機會,學生的學習由課上延伸到課下,從課內拓展到課外,并且養成了主動搜集地理信息,開發課資源的習慣,養成了在搜集整理分析信息資料的過程中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3.科學設置提問,培養探究精神
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許多教師都會提出一些問題,讓學生去探究討論,但是很多時候提出的問題都沒有討論價值,學生要么很快從課本中找到答案,要么所提問題指向不明,學生無從下手。所以我在教學中時時提醒自己,每個問題的設計都要值得學生思考,有討論探究的價值,設計的問題要有層次和梯度。
教學片段:八年級上冊“地勢和地形”中,為了讓學生自主探究我國西高東低的地勢,對地勢河流的影響,我提出“如果我國的地勢不是西高東低,而是東高西低,那么這種地勢會對氣候、河流、水道,水能產生哪些影響”,由于設問與課本要求不一樣了,學生的思維馬上被調動起來,而且在書上找不到答案,學生自己探究的積極性提高了,馬上就投入了四人小組的合作討論和學習。在小組合作探究中,經過激烈的爭論最終得出了如果地勢如假設所說,則失去了許多優勢。通過設計提問,培養了學生的逆向思維,平淡的教學因為問題巧設而出新。
二、民主對待學生
1.開展主題學習,滿足學習需要
社會自然氣象萬千,經常有一些新的地理信息,通過各種途徑的報道呈現在學生們面前,以什么樣的態度去面對這些課本以外的地理知識和現象呢。如果學生對這些現象的關注程度高和興趣濃厚,我就會很快以主題學習方式讓學生介入。
教學片段:比如2008年5月12日發生在四川汶川8.0級的特大地震后,舉國震驚,地震也震憾了世界。學生除了對地震給人民生命財產造成了極大損失特別關注外,還對地震帶來的地區災害,特別是本次特大地震的原因表現出了非常強的求知欲,于是我及時調整初二年級教學內容,將教材后面的四川省調整過來并以《我了解的汶川地震》為主題,對四川震區自然環境包括地質構造進行了系統而深入的學習,在課堂上學生們收集來各種文字圖片資料,還有專家對汶川地震成因分析的視頻等。由于是社會熱點問題,又是學生從未涉及到的地理知識,所以學生傾注了很大的心血來學習這一內容。
當然效果也非常的好!
學生想學什么,我們就組織學生學什么,不再照本宣科,不再拘泥于教材,體現了關注社會、關注自然,關注學生學習興趣的新課程理念,主題性學習是初中地理教學應該提倡的形式,是民主對待學生的體現。
2.聯系生活實際,引導實踐活動
教學方法上,突出學生主體地位,聯系實際安排教學內容,設計相應實踐活動。讓親歷體驗解決問題的過程。這種學習方式可以幫助學生形成主動學習地理的態度和過程,同時自主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充分享受了民主學習的快樂。
教學片段:進行《節約用水,保護水資源》的學習時,我設計了三步活動方案。
第一步:學生自己設計家鄉水資源利用調查表及家庭用水調查表,并利用課余時間進行調查。
第二步:學生在課堂上交流調查結果,討論評價水資源利用情況,并提出節水建議的措施。課上組織同學們設計一個節水公益廣告。
第三步:與生活鏈接,請同學們想想生活中節水的好辦法,制定家庭節水計劃并實施,看一看一個月能節約多少水,有余力的同學還要寫出調查報告。
本教學片斷,學生在課前做了大量的調查,對當地用水的來源,大概用水量以及用水過程中存在的問題作了充分的了解,學生從認識水資源現狀、分析水資源缺乏的原因,到尋找解決途徑層層深入,通過實踐活動充分認識了水資源存在的重要性,并將節水意識落實到保護水資源的實際行動上。
(作者單位:山西晉中市榆次區第五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