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詞]高職 應用寫作心理教學 教學法
寫作過程是一種復雜的心理活動過程,作為寫作課程的施教者,在教學過程中,應根據學生主體的心理認知規律加以引導施教。高職應用寫作的教學如何貫徹互動情境教學的原則,一直是各位任課老師關心的話題,筆者結合心理學基本理論,對教學方法進行探索與總結:
一、應用寫作教學的基礎——感知的形成
人的心理為客觀實際的反映,心理活動是一種反射活動,各種心理活動以感覺為基礎。而知覺是對事物的總體屬性以及各屬性之間的相互聯系的反映,通過知覺,我們才對事物有一個完整印象。正是由于知覺的這個特點,我們才能由認識一個事物到將它寫出來這么一個過程。感知對于寫作主體而言,具有重要的意義。
高職應用寫作的內容,對于高職學生而言,是一個全新的知識,各種文體知識,有些學生是見所未見聞所未聞。對于施教者來說這既是一個不利的因素,同時它又是一個良好的契機,通過科學的方法去組織教學,用心理學的知識去指導教學,往往會收到意料之外的良好效果。
首先,在課堂教學上要給學生留下各文體的“第一印象”,通過客觀事物的表象及內容,讓學生感覺到各文體表象特點,從感知這個方面讓學生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形成自己今后寫作的“心理定勢”。我們可以利用多媒體讓學生聽現實生活中的演講,組織學生到法院聽各種司法文書等,從視覺聽覺等感官方面刺激學生主體,能讓學生留下深刻的第一印象。
二、應用寫作教學的要點——思維的模式化
思維是對信息進行溝通、粘連、塑形、整合,而寫作本身是以語言文字為手段進行表情達意,宣事明理,自始至終貫穿著思維。任何一篇文章或作品的產生,都要經過思維的雙重轉化,一是由客觀生活、客觀物象向認識主體的轉化;第二重轉化是把已經“內化”的物象、生活轉換為語言代碼,因此,對于應用文的教學,也要把握好這雙重轉化過程,將各種文體進行物象轉化,掌握其內在規律。
在高職應用寫作教學中,要落實好以上所說的雙重轉化,首先要使學生明確文章應該怎樣結構,為什么這樣結構。如在起訴狀的寫作教學過程中,筆者通過提問或講解設計了一組思維過程,力圖讓學生完成文體結構的物化過程。如當公民權益受侵害時,他最先想到的是討回公道,因而寫訴狀時,首先寫的內容便是訴訟請求,緊接著啟發學生,起訴人要這樣判法院就會這樣判嗎?從而歸納出下一個寫作內容便是要說服法院,實現自己的愿望。以下是筆者在教學起訴狀寫作時的思維教學過程的流程:

通過以上流程教學,學生很快就掌握了文章的結構模式,形成了自己的思維方式,完成了物化的過程。
在使學生掌握文體結構的同時,還應使學生對各種文體信息進行整合、粘連,完成認識寫作各種文體必要性的思維,以下是筆者組織學生認識寫作經濟文體的思維教學過程:
市場調查報告;市場預測報告;市場活動分析報告;市場可行性研究報告。
在應用文的教學中,充分利用學生的思維規律,進行有目的地思維訓練。
同時,在應用文教學中,寫作心理的第二重轉化即由物象轉化為語言代碼也是教學者所必須重視的一個過程。在教學上可使用比較等方法,使學生熟悉各文體語言的使用特點,通過各種語言間的比較,讓學生在不知不覺中掌握語言特點,實現由物化到語言符號的轉化。
(作者單位:鄂東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