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文化是指作為客觀存在的企業觀念形態的總和,通過企業文化,可以把企業管理水平從現代管理階段提高到以人為中心的管理階段,有助于凝聚企業員工的意志和潛力,提高企業全員思想道德和文化技術素質,建設和諧的人際和工作環境,在社會上樹立本企業及產品的良好形象等。從某種意義上講企業文化是企業發展的靈魂,是構建企業組織的“基因”。而發展一個企業就必須發展它的靈魂,再造一個企業,就必須重塑它的基因。如果說以前的企業管理重心是從對人財物管理轉向對企業戰略管理的話,那么面對知識經濟時代和經濟全球化背景,企業的重心是對企業文化的管理。在企業文化的構建過程中,國內一些企業對企業文化還存在著片面的認識和諸多誤區,影響了企業文化的效能和作用,甚至產生了一些“劣質”文化,阻礙了企業經濟的發展。
一、企業文化建設應避免的誤區
很多企業都認識到了企業文化的重要性,這是一件好事,但無論我們把企業文化上升到怎樣的高度,無論我們用怎樣的策略來塑造企業文化,如果我們在企業文化建設和行動中陷入各種誤區,那么我們塑造的企業文化要么只能是涂脂抹粉,要么文化與企業追求和理念背道而馳,這對企業的“身心健康”來說最終是一種摧殘。企業文化容易陷入的誤區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誤區一:企業精神缺少個性化?,F在新的企業文化理論不斷推出,而我們卻看到不少企業提不出自己的企業精神,或者即使勉強提出幾條,也是諸如:“團結、奮進、進取”之類的空話,或是局限在廠徽、廠服、廠歌、廣告、宣傳口號等表層,沒有將文化形態與企業特點完美結合起來,不僅起不到激勵職工的作用,還暴露了膚淺、不求甚解的消極面。我國著名中藥企業同仁堂企業文化非常鮮明,從兩副對聯就能得到完美的詮釋“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位雖貴必不敢減物力”、“修合無人見,心存有天知”,極其符合中藥行業特點,幾百年來,對同仁堂天下聞名質量至上意識的形成起到重要作用。
誤區二:企業文化像花瓶擺設。很多企業在塑造企業文化過程中,并不能切實發揮企業文化的作用,只是將其當作一種面子工程,辦公室張貼張貼文化海報,走道里擺放擺放文化框,車間里懸掛一些“催人奮進”的口號,公司展廳里放上幾本企業文化詞典,或是在紙上談兵,或是僅通過許多空洞的會議研討或媒體的宣傳,雷聲大而雨點小,結果是多有人觀賞,而少有人問津,更無人力行。這實際上把塑造企業文化當作花瓶,一種供來客觀賞的花瓶,實質是曲解企業文化。
誤區三:企業文化缺乏深度。企業文化的主要作用是協助企業統一思想,規范員工的行為,增加員工的工作激情和信心,增強團隊的凝聚力,提高員工的工作效率,為企業創造實實在在的價值,它必須有一定的文化深度,而不能僅停留在文化的表層。正大集團在企業文化深度的建設上非常有特色,正大集團的企業文化被歸納為“五心哲學”,即愛心、信心、耐心、誠心、不灰心,分析正大集團在中國大陸成功的因素,雖然其經營手法上有過人之處,但正大集團“五心哲學”文化的成功不容忽視。
誤區四:道德標準模糊不清。大家都知道企業文化的重要意義,但是企業很少認真想過:企業文化優劣的根基是什么?勿庸質疑,是主要決策者以及其他所有員工的整體道德水平,而不僅僅是主要決策者的道德水平。但是不少企業決策者把道德標準“捏在手上”,完全評自己的喜好來定,導致道德標準十分模糊,甚至很多時候根本不把道德放在眼里,致使企業缺乏基本的道德底線,這些都必然制約企業整體道德水平的提升。在這種現狀下,于是我們看到許多企業的道德標準相當模糊,而這種模糊的道德標準又一步一步在企業的具體行為中造成惡劣影響,“侵蝕”著企業文化的肌體和企業的品牌形象。
