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企業內部控制是現代企業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提高企業管理效率、運營能力的重要途徑,但我國企業內部控制往往存在著失效問題,對企業發展造成致命影響。內部控制失效究其根本原因是制度缺失或制度落實不力,因此,建立健全企業內部控制制度,完善多方監督、監管機制,建立多層考核與評價機制和內部控制信息反饋機制是有效預防企業內部控制失效的制度化路徑。
[關鍵詞] 內部控制 防范 制度保障
在市場經濟體制下,我國企業面臨激烈的競爭,要想使企業做大做強,內部控制尤為重要,但制度缺失,使企業內部控制幾乎成為虛設。一些企業只重視內部控制本身,而忽略了與內部控制相關的制度完善,使內部控制執行時,無制度可查,無制度可循,無制度可依,憑主觀性處理問題,長期如此,形成不良循環,為企業發展帶來危機。因此,加強制度建設,確保內部控制被有效執行,并取得良好效果,對我國企業來說至關重要。
一、企業內部控制理論及其失效的表現
企業內部控制是企業經營管理者為維護資產完整性,保證會計信息正確和財務活動合法,以及貫徹經營決策和最終實現經營目標,而建立的由管理環境、制度、程序、方法等,并按一定方式形成的具有控制、防護、反饋、調解等特定功能的控制系統。企業內部控制是現代企業管理的重要組成部分,正日益受到理論界和企業界的高度重視。現代意義上的內部控制理論主要產生和成長于歐美國家,經歷了內部牽制、內部會計控制與內管理控制、內部控制結構、內部控制框架四個階段,目前演進到第五階段,即內部控制風險框架階段。我國對于內部控制理論的研究相對較晚,20世紀80年代才開始有一些探索和研究,直到現在內部控制理論還不甚完善。我國許多企業對內部控制的認識不到位,內部控制并沒有發揮實質性作用,普遍存在控制失效現象,從人、財、物、管理等方面主要表現為:
1.人員方面。企業管理層人員、會計人員、審計人員等貪污受賄、挪用公款、中飽私囊等違法亂紀現象頻頻發生。一些領導層和管理層人員甚至與會計、審計人員相互串通,違反職業操守和道德,為個人謀取私利。
2.財務方面。會計信息失真,報表造假現象時有發生,財務系統混亂,財務運營和會計報表不能真實反映企業目前的實際狀況。
3.資產方面。相關人員利用虛假信息和票據等侵吞企業的資產,故意抬高和壓低購入和銷出價格,致使企業資產大量流失。
4.管理方面。財務系統的混亂導致企業管理的無序,加之,在一些事務方面領導層之間溝通屏蔽,一些會計人員有多頭領導,不能按照正常流程開展業務,導致企業管理混亂,工作效率低下,一些企業面臨倒閉破產。
二、企業內部控制失效的原因
導致企業內部控制失效的原因很多,主要可分為環境因素、人員因素、制度因素三類,其中制度因素最為重要。
1.環境因素。我國企業內部控制理論的研究起步較晚,雖然近年來在內容范圍、內部控制結構等方面取得了較大發展,但整個體系還不太完整。借鑒歐美國家的研究成果又與我國企業所處的環境和時代背景不符,因此,基于我國企業發展實際的內部控制理論研究還要從統一內部控制方面得到進一步加強。同時,隨著現代企業管理制度的建立,企業經營的環境也日益復雜,所有權和經營權分離,企業內部因股權的產生而出現多級代理關系,不同利益的訴求者有著不同的目標,內部控制實施存在現實障礙。
2.人員因素。包括企業領導層在內的眾多企業員工觀念落后,對內部控制的有效實施重視程度不夠。只把內部控制當作查錯,防作弊,確保會計信息準確的工具,而沒有把內部控制作為權力制衡,規范工作流程,優化企業發展的措施,沒有認識到內部控制是針對整個企業進行自我約束和評價。而且,對內部控制的實施目標認識不明確,沒有認識到內部控制的實施目標是使企業整體運行更有序、更合理,資源配置更有效率的重要途徑。管理層人員戰略意識淡薄,只注重短期行為,不重視實施內部控制獲得長期戰略發展機遇。
3.制度因素。制度是各種規范、措施得到有效實施、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保證。首先是企業對內部控制制度沒有很好的完善,企業內部控制系統中普遍存在人員分離制約不到位、重大事項決策無標準現象,企業財產清查等沒有形成制度,內設審計機構不完善,審計職能弱化,出現問題時,無制度可查,無制度可循,無制度可依,時常依靠主觀性臨時判斷,隨意采用處理方法。對于企業出現財務問題時,各關節點信息反饋不暢,未能及時進行糾正和補救,致使損失嚴重。同時,企業監督機制不健全,職工的責任意識差,獎優罰劣的激勵機制不明確,沒有公平、公正的對職工工作行為、工作業績等進行考核評價,挫傷了職工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導致職工對企業沒有歸屬感和責任感,容易受利益驅動,發生違法亂紀現象。
