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葉障目,不見泰山”與“有眼不識泰山”兩句都是成語,兩句成語中均有“泰山”一詞。有人常把這兩句成語中的“泰山”說成是一個意思,其實不然。
“一葉障目,不見泰山”,這里所說的“泰山”是山名,即東岳泰山。這句成語用一葉與泰山相對比,一小一大,一輕一重,意指廣闊的視角被一葉遮蔽,看問題只看到小的、表面的、局部的一面,而看不到大的、全面的、本質的一面。
“有眼不識泰山”里的“泰山”則是人名。相傳春秋時期,著名木匠魯班特別珍惜自己的名譽,對門徒要求十分嚴格,絕不放過他們細小的缺點,因此常淘汰個別“不成器”的學徒。經過一段時間的觀察,魯班發現徒弟泰山技藝長進不大,似乎沒有什么發展前途。為維護班門聲譽,他辭退了泰山。數年后,魯班帶徒弟逛集市,發現許多做工考究的竹制家具,百姓競相購買。魯班非常愛才,便向小販打聽這位竹器高手。小販說:“這是魯班的大徒弟——有名的泰山制作的!”魯班想起當年錯辭泰山,他深有愧意,長嘆道:“我真是有眼不識泰山哪!”后來便有了“有眼不識泰山”這句成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