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較優勢的李嘉圖模型所得到的結論是參與貿易的兩個國家依據比較優勢進行完全的專業化分工。這個結論是在兩個國家對兩種產品消費需求是無限的這樣一個隱含假設下得到的。但是,面對有限需求特別是對初級產品的有限需求,從李嘉圖模型可以推導出,參與貿易的國家可能進行不完全的專業化分工。
一、假設
本文首先作出如下假設:假設存在國家1和國家2;假設存在產品1和產品2兩種產品,產品1為初級產品,其市場是有限的 ,產品2 為高級的工業產品,其在有消費能力的情況下市場是無限的;假設國家1在生產產品1上具有相對比較優勢,國家2在生產產品2上具有相對比較優勢;假設僅考慮勞動力一種生產要素,且勞動生產率在兩個國家之間存在差別;假設兩個國家生產的同一種產品在質量上沒有差別;假設任何一個國家的貿易盈余為0,即沒有順差和逆差;假設兩個國家的生產和消費保持一致,也就是說,在生產能力過剩時以消費量決定生產量,而在生產能力不足時以生產量決定消費量;假設兩國生產單位產品的勞動力數量大于1;假設不存在運輸費用。
二、基本模型
兩個國家按照李嘉圖模型進行專業化分工。接下來通過觀察兩個國家各自的兩種產品競爭力的變化情況來尋找國際貿易的均衡位置。 由于本文假設兩個國家所生產的產品是同質的,因而各自產品的競爭力主要體現在勞動力的成本上。而且,不考慮規模經濟因素,因而生產數量的增加并不會導致勞動力成本降低和競爭力的提高。
由于本文假設生產與消費保持一致,也就是國家的收入等于國家的支出,因而一個國家的人均成本可以取一個國家的收入與勞動力數量的比值。
1.貿易前兩國產品潛在的競爭力及計劃的生產和貿易
(1)兩國產品潛在競爭力的比較
國家1和國家2的各自產品的單位生產成本分別為:
,
.
由于,表明兩個國家在生產產品1上具有相同的競爭力。而,則表明國家2在生產產品2上具有比國家1更強的競爭力。
(2)兩國計劃的生產和貿易
由于國家2 在生產產品2上具有更強的競爭力,且國家2將生產產品2并以價格P在國際市場上銷售產品2,因而國家1將不能生產和銷售產品2。雖然兩國在生產產品1上具有相同的競爭力但由于國家2在生產產品2上可以獲得更高的收益,國家2會將其全部勞動力投入到產品2的生產上,而將產品1的市場讓給國家1。因此,國家1和國家2將分別專業化生產產品1和產品2,并且國家1通過為國家2提供產品1而交換到國家2等值的產品2。這就是李嘉圖模型所得出的結論。
2.貿易后第一階段兩國產品的競爭力及計劃的生產和貿易
(1)兩國產品競爭力的比較
貿易后第一階段兩國兩種產品各自的單位生產成本分別為:
.
現在分別對兩個國家生產的兩種產品的生產成本進行比較。
①與的比較。
由于,因而. 而. 因此,有<,即國家1在生產產品1上具有比國家2更強的競爭力。
②與的比較。
(1)
式(1)的值可能大于0也可能小于0。當式(1)的值小于0時,這時滿足<,由競爭力決定的國際貿易仍處于不均衡狀態。在此僅考慮式(1)的值小于0的情況。
(2)計劃的生產與貿易
由于<,國家1在產品1和產品2的生產上均具有更強的競爭力,國家1會首先安排生產產品1以滿足兩個國家對產品1的需求,其次是可以安排一部分勞動力生產產品2。但是,隨著安排生產產品2的勞動力的增加,國家1的收入會增加,導致國家1生產產品1和產品2的單位產品成本增加。特別是當國家1生產產品2的單位產品成本增加至時,國家2可以將其全部勞動力投入到產品2的生產中。因此,這時國家1將生產兩個國家所需的產品1,再將剩下的部分勞動力投入到產品2的生產中,而國家2將其全部勞動力投入到產品2的生產中。計劃的貿易為國家2用其生產的部分產品2交換所需的國家1生產的產品1。
3.貿易后第二階段兩國的競爭力和均衡的國際貿易
貿易后第二階段兩個國家兩種產品各自的單位生產成本為:
.
均衡時要求=,即:
.
這時有:
(2)
和
.
此時還必須確信均衡時有。由于,可得,因而有。
因此,均衡時國家1生產價值為的產品1,同時生產數量為的產品2,而國家2生產數量為的產品2,并用其部分產品2交換價值為的國家1生產的產品1。也就是說,均衡時的國家1進行不完全分工。
三、單一要素時不完全分工的具體情形
1.不完全分工的決定因素
首先,根據式(1)和式(2),不完全分工要求:(1);(2).
由式(1)可得,
(3)
根據式(3)求對、和的偏導數,得到各偏導數的符號為“+”、“-”和“+”。
同時,由式(2)可得,
(4)
根據式(4)求 對和的偏導數,得到各偏導數的符號為“-”、“+”和“-”。
因此,對于符合以下條件的國家,很可能出現不完全分工的情形:(1)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市場較小;(2)國家比較大;(3)貿易條件較差。
2.不完全分工的可能國家
中國等發展中的大國比較符合上述條件。首先,發展中的大國一般僅在初級產品方面具有比較優勢,而初級產品的市場一般較小。其次,發展中的大國所生產的產品的貿易條件都較差。
四、結論及政策建議
在假設一種產品市場需求有限的情況下,本文從李嘉圖模型出發,得到了可能存在不完全分工的結論。對于國家比較大、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市場較小,以及貿易條件較差的國家,在進行國際貿易時很可能出現不完全分工。
中國作為一個發展中的大國,在進行國際貿易分工時就很可能出現不完全分工的情形。也就是說,中國不僅要生產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也要生產部分不具有比較優勢的產品。而且,發展中國家只有在生產一部分非比較優勢的產品的基礎上才能通過學習效應實現動態比較優勢。因此,中國也應該研發和生產部分資本和技術密集型產品。為此,本文提出如下政策建議:
1.繼續發揮比較優勢,鞏固中國比較優勢產品在國際貿易中的競爭優勢和地位。
2.繼續擴大利用外資,提高外資在中國非比較優勢領域的投資,促進相關領域的技術進步。
3.加大對非比較優勢領域產品研發的政策支持,促進其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產品的研發和生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