三、企業內部控制失效的制度化防范路徑
企業內部控制失效的防范措施從不同的角度有不同的治理方法,但從制度角度對企業內部控制失效進行規范和研究無疑又是一條新的研究路徑。沒有規矩,不成方圓,只要嚴格按照制度辦事,就會規范企業行為,提高企業管理效率和經營能力,促進企業良性發展。
制度化防范路徑主要把企業內部控制行為形象地分為控制前、控制中、控制末,從這三個階段分別建立相應制度。如控制前建立監督、強審制度,使得內部控制有一個良好的氛圍,控制中建立信息反饋機制,及時更正偏差,控制末要進行考核和評價,獎優罰劣,強化激勵。
1.建立監督機制。監督機制是確保企業內部控制制度被切實執行并取得良好的效果的重要途徑。監督包括社會監督、政府監督、企業內部監督三個方面。對于企業來講,應著重加強內部監督機制建設。內部監督人員的選擇應具有代表性,分別代表不同的層級人員,這樣避免監督流于形式。監督工作要將持續監督和單獨監督結合起來,針對實際,可以選擇全面監督也可以選擇重點監督,對可能出現風險的環節要把其作為企業日常活動的一個重要部分,時刻監控。
2.建立強審機制。政府應對企業采取強制性審計,定期或不定期對企業的經營業務整體或專項進行審計,避免企業運營中出現內部控制失效現象。政府等組織要改變過去單純通過報表審計來關注結果的做法,實現既通過報表審計,又通過查看企業是否有完善的與財務報告相關的內部控制去生成會計信息來關注結果。企業要完善內部審計制度,對各級各類職工要加強離任審計、崗位變動審計、管理審計、效益審計,對其在崗期間完成的財務、會計任務、相關業績等進行分析,對企業內部相關人員、各種經營活動進行獨立評價。企業的內審人員要及時進行培訓和教育,明確職責,強化意識。必要時,企業也可成立審計委員會,審計委員會人員的產生要兼顧大小股東的利益,審計委員會受權審核企業事務和資產,對企業領導層提供的報告、數據等進行審計,確保真實有效。
3.建立事務公開制度。企業內部控制失效對企業發展損害巨大,一些企業,尤其是公眾公司,應采取強制性內部控制信息公開。對于企業來講,不涉及商業機密的,對企業的經營狀況、發展前景等有重要影響的指標、數據、年度報告、評價報告等經過公司管理層確認,內審人員審核后必須定期向公眾公布,使公眾了解企業的現實狀況。
4.建立信息反饋制度。企業要建立內部控制信息反饋機制,樹立全員控制的意識,要求各級人員對內部控制實施過程中出現的缺陷及時進行反饋。管理層對反饋的信息要進行分析,查找問題的根源,分析問題的癥結,為改進內部控制制度提供建設性意見和建議。信息反饋機制要求企業必須完善有效信息生成和傳遞系統。所有企業的經營決策都以準確的信息為依據,內部控制的每一個環節都要以真實、及時的信息為依據。許多企業管理出現問題的癥結就在于信息不暢,一些重要信息未能及時反饋到管理層,錯失了采取補救決策的最佳時機。因此,信息反饋機制對企業來講,無論是從內部控制還是長遠發展都至關重要。
5.建立考核評價機制。考核評價機制是激勵企業職工的重要方法。企業應結合工作實際建立完善的考評機制,對于考評指標進行細化、量化,使考評指標具有易操作性、可行性,能真實客觀反映工作人員的工作情況和企業的運行狀況。要堅持“以人為本”的觀念,充分發揮人的作用,充分發揮控制者和被控制者的積極性、主動性,使內部控制達到最佳效果。要尊重職工的需求,加強與職工的交流,了解職工對企業的看法。同時,要對企業內部出現的工作不力、瀆職造成嚴重損失的人員要給予責任追究,做到獎罰分明。
在市場經濟條件下,我國企業面臨激烈的競爭,克服各種困難,加強和完善內部控制建設,加大制度的約束力度,嚴格按制度辦事,嚴格按程序操作,將內部控制從純粹的會計和財務角度,發散到現代企業管理的角度,才能使企業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
參考文獻:
[1]宋本強:國有企業內部控制存在的問題及原因[J].上海企業,2007年.P45
[2]申延金:企業內部控制淺析[J].農村財務會計,2003年第6期.P 25
[3]李兮:論我國企業內部控制失效的治理[J].當代經濟,2007年第10期.P 62
[4]陳雯卉:內部控制文獻綜述[J].消費導刊,2008年3月. P 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