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隨著經濟全球化的發展,服務貿易成為國際貿易發展的新趨勢。中部地區應抓住機遇,加大服務貿易的發展步伐,實現中部崛起。
[關鍵詞] 服務貿易 中部地區 可行性 對策
一、中部地區發展服務貿易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1.中部地區發展服務貿易的必要性
服務業的競爭日益成為國際競爭的重要方面。1997年的世界貿易組織的報告顯示,1980年~1995年,服務貿易年均增長8.4%,而同期實物貿易年均僅增長5.2%。全球競爭正在從產品領域向服務領域轉移。服務貿易具有增加外匯收入、快速回籠資金、創造就業機會、帶動相關產業發展、提高區域經濟水平、改善投資環境等優勢。面對這樣的一種全球化經濟發展的新形勢,中部地區服務貿易的發展與強大,無疑將是實現中部崛起戰略的客觀要求。
2.中部地區發展服務貿易的可行性
(1)區位優勢。從交通等條件看,中部地區具有承東啟西、聯南通北的獨特區位優勢,已基本形成便捷通達的水陸空交通網絡,基礎設施也日益完善。
(2)資源優勢。中部地區各省份自然風光優美,有許多的名勝古跡,在發展和壯大旅游服務貿易上具有得天獨到的優勢;中部勞動力成本只有東部的60%左右,有龐大和素質較好的各類勞動力,特別是部分城市熟練技術工人和科技資源供應也較充足;從工業可用土地看,中部是東部的1.4倍。
(3)產業基礎好。中部地區產業門類齊全、承載能力較強,在全國30個制造業部門中具有絕對優勢和相對優勢的有15個行業。
(4)經濟發展迅速。“中部崛起”戰略實施以來,中部地區外向型經濟快速發展,對外貿易進入高速發展時期。2007年全年中部地區進出口743.2億美元,同比增長37.7%,增長速度首次快于東部地區,以絕對優勢列各區域之首,比全國平均增速高出14.2個百分點。今年一季度,中部地區進出口總額已達到了213.6億美元,同比增長41%。
(5)制度環境日益改善。政府加大支持力度,如深化市場化改革步伐,加快建立有利于市場公平競爭、資源優化配置的經濟運行體制和機制;努力促進服務業集群發展,提升競爭優勢;加快了服務業行業標準和行為規范的制定和完善;加快人才的培養,積極利用外資;同時在法律、管理、網絡等方面不斷加大發展力度,對科技、信息等新興服務貿易行業給予扶持等。
二、中部地區服務貿易發展的現狀及存在的問題
1.中部地區服務貿易發展的現狀
整體來看,近幾年中部地區服務貿易發展較快。服務貿易占外貿總額比重不斷提高。
(1)中部地區服務業增加值增速較快,但總量偏低、占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小。根據中部各省相關統計數據分析表明:2006年,我國中部地區服務業增加值實現約15380億元,占當年全國服務業增加值總量的18.6%;其中現代服務業實現增加值7246億元,在全國和中部服務業增加值總量中分別占16.8%和47.1%;中部服務業增加值占中部生產總值比重平均約為36.8%,低于同期全國平均水平3個百分點(其中湖南、湖北、安徽與全國平均水平相當);服務業平均增速超過10.6%,高出全國同期平均水平0.3個百分點。2007年,中部地區六省共完成生產總值51805.9億元,占全國GDP總量的21.0%;服務業增加值實現18185億元,同比上年增長18.2%,占地區生產總值的35.1%,低于全國平均水平近4個百分點(其中湖南、湖北同以39.7%的比重略高于全國平均水平)。
(2)現代服務業中的生產性服務業具有巨大的市場需求與發展潛力。根據2007年度數據顯示,當前中部六省的工業化水平(工業產值占生產總值比重)依次為山西59.6%、江西51.7%、河南50%、湖北44.8%、安徽44.7%、湖南42.7%,相比東部、西部與東北等其他經濟區域,中部地區在工業增加值增長速度、工業產品銷售率、進出口貿易增長水平上,分別以23.71%、98.36%和37.7%名列前茅;而中部服務業發展水平(第三產業增加值占生產總值比重)依次為湖南39.7%、湖北39.7%、安徽38.8%、山西34.9%、江西31.7%、河南29.3%。中部的第二產業所占經濟比重已介于40%~60%的工業化中期,勞動力與資本將逐漸向第二、三產業轉移,中部服務業的發展也將由以商貿流通、倉儲保管、餐飲住宿、交通運輸、郵電通信等為代表的傳統服務業為主,繼而轉向以金融保險業、房地產業、科技教育業、信息服務業、計算機和軟件服務業等為代表的現代服務業為主的發展階段。中部良好的工業化基礎水平及其所推動的城市化進程,也為其現代生產性服務業快速發展奠定了基礎。
