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基于紡織專業實踐教學的基本模式,通過對某紡織院校紡織專業實踐教學中存在的問題進行分析,提出相應的解決方法,探討了以就業為導向,構建以能力為本位、應用為主旨的實踐教學模式。
[關鍵詞]紡織專業 實踐教學 能力
一、引言
專業實習是職業教育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學生綜合運用基礎理論、專業知識和基本技能,樹立學生的職業道德,提高學生職業綜合能力。目前企業特別需要能直接上崗的畢業生,這就要求學校改進專業實習教學、探索新的實習教學模式。能否通過改革實踐教學模式,整合教學內容,優化實踐教學環節,構建“以能力為本位、應用為主旨”的實踐教學體系尤為重要。
二、整合實踐教學內容
突出專業技術應用能力,構建“以能力為本位、應用為主旨”的紡織實踐教學體系。
1.基礎實踐能力模塊
傳統基礎課程中的軍訓、勞動、物理實驗、化學實驗、電工電子實驗、紡材實驗等課程構成了基礎實踐能力模塊,培養學生的勞動觀念和動手能力。
2.專業技術應用能力模塊
根據職業教育定位,以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為原則,安排了以下實踐教學內容。
(1)認識實習
它是學生在校學習期間理論聯系實際、增長實踐知識的重要手段和方法之一。
該實習安排在紡織專業學生進行專業課學習之前。通過專業介紹和企業實地參觀,讓學生對紡織企業、紡織生產的水平和發展趨勢有所了解,培養學生熱愛紡織和從事本專業的自信心,培養學生振興紡織的責任感。
(2)運轉實習
實習圍繞紡出合格紗線和織出合格布匹來組織,以細紗、織布運轉操作為主要內容。
在實習過程中,學生了解細紗、織布運轉操作法的基本知識,掌握運轉操作要點與技能;了解所在崗位產質量任務、消耗指標和交接班工作,掌握本崗位的工作標準;認識各種疵點,學習捉疵和防止方法并了解本崗位與有關工種的協調配合。
(3)保全實習
學生進行以平車為主要內容的保全實習。
在實習教學中,學生要掌握平車質量的考核標準或機器裝配規格;掌握平車步驟和操作技能,正確使用保全工具;熟悉機器結構、基本原理、工藝參數的范圍及對產量、質量的影響,并分析產品缺陷和機器故障,做出相應的調整;熟悉設備維修周期和大小修理接交驗收技術條件與辦法。
(4)織物設計實訓
它是《織物結構與設計》課程理論教學過程中的實踐性環節,是學生綜合能力的訓練。由織物分析實驗、小樣設計、織物CAD等三個部分組成。
①織物分析實驗。主要是對織物進行細致的分析,加深對織物外觀特征、組織結構、配色模紋的認識,從而掌握該織物的規格和特征,為仿造、改進或創新設計產品收集資料。
②小樣設計。通過學生自己動手在小樣機上試織出自己設計好的織物,使學生掌握織物的形成過程與織物組織的關系,掌握各類紡織產品的設計與上機織造方法,具有產品的設計與制作能力。
③織物CAD。在以上實訓基礎上,再進行織物CAD課程設計,使學生掌握計算機輔助設計織物的方法,利用電腦快速優質地設計出各種紡織品,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
通過《織物結構與設計》課程設計實訓的綜合訓練,進一步鞏固學生對織物結構的理解,使學生掌握織物小樣試織的方法。同時提高學生獨立思考和動手能力,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能夠用計算機做出自己的設計方案,并予以實施。
(5)考證實訓
為切實加強學生動手能力的培養,整個實習過程嚴格按照國家職業技能標準來進行,使學生的崗位技能達到中級工的操作水平。在專業實習過程中,將專業教學與職業資格證書培訓相結合,鼓勵學生報考技能證書。這樣,既能保證學歷教育考核與職業資格證書認定的銜接,又有利于培養企業急需的技能型人員,縮短學生畢業進入企業后的磨合期,盡早達到崗位要求。
3.頂崗實習
頂崗實習體現了“以就業為導向、面向市場辦學”的職業教育特點。
頂崗實習是學生在經過兩年的學校教育后,畢業前到企業進行一年的實踐,實現了學生與企業零距離接觸。這樣,可以解決以往學生實際動手能力欠缺的問題,使學生在企業中鍛煉,進一步強化在學校所學的專業理論知識,成為企業用得上的人才。
三、個案分析
1.實踐教學出現的問題
某紡織院校在實踐教學中已取得一定的經驗,但是隨著紡織行業結構性的調整和職業教育實訓力度的加大,目前實踐教學出現了以下問題。
(1)實訓設備、場地不足
近年來學生數量猛增,校內生產實習的場所狹小,實習實訓設備不足,生均儀器設備值不高。這樣,學生實習中動手機會少,直接影響了學生技能的提高,學生的實際操作水平與企業的實際上崗需求仍有較大距離。
(2)師資隊伍建設滯后
師資隊伍建設跟不上學生規模快速發展的需要,雙師型教師匱乏。專業教師不足,特別是具有生產經驗的專業教師更是缺乏。部分專業教師對生產服務一線的經營管理、勞動組織、技術工藝等專業知識了解不夠,專業技能和實踐教學能力不強,很難適應培養技能型人才的需要。
2.問題解決方案
(1)校企合作,訂單辦學
訂單式辦學模式是職業教育發展的一種趨勢,它既滿足了用人單位的人才需求,又能使學生學以致用,實現零距離上崗,為學生的綜合實習提供場所。
學校通過校企合作冠名班的形式,爭取企業在辦學條件、專業建設等方面給學校更多的支持,進行訂單式辦學。如雅戈爾公司在學校投資合作建立實訓基地,為紡織專業提供了六臺劍桿織機。
(2)積極建立校外實訓基地
受客觀條件的限制,學校的實習實訓設備無法滿足教學的需要。比如:紡織專業的開清棉、粗紗、細紗、整經、漿紗等工序,機器設備龐大,學校受場地、經濟條件以及使用頻率等原因的限制,不便購置,必須利用企業的資源來解決設備的不足。
為此,學校加強與珠三角、長三角等紡織發達地區企業之間的合作,與企業聯合建立學生實習培訓基地,由企業提供車間場地和設備,把課堂搬到車間。有效地解決了學校生產實踐教學設備不足問題,實現生源與資源的優勢互補,解決了大規模學生實習培訓的困難。
3.積極加強“雙師型”教師隊伍的建設
近年來,學校采取強有力的措施來提高教師技能,擴大學校“雙師型”教師隊伍,提高師資水平。學校有計劃地派遣教師到企業參加生產實踐或掛職鍛煉,深入生產一線了解職業崗位對學生知識能力的要求;組織教師參加紡織職業技能培訓;聘請行業中實踐經驗豐富的專業技術人員作兼職教師,特別是聘請企業的技師、高級技師指導學生的職業技能訓練。目前我校雙師型教師占專業教師的64%左右。
四、結束語
構建“以能力為本位、應用為主旨”的紡織實踐教學體系,符合以“就業為導向”的職業教育目標。同時,這種紡織實踐教學體系培養了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學生畢業后可直接進入企業、迅速頂崗,基本實現“零過渡”,取得良好的教學效果和社會效應。
參考文獻:
[1]吳建英.水利水電建筑工程專業實踐教學初探.中國職業技術教育,2007,(21).
(作者單位:廣西紡織工業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