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物流是在傳統運輸、倉儲等技術的基礎上,融入電子信息系統等高新技術,通過供應鏈管理等現代經營理念形成的新型服務,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大系統工程,其運作的前提是要有一個與之相適應的綜合高效的物流信息平臺的支撐。然而,我國物流企業相對發達國家起步較晚,信息化程度較低。隨著信息化程度的進一步提高,物流企業可以依托公共物流信息平臺,利用龐大的資料庫,以及開放功能,實現企業資源的最優化整合。本文主要針對物流信息平臺的具體的物資運輸實物建立起數學模型,通過運籌學建立線性規劃整合企業物流信息資源,優化行業物流運作,從而實現社會物流系統整體效益的最大化。最終實現物流信息平臺的最優化整合。
一、物流信息平臺的概念及體系
“物流信息平臺”,是指運用先進的信息技術和現代通訊技術所構建的具有虛擬開放性的物流網絡平臺,是物流信息儲存、流動、交換的基礎,通過對共用數據的采集,為物流企業的信息系統提供基礎支撐信息,滿足企業信息系統對公用信息的需求,支撐企業信息系統各種功能的實現;同時,通過共享信息,支撐政府部門間行業管理與市場規范化管理方面協同工作機制的建立。它能夠整合企業物流信息資源,優化行業物流運作,從而實現社會物流系統整體效益的最大化。物流公共信息平臺的體系結構分為基礎結構層、增值應用層和平臺門戶層。
二、建立物流運輸問題線性規劃數學模型
根據物流企業不同的內在特點,為自身所用而構建的信息系統物流信息平臺資源共享的特點物流信息平臺主要分為“共用”物流信息平臺及“公用”物流信息平臺。當企業或單位的個數不超過k個,其共同投入建立的“共用”物流信息平臺可以有下列數學表達式:
“共用”物流信息平臺
我們引入極限的概念,由于它所表達的意義:企業的個數超過k個,并且趨于時,即,當物流信息平臺資源共享企業或單位的個數無窮大時,他們的投入趨于零,這與政府投資的“公用”物流信息平臺有著相同的意義,那么“公用”物流信息平臺可以有下列數學表達式:
“公用”物流信息平臺
也就是說“共用”物流信息平臺的使用人數超過k個,并趨于無窮大時,物流信息平臺可以有下列關系轉換數學表達式:
“共用”與“公用”物流信息平臺
其中:表示k個企業共同投入建立的“共用”物流信息平臺; 表示n個企業共同投入建立的“公用”物流信息平臺; n 表示物流信息平臺資源共享的企業或單位的個數; k表示物流信息平臺資源“共用”企業或單位的個數,且n ≥k ;1/ n 表示每個物流信息平臺資源共享企業或單位的投入。
物流信息平臺最重要的作用就是整合物流信息系統的信息資源,完成各系統之間的數據交換,實現信息共享及整合現有的資源實現資源利用的最大化。目前在物流運輸管理中, 常用的運籌學方法有線性規劃和動態規劃。其中線性規劃是目前在物流管理中應用最廣泛的一種優化法, 它的理論已經十分成熟, 可以應用于生產計劃、物資調用、資源優化配置等問題。它主要研究的是經濟管理活動中經常遇到的兩類問題: 一類是在有限的勞動力、設備、資金等資源條件下, 研究如何合理安排生產計劃, 以取得最大的經濟效益; 另一類是為了實現某一特定的目標( 生產指標或其他指標) , 研究如何組織生產, 或合理安排工藝流程, 或調整產品的成份等等,以使消耗的資料( 人力、設備臺數、資金原材料等) 最少。其中線性規劃數學模型的一般形式為:
在約束條件為的條件下,求目標函數,式子中都是問題給定的常數。對問題的限制條件用有關變量的等式或不等式表達,稱為約束條件,其中約束條件分兩部,線性方程組叫主約束條件,變量的約束叫約束(決策)變量,滿足約束的叫最優解,其相應的S值叫最優值。根據物流系統的客觀環境,借助于科學的數學分析、實驗仿真或經驗判斷, 在已提出的若干物流系統方案中,選擇一個合理、滿意方案的決策行為。如制定投資計劃、生產計劃、物資調運計劃、選擇自建倉庫或租賃公共倉庫、自購車輛或租賃車輛等等。物流決策多種多樣, 有的簡單, 有的復雜, 按照不同的標準可化分為很多種類型, 實現區域物流系統建設及區域物流發展規劃,實現各系統之間的信息交換和信息傳遞,滿足不同客戶的信息需求,提高物流系統的效率。
三、結束語
在信息經濟社會中,信息平臺建設已成為物流發展的焦點物流信息平臺成為一種典型的基礎設施需求。物流標準化的推進、遠程通信設施的建設、主數據等基礎數據庫的建設等都是物流信息平臺所涵蓋的重要內容。信息化是現代物流的典型特征,從而有利于信息技術在物流領域的全面推進。但為了整合資源及整體的最優化運用運籌學進行運輸模型線性規劃。從而全面實現信息共享、數據共用和信息互通,提高物流信息化水平,使物流信息化平臺的構建成為必然。
參考文獻:
[1]秦裕瑗秦明復:運籌學簡明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2]趙振峰崔南方陳榮秋:區域公共物流信息平臺的功能定位及運行機制研究[J].物流技術,2004(4):631
[3]年東猛石偉張曉萍:運輸企業物流信息平臺的設計及實施[J].中國物流與采購,2005(9):641
[4]Thomas J.Goldsbya,James A.Eckertb.Electronic transportation marketplaces: a transaction cost perspective[J].IndustrialMarketing Management,2003,(32):187~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