誤區五:誠信法則僅僅“掛在嘴邊”。在競爭日趨國際化的今天,誠信是一個企業基業長青的重要因素,講不講誠信直接影響到企業生存和發展,也是企業文化的核心要素。雖然很多企業在面對媒體時大呼誠信,也都明白誠信的基本內涵,可悲的是目前仍有不少企業家只是將誠信法則掛在嘴邊,而不能在自己的實際行為中不斷實踐誠信,誠信成了一層脆弱的美麗外衣。美國通用電氣公司企業文化的核心就是“誠信”,沒有“誠信”,企業文化就如一潭死水,反倒會成為阻礙企業發展的“壞文化”。
誤區之六:企業經營目標與文化要求不符。如果企業的經營戰略目標不明確或是不正確,所培育的企業文化也就容易出現種種問題。如為追求所謂的“政績”而在企業發展中采取短期行為,損害長遠利益者有之;虛報企業業績,說大話、造假帳、誤國誤民者也有之等等。錯誤的經營目標和價值觀與追求長遠發展的企業文化產生劇烈的沖突,不但不能使企業建立起長久有效的文化,反過來會使企業文化無所適從,使企業員工無法從心中感受到企業文化的作用,甚至不能感受到企業文化的存在。
誤區七:責任感“拋在腦后”。盡管企業的首要任務是搞好經營工作,創造經濟效益或物質財富,促進社會經濟發展,但是,真正優秀的企業絕對不僅僅是“銷量第一、規模第一”或“利潤第一”的企業,它還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事實上,在市場經濟的條件下企業與社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企業來自于社會,也必將還原于社會,這是一種新形勢下的社企關系。企業的發展壯大或被淘汰出局,都要由社會來承接,更主要的是,社會是企業生存的環境,沒有一個好的環境,企業也難以生存,因此,從這個角度來說,企業更應主動擔負起自己的社會責任以及對內部員工的責任,從而為自己的長遠發展奠定一個堅實的基礎。
二、成功實施企業文化建設的幾條途徑
在企業不斷走向市場經濟的征途中,我們的企業文化建設如同企業自身發展一樣,面臨的任務和挑戰是極其艱巨的,雖然不同企業有不同的企業文化,企業文化應根據企業的特點量身定制,但企業文化也有一些規律和共性,把握好這些規律和共性,通過揚棄式的借鑒,可以尋求到一些企業文化建設的有效途徑:
1.將企業文化看成是一種投資,構筑大文化概念。企業家應清醒的認識到,塑造企業文化從根本上應是一種投資,必須用投資的心態來建設企業文化。企業文化要以效益為導向,必須為企業創造實實在在的效益,而不是一種單純的成本,更不是一擲千金后,卻只換來文字里的宏偉和宣傳上的繁榮。當然企業文化所產生的效益也不能只是單一的經濟效益,還應包括社會效益,這一點絲毫也不能忽視。因此,企業應該實事求是,一步一個腳印在發展過程中,通過有意識的系統引導來逐步建設自己富有特色的企業文化。同時應將企業文化建設從社會文化抓起,通過改革體制、調整教育、優化環境等途徑,使廣大員工養成說話辦事的務實傳統、對工作的敬業精神、對社會的責任意識、誠信態度和法制觀念以及外部的協作精神,以培植企業文化的深厚土壤。
2.通過激勵,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動力來自熱情,熱情需要激勵。在激勵與懲罰之間,企業文化價值應該以激勵為主。前通用公司總裁韋爾奇稱自己的工作就是“一手拿著水罐,一手拿著化肥,讓所有的事情都變得枝繁葉茂”。這番話說明了信任、鼓勵、獎賞和培養的價值非常大,同時也說明了必要的物質和精神激勵對企業文化建設的重要性。
