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開放以來城鄉勞動力轉移一直是我國突出的經濟和社會現象,每年都有大量的農民工到城市務工。涌入新疆的各行各業的農民工已為推動新疆的經濟建設做出了巨大貢獻。但進入2004年以后新疆地區開始出現了民工短缺的現象,盡管許多企業都提高了薪酬標準,甚至把招聘臺設到了車站,但來新疆找工的民工仍遠遠少于往年。據自治區勞務市場前臺統計2006年前來應聘的農民工和往年相比要少30%——40%。2008年農業、建筑業、服務行業都大量缺少勞動力。本文從斯塔克相對貧困理論模型入手分析新疆“民工荒”現象形成的原因。
一、斯塔克關于農村勞動力轉移的相對貧困假說
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托達羅理論逐步為另一類理論所補充和代替,那就是由斯塔克提出并命名的“新勞動遷移經濟學”。斯塔克通過對大量發展中國家的觀察,發現如下現象:(1)那些最窮的地區的居民遷出率并不是最高;(2)那些收入分布較不平等的地區往往具有較高的遷出率;(3)較窮的人一般具有較強的遷移傾向。
斯塔克認為,被傳統遷移理論所忽略的相對貧困,是影響個人遷移決策的重要因素。斯塔克等人用相對貧困這個概念來解釋轉移問題,以彌補托達羅“預期收入假說”解釋力的不足。他們假設人們轉移不僅受城鄉收入差距的拉動,還受到農村戶與戶之間收入相對差距的影響,即取決于一種由遷移者個人(或家庭)的收入在其所在地區的相對位置以及地區的收入分布所決定的“相對貧困度”。那些按照當地基本要求來看收入水平太低,因而許多感受到經濟地位下降的農戶會有轉移動機。有些農戶在村里感受到經濟地位相對下降,便愿意轉移出去。但他們遇到一個改變參照系的問題,即他們一旦轉移到城市,他們用以對比的收入水平就不再是其村里的鄉親,而是城市的生活標準。
二、基于斯塔克模型分析新疆民工荒現象
1.相對于遷出地不再貧困。斯塔克相對貧困模型提出,那些收入分布較不平等的地區往往具有較高的遷出率;較窮的人一般具有較強的遷移傾向。然而,近年來農民的實際收入有所提高,城鄉收入差距進一步縮小,農民外出務工數量逐漸減少。我國是一個農業大國,近些年來我國政府切實推行“三農”的各項政策,大力加強對農業的扶持和投入,由于國家減免農業稅,提高糧食收購價格等因素,內地農民負擔輕了、收入多了。國家不斷給予廣大農民優惠政策,連續頒布了與之相關的多個“一號文件”,具體表現在農產品價格的上揚,農業稅費的減免,農業科技與信息的普及和推廣等。讓廣大農民認識到,從事產業化和效益型的大農業,是一條前景廣闊的發展之路,提升了其留守家園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而且,在農閑時間,農民還可以從事家庭經營活動,雖然日工資會明顯降低,但勞動條件要比工廠做工好得多。農民生活條件提高的同時,社會地位也有所提高,教育、醫療衛生條件不斷得到改善,也就是說,從各方面講大部分農民生活富裕起來,與其周圍相比,相對貧困度減小了,所以人們更愿意留在家鄉而不是外出務工。
2.相對于遷入地貧困。斯塔克模型還提到,有些農戶在村里感受到經濟地位相對下降,便愿意轉移出去。但他們遇到一個改變參照系的問題,即他們一旦轉移到城市,他們用以對比的收入水平就不再是其村里的鄉親,而是城市的生活標準。因此農民是否遷移到城市,與在城市的相對貧困感的高低有著巨大的聯系。
①物價相對高,物質貧困感強。近十余年來,全國各地城市工人的工資扣除物價因素以年平均6%左右的幅度增長,而在新疆,農民工的工資“數十年如一日”,這“雷打不動”的名義工資背后,還對應著實際工資的持續下降。勞動力的價格是工資,工資又與物價相關。對于恩格爾系數相當高的農民來說,其實工資不僅與消費物價指數有關,還與糧食價格直接相關。因此,當消費物價指數從負的2%上升至6%,便相當于農民工的實際工資下降了8%。而糧食價格從負增長轉為正增長的影響也是致命的。中國糧食價格在2003年大幅上漲的基礎上,2004年又持續上漲,其中上半年同比上漲了26.7%;由于國際農產品價格持續上漲,2006年底農產品價格又出現了“普漲”行情,由于糧價上漲,2007年物價更是飛漲,物價指數與2006年同期相比增長近5%。糧價的高速增長對其他居民的影響也許并不大,但顯然會使得農民工的工資雪上加霜,以致在城市打工所拿的名義工資甚至無法維持和過去相當的生活水平。因此,當前的民工荒,不是因為農民工不足,而是因為在當前價格水平上農民工不足。農民工城市生活艱辛,有限的實際工資帶來的實際效用也小。因此,雖然說農民工在城市得到了些收入,但與城市居民相比,生活是困苦的,這種比較與反差在一定程度上使他們不愿到城市務工。
