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高職院校辦學特色是指高職院校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形成的穩定的特性。高職院校辦學特色的形成是特色高職院校建設的標志,高職院校辦學特色的形成是一個系統工程,有外部因素的影響,也有內部因素的影響。其中最重要的是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校長、教師、學校文化及傳統因素。
[關鍵詞]辦學特色 特色產業 校長 學校文化
辦學特色是指一所學校區別于其他學校的特點和核心競爭力,體現于學校辦學的個性化特征。高職院校辦學特色是指高職院校在長期的辦學實踐中形成的,區別于其他院校在辦學風格和發展模式等的穩定的特性。既可以表現為院校某一方面或幾個方面的獨特風格,也可以表現為學校的整體風貌。高職院校辦學特色的形成是特色高職院校建設的標志,它對創辦特色高職院校,培養創新性人才,培養院校核心競爭力,樹立學院品牌,促進學院可持續發展都將有重大而深遠的意義。高職院校辦學特色的形成是一個系統工程,受眾多因素制約。其中最重要的是社會經濟發展水平、校長、教師、學校文化因素。
一、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是辦學特色形成的重要條件
區域經濟為高職院校提供發展所必須的物質基礎,區域經濟為高職院校發展提供人力、物力、財力的支持。高職院校要從所在區域得到辦學經費和資源,并根據區域的產業結構確定人才培養方向、進行學科建設和專業設置等,生源大都來自本區域,畢業后也大部分服務于區域經濟的發展。所以說,區域經濟發展水平直接決定著高職院校的發展規模和速度,制約著高職院校發展的目標、內容和手段,決定著高職院校的體制和結構。即區域經濟發展水平決定著高職院校辦學特色的形成和發展。因此說,區域經濟發展整體水平是高職院校辦學特色形成的重要外部條件。
更重要的是區域經濟的多元化即不同的區域經濟有不同的產業結構、特色產業和特色產業群,這就出現巨大的、多元的特色人才群,出現巨大的人才需求空間,為人們在選擇職業上提供很大的自由度,為高職院校特色化提供天然的條件。
二、校長是辦學特色形成的主導
教育家陶行知說過:“校長是一個學校的靈魂,要評論一個學校先評論它的校長”。辦學特色是校長個性特征的外顯,它既體現了校長獨特的辦學理念和價值取向,也體現了校長自身的品德修養、學識、威望和作風。一個高職院校在辦學定位、辦學思路、辦學宗旨、培養模式、教育模式、管理模式等的特色,校長起著主導作用。辦學特色的形成,校長素質就成了主導因素。
高職院校校長們應該具備的素質:首先,有深厚的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的功底,透徹理解黨和國家的職業教育方針、政策。其次,有現代職業教育思想素養。熱愛職業教育,有厚實的職業教育理論,豐富的職業教育教學經驗,獨特的職業教育思想。再次,校長有濃厚的學術身份。高職院校的校長職務身份結構應是以學術身份為強勢,如果校長學術身份的剝離就會意味著校長理論品質的薄弱、個性化思想的微弱、創新管理的淡化,也就沒有了與其先進理念相一致的教育實踐,更無法提升和積淀教育理論的力度和厚度,理論和實踐不能互生互長,就會沒有創新和個性,學校特色建設就無法實現。最后,有良好的個性品質。 如淵博的文化知識、篤深的職業情感、良好的思維品質、完善的個性特征、成熟的辦學思路等。
三、教師是辦學特色形成的主體
教師是學校工作的中堅力量,校長的辦學思想和辦學方略只有通過全體教師的齊心協力才能產生實際效果。所以,必須切實加強教師隊伍的建設。皮阿杰明確指出:“有關教育與教學的問題中,沒有一個問題不總是與師資培養問題有聯系的。如果得不到足夠數量合格的教師,任何最使人欽佩的改革也會在實踐中失敗。”由此看來,培養大量的個性特色突出的教師理當是創辦學校特色尤其是學科特色、專業特色、教學特色的重要前提。
特色出自于個性。當代教師不僅要有足夠的知識儲備、教育才能、政治素質,而且要有真誠的愛心、童心、事業心,更要有較高的文化涵養、創新意識和人格魅力。要形成高職院校辦學特色,就要建立一支既具有一般優秀教師的一般特征,又具有獨特的個性特征的教師隊伍,建立教師培養創新機制,造就一批有教育特色、教學特色、管理特色、專業特色、個性特色的教師,為形成學校辦學特色奠定堅實基礎。
四、學校文化是辦學特色形成的內核
大學文化的特色是一所大學最大的特色,也是一所大學最具吸引力的名片。
大學文化包含科學文化和人文文化兩個方面的內容,往往以科學文化中的人文精神和人文文化中的科學精神,對師生產生導向、教育和熏陶的作用;是幫助師生加強思想道德建設,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的價值觀,培養和教育高素質人才的強大精神武器,是一個大學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重要根基和血脈。當今世界上一切有特色的大學均擁有優秀的大學文化,并在與社會的互動中不斷向前發展。
大學文化不僅是制約和影響大學發展的重要因素,而且從某種意義上講,它比政治和經濟所賦予的影響更持久、更深刻。它不僅對大學的教育價值觀、教學內容、專業課程、教學方法和技術等產生影響,而且以“橋梁”的姿態直接制約大學內部和外部的關系。可以說,不同大學的畢業生都打下了不同大學的文化烙印,這種相異的大學文化對他們人生的影響往往比專業知識所賦予的影響更寬、更深、更遠。
我國當前大部分高職院校,特別是新建設的高職院校,由于建設的歷史較短,文化底蘊較淺,大多表現為大學文化的缺失,特別是人文文化的缺失。教育部副部長袁貴仁說,由于各種原因,我們對大學文化建設重視不夠,以至于在特色興校中,一些高校重視學科專業的系統性,相對忽視人的完整性,對人的健全人格、個性培養重視不夠;教學側重“教書”,突出知識、技能的傳授,相對忽視“育人”,對人的思想品德、素質能力的培育不夠;重視硬件、設施,相對忽視觀念、制度,對教學觀念、辦學理念的研討、宣傳不夠;特別是對學校的整體文化形象、文化氣質的設計、培育重視不夠。因而在深層的、全局的方面加以設計和操作的少,缺乏豐富的、深厚的文化內涵和應當具有的高度、深度及廣度。這一描述對廣大高職院校特別是地方高職院校來說更為恰當一些。這種文化的缺失在很大程度上影響高職院校的辦學特色的形成,影響特色學校的建設和發展。
除上面因素對高職院校辦學特色有重要影響外,還有社會評價、政府的政策、學生家庭、學校傳統等因素也影響著辦學特色的形成。辦學特色是在各種外部和內部因素綜合作用下通過有效的途徑,經過長期的努力探索而得以形成。
參考文獻:
[1]羅海豐,陳澤龍.區域經濟與高職教育關系的三維視角[J].教育與職業,2008,(5):27.
[2]唐珍名.大學文化與特色興校[J].大學教育科學,2004,(2):17-18.
[3]李保強.試論特色學校建設[J].教育研究, 2001,(4):71.
[4]王楚松.學校特色形成與發展[M].中學校長治校方略.長沙:湖南師范大學出版社, 2001,5.
[5]姚本先,曹前貴.中小學特色建設中若干問題探析[J].教育研究,2006,(9):87.
(作者單位:廣西貴港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