3.應加快企業體制和機制的轉變。企業文化的深層因素是體制和機制,要想有效順利推進企業文化的建設,首先企業的改制和改革必須有效到位,其中要解決三個問題:一是主體到位,要使全員真正參與企業管理,使全體員工充分享有企業主人公的光榮和榮耀,保持愉快的工作心情,從而提高員工參與企業文化建設的積極性,否則如果職工感覺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沒有參與的熱情和動力,企業文化就成了無源之水,無本之木,就將失去賴以生存的土壤;二是責任到位,建立和完善企業相關制度,形成自我約束發展機制,讓員工意識到恪守規章制度完全是自己應盡的責任,使良好的企業文化成為經營者和全體員工的自覺行為;三是利益到位,文化創造利益,它的背后還是利益,市場機制本身就是一種利益機制,只有廣大員工能夠看到并切實享受到公司利益時,他才能獲得足夠的信心和動力,才能從內心深處感悟到個人的命運與企業命運連為一體,才能為個人發展與企業的生存去拼搏。
4.應為企業文化的實施創造“一家人”式的和諧環境?!耙匀藶楸尽笔瞧髽I文化的基礎,如果一個企業自身文化環境基礎不好,就容易失去員工參與的積極性和群眾基礎,嚴重挫傷員工參與熱情,必然影響企業文化作用的發揮。在黨中央、國務院大力提倡建設和諧社會主義生存環境的大前提下,企業能否為廣大員工創建一個樹正風清、和諧公正的文化環境,將為企業文化的建設實施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美國英特爾公司前總裁葛魯夫就非常注重企業文化環境的創建,為了發動員工積極參與企業文化建設,葛魯夫千方百計的縮短與員工的距離,在公司里總裁辦公室與其他員工辦公室如出一轍,消除了領導者與普通員工之間的人為屏障;廣納良言,任何人都可以直接向他提出有關公司方面的意見,甚至可以當面指出他的錯誤,他曾經有一個比喻“企業好比一條船,教會了人們航海的本領,就等于為他們提供了一個安全保障,而作為企業,教會了職工的技能,培養了他們企業文化和精神,就等于為他們提供了生存的保障,也為公司這條船的順利通航提供了保證”。英特爾公司的成功是有許多原因的,但是如果沒有葛魯夫及全體英特爾員工創造的優秀企業文化,英特爾公司的發展不一定會如此迅猛。
5.企業領導者應率先身體力行。領導者的成功是和全體員工的辛苦努力密不可分,所以領導者尤其不能忽視自己的行為和許諾,即使這些許諾一旦踐行會給企業帶來一些損失,否則作為領導者失去的東西將會更多。因此,從某種角度而言,企業家迫切需要在塑造企業文化的實際行動中,真心學習,“言必行,行必果”,而不是僅把誠信法則掛在嘴邊說就行了,需要身體力行把企業文化的價值觀貫徹到企業每個角落。富士康公司的總裁郭臺銘在日常生活中給人的感覺是很摳門,但另一方面他對待表現好的員工,卻又十分慷慨,在一年年終慶祝會上,郭臺銘拿出2.3億元新臺幣獎勵先進員工,這是令所有同行都咋舌的數字。不僅如此,每年他還會為上百名主管安排最精密的核磁共振檢查身體,一出手就是上千萬。正是在這種剛柔相濟的管理中,公司形成了一股特殊的向心力文化。
6.企業文化應重視社會責任。企業與社會之間的關系應是互動的,是“雙贏”的,無論是一個產權多元化的國有企業或是產權單一的私營企業,它都要既為投資者著想,也要為它所存在的國家、社區和消費者著想,更要為企業內部的員工著想。只有綜合考慮了各方的利益,才算得上是一個合格的、負責任的企業,所在的社區和國家才能真正發達和繁榮,企業自身才能塑造健康有效的企業文化,走上更高的層次乃至常勝不衰。
(作者單位:洛陽水資源勘察設計院 一拖(洛陽)建筑機械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