②心理成本高、相對貧困感強。農民工遷入城市大多是非家庭化的,在對新疆的民工調查中,農民工獨自一人或與老鄉、朋友一道流入城市打工的,占到全部樣本的89%,與配偶一道流入的只占4.1%,而與其它家庭成員或親屬一道流入的也只占3.4%。遠離親人獨自在外承受生活的壓力,又沒有朋友、缺少共同語言,而且有關農民工的文化娛樂活動基本為零,這些必然會使農民工產生孤獨感。另外,由于戶籍制度即附屬的相關制度的存在,農民工嚴格地被排斥在城市中的正常政治經濟及文化生活之外,完全無法享受到普通市民化的待遇,他們沒有城鎮“低保”及其他社會保障、沒有醫療及養老保險、沒有住房補貼,他們的子女享受不到和城里孩子同等的受教育的權利,他們與各種補貼和優惠無緣,他們還要受到城里人的歧視——被認為是“另類人種”的“鄉下人”。這些都造成農民工生存環境的惡化與邊緣化,使他們毫無歸屬感與被尊重感。
③外出務工機會成本高,不利于降低相對貧困。從機會成本的角度來說,農民遷入城市的成本就是對土地經營權的放棄。土地是農民的生存保障,而我們知道農民外出打工留守家中的無非是婦女老人和兒童,土地資源就不能很好的加以利用。近年來國家減免農業稅,提高糧食收購價格,提高了農民在土地上的收益,一旦農民外出務工,土地產量就會降低,造成外出務工機會成本增加,不利于農民收入的提高。這也是阻止農民工外出務工的原因之一。
3.最貧困地區的人遷出率低。最貧困地區的人因思想保守,文化受教育成度低等原因使得遷出率往往很低,在許多貧困地區人多地少,農民常常是“兩個月過年,三個月種田,七個月忙忙閑閑”,但寧可死守一業,圖窮清閑,也不因窮思變。二是相對懶惰,即與發達地區的勤奮、緊張、高效率相對而言的懶惰。由于貧困農村封閉穩定,缺乏競爭活力,沒有壓力,人們往往固守清貧。另外,由于受教育程度低,文盲多,思想封閉,信息閉塞,缺乏技能,即使到了城里只能干體力活,對于他們而言不如留在家里。因此,城市并非農民工心中的樂土,考慮到物價的原因農民工實際工資少的可憐,那么相對貧困的狀況又能改變多少呢?通過上面的分析,不難發現產生
“民工荒”現象的一部分原因了。
三、建議
1.健全民工權益保障體系,充分維護民工各項合法權益。只有農民工在城市的收入得到保障,他們才有遷入城市的激勵。因此,政府應進一步規范勞動力市場秩序,加強勞動執法,加強對企業用工行為的監督,嚴格執行《勞動法》的規定,對不簽勞動合同,拖欠工資,超時加班的行為進行堅決打擊。《中國日報》報道,2004年上半年勞保部門追回農民工被欠工資逾271億。民工總數約一億人左右,半年拖欠工資就達271億,相當于每人拖欠了271元。低廉的工資收入還受到嚴重的拖欠,實在讓人不可思議。追回是271億工資,沒有追回的具體數字還是未知數。這使得民工合法權益受到嚴重侵害,收入大大降低。建立城鄉平等的就業制度,為勞動者提供平等的就業機會和服務。進一步清理和取消各種針對農民工進城就業的歧視性規定和不合理限制,不能以解決城鎮勞動力就業為由清退和排斥農民工。企業必須與農民工依法訂立并履行勞動合同,用人單位招用農民工都必須依法訂立并履行勞動合同,嚴格執行國家關于勞動合同試用期的規定。
2.改善農民工待遇,做好社保工作。住房問題、養老保險、工傷醫療保險、農民工子女入學等一直是困擾農民工的難題。有步驟、有條件地解決長期在城市就業和居住農民工的戶籍問題,中小城市和小城鎮要適當放寬農民工落戶條件;大城市要積極穩妥地解決符合條件的農民工戶籍問題,對農民工中的勞動模范、先進工作者和高級技工、技師以及其他有突出貢獻者,應優先準予落戶。同時,必須保證農民工居住場所符合基本的衛生和安全條件。招用農民工數量較多的企業,可在依法取得的企業用地范圍內建設農民工集體宿舍。有條件的地方,用人單位和農民工個人可繳存住房公積金。養老保險、工傷醫療保險要納入到城鎮醫療保障體系中來,改革戶籍管理制度,實現城鄉一體化的新型醫療管理體制。切實解決農民工子女上學難的問題,城市公辦學校對農民工子女接受義務教育,在收費、管理等方面要與當地學生同等對待,不得違反國家規定加收借讀費及其他任何費用。
3.進行農民工培訓。要繼續實施好農村勞動力轉移的培訓,大力發展面向農村的職業教育。農民工一般文化程度較低、勞動技能單一、思想保守,只能從事簡單勞動,這樣農民工的收入待遇就不可能提高。因此,加強對農民工的技能培訓,為他們提供再教育的機會,是改善他們工作、生活狀況的根本途徑與手段。農民工培訓主要有兩種形式,可分為引導性培訓和職業技能培訓。前者應該作為各級勞務輸出部門的一項長期工作,它包括政策、法律、法規知識培訓,公民道德規范培訓,目的是提高農民工遵守法律和依法維護自身權益的意識,并樹立新的就業觀念,同時提高城市生存能力,并掌握《勞動法》等相關法律知識。職業技能培訓應該區分不同行業、工種、崗位進行技術操作培訓,有條件的地方甚至可以開展骨干脫產培訓機會。提高農民工技能,增加他們的就業機會,有利于緩解民工荒的現狀。
(作者單位:新疆農業大學經濟與管理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