2.中部地區服務貿易發展存在的問題
(1)服務業發展滯后。目前中部地區的服務業還集中在傳統服務業上,而在金融、保險、咨詢等技術密集和知識密集的服務行業,仍處于初級發展階段。如銀行業,發達國家的金融機構可以經營銀行、保險、證券、租賃等相關業務,它們進入金融市場可憑借雄厚的資金,靈活的經營機制,多種金融產品和良好的服務質量來開拓業務,而中部地區融機構則缺乏靈活經營的能力,這增加市場競爭的難度;再次,由于地區、部門分割,企業無法擴大規模,取得規模經濟效應,缺乏競爭力。如航空運輸業,當前國際航空運輸市場競爭激烈,必須具有資本、技術、信息、基礎設施、安全運行能力等強大實力,才能生存和發展,而這些是中部地區航空運輸業需大力改進的地方;信息查詢方面,為企業提供信息和咨詢的服務部門缺乏且規模小,部門間信息封鎖、信息閉塞和信息失真的現象還很普遍。
(2)服務貿易總體水平不高,結構失衡。總部地區服務貿易總體水平不高;出口結構不合理;沒有充分發揮服務品牌效應;缺乏高素質人才等等。由于起步較晚,中部地區服務貿易總體水平不高,服務貿易占外貿出口總額的比重較低。從2005年上半年的數據看,服務貿易收支主要仍集中在旅游、運輸和其他商業服務。在全球服務貿易增長最快的金融、保險、咨詢等技術密集和知識密集行業,仍處于初級發展階段,基本結構沒有變化。在品牌效應方面,尚未形成有國際影響力的服務貿易品牌。商業企業主要以百貨商店、連鎖超市為主要經營業態,經營方式比較落后,加上家樂福、沃爾瑪等幾家外國大型連鎖商業企業的進入,競爭難度加大。此外政府、企業思變意識仍然不夠,缺乏相應高素質人才。
(3)服務貿易管理體制滯后。獲得中部地區服務貿易的具體資料并不容易,有關現代服務業及服務貿易的統計數據只是從對外經濟統計數據中初步估算出服務業的對外開放數額,誤差很大,這就給研究帶來了很大的困難,很難摸清中部地區的情況。服務貿易中占有相對優勢的產業是旅游業和運輸業,其他行業尤其是信息、會計、咨詢、法律等專業服務貿易領域的統計幾乎是空白,為這些產業的進一步發展設置了障礙,不利于中部地區服務貿易的全面發展。
三、中部地區服務貿易發展的對策
1.立足中部地區現有的農業、資源、交通、人力等優勢和區位優勢,積極吸收外資加快重點行業和重點企業的技術改造,不斷提高產業整體素質和核心競爭力,推進產業升級,加強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大力提高自主創新能力。
2.加快服務業的發展和開放,促進發展新型加工貿易。加快中部服務業對外開放和吸收外資步伐,更多地承接國際服務和軟件外包,大力促進該地區生產性服務業的加快發展和升級。一方面通過現代服務業的發展,優化本地區的投資和商務環境;另一方面,也可以推動“沿海接單、中部加工”和“中部接單、中部加工”等新型加工貿易的發展。通過生產性服務業的升級,可以引入和培育更多中高端服務供應商,進一步提高東部和中部自身的接單能力。一方面,更多地以國內企業為主體承接國際國內產業轉移,實現加工貿易轉型升級;另一方面,充分利用現有的加工能力,緩解產能過剩的壓力,逐步增強自主發展與創新能力。
3.完善服務貿易統計系統,制定適度的服務貿易保護政策,并培養一批相應人才。在對外開放的服務市場領域實行一定的進入限制,如對服務提供者的數量限制、資格限制等;對外國服務提供者在中部地區服務市場的競爭行為進行管理;對中部地區部分服務行業和領域制定產業傾斜政策,在稅收、財政、信貸、人員培訓及科技支持等方面提供優惠政策,以提高其發展和競爭能力而達到保護目的。政府應著手于旨在促使外國開放服務政策市場,為其服務出口提供動力和保障的一系列努力,通過宣傳、設立專門機構等手段,建立起較為完善的服務貿易法律、法規體系和管理機制,為服務貿易的迅速發展創造了一個良好的制度環境。
參考文獻:
[1]張松濤:呼喚臨時協調機制——促進我國國際服務貿易發展的若干思考[J].國際貿易,2001(11)
[2]王立杰:走向21世紀的國際服務貿易[M].經濟科學出版社,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