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循環經濟已經成為二十一世紀世界經濟發展的新模式,正在得到全世界的廣泛推廣和應用。為了全面落實科學發展觀,抓住重要戰略機遇期,促進西部地區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戰略目標,必須大力發展循環經濟。
[關鍵詞] 西部地區 循環經濟 可持續發展
我國地域遼闊,根據地理位置的分布,分為東、中、西三大區域。在不同區域內,由于受到各地地理環境、資源等因素的影響,呈現出不同的經濟發展趨勢。在近二十年來,區域間經濟發展差異不斷擴大,主要都是因為受到區域范圍內各種要素的限制,東中部的經濟發展明顯強于西部區域。西部區域為西北和西南12個省區市,包括四川省、重慶市、貴州省、云南省、西藏自治區、陜西省、甘肅省、青海省、寧夏回族自治區、新疆維吾爾自治區、廣西、內蒙古自治區西部。要促使西部區域經濟能夠持續穩定發展,就必然要選擇實行循環經濟。
一、西部地區發展中的主要問題
西部地區的經濟增長長期在粗放經營的軌道上運行,形成以能源、資源性產業的開發和加工為主的粗放型發展模式,主要表現為:投入多、能耗高、投入產出率低、技術進步對經濟的貢獻率低。這既是基于其原有的產業分工格局做出的選擇,又是國家為實現其整體發展目標所作的戰略安排。然而,這一模式不僅直接導致投入產出水平和經濟效益低下,而且造成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矛盾突出,經濟增長代價高昂,嚴重制約著經濟的可持續發展。主要表現在:
1.生態環境問題突出
主要有:耕地土壤退化、水土流失加劇、土地沙漠化鹽堿化區域擴大;森林、草地及水資源數量減少;瀕危物種的生存環境逐漸縮小、種群數量減少;城市(鎮)工業及生活污染嚴重,環境質量下降。嚴重惡化的生態環境不僅給經濟社會發展帶來極大危害,而且使生態失衡。災害加劇,生產、生活條件受到嚴重影響。由于受經濟發展水平的制約,西部地區經濟發展的環境代價遠遠高于全國水平,污染控制率低于全國平均水平。從污染控制情況以及治理率對比來看,西部兩個代表性省份青海和新疆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分別比全國平均水平低10.4%和20.3%,處理率分別比全國平均水平低31.8%和18.7%。兩省區工業廢氣中燃料燃燒消煙除塵率也沒有達到國家平均水平,工業粉塵回收率分別比全國低27.7%和24.2%。西部地區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極低,全國平均為42.9%,青海、新疆分別為26.8%和40.6%。另外,根據國家環保局公布的全國37個城市環境綜合整治狀況評價結果,在環境質量、污染控制、環境建設和環境管理4個方面21項指標中,西部城市明顯處于后面的位置,如昆明、銀川、蘭州、重慶、烏魯木齊、呼和浩特分別處于全國第三十至第三十七位。
2.資源存量銳減
資源、能源由于長期沿襲著粗放型開發模式,已導致一些資源存量銳減,一些資源型工礦城市過早進入開發后期。經過長期開發有些資源的優勢地位已受到削弱,經濟發展的保證程度也明顯降低。20世紀90年代以來,由于電解鋁和鐵合金為主的高耗能原材料工業規模的不斷擴大,大量的電力被低附加值的資源產品所耗用,增加了西部地區能源供給壓力,削弱了西部地區的能源優勢。
3.產業結構不合理
主要表現在:(1)產業結構層次低。第一產業比重過高,第二產業發展嚴重滯后,第三產業發展不充分,一般以資源采掘等基礎性重工業為主,勞動密集型產業數量多,技術密集型產業發展較慢,數量較小。(2)產業內部結構不合理。農業內部結構中種植業比重過大、農業產值較低、農業生產技術落后,農業機械水平低,農業產品市場化程度低;工業總量小、增長滯后、重工業比重過大,輕工業發展不足,輕重工業發展不協調、加工工業中一般加工工業比重過多,高水平加工工業不足,加工能力不夠、產品科技含量低;第三產業中由于政策放寬,生活性第三產業發展較快、由于投資和體制二重因素的影響,發展性第三產業在很大程度上受到阻礙。(3)產業組織結構不合理。企業組織結構松散,生產集中化程度低,大中小型企業結構不合理,企業規模偏小,大公司集團比重小,企業規模差;企業專業化水平低,企業之間分工不明確,大批大量生產體系尚未形成,企業間協作配套較差。(4)產業鏈條短,關聯度低。由于各工業結構中重工業比重大,國有企業占相當大的比重,嵌入式企業過多,使西部產業產品深度開發不夠,加工水平低,產業鏈條短,產品附加值小,這一現狀不符合產業結構優化的趨勢。(5)技術水平低,產業結構效益低。表現為科學技術力量薄弱,人力資源素質低,科技投入嚴重不足,高科技產品和新興產業沒有很好地發展起來。
4.較大的就業壓力和嚴重的人才缺口
加入WTO后雖然對西部地區經濟發展帶來了正面影響,但是近期的不利方面也是主要的,市場競爭將更為激烈,一些成本高、技術水平低和管理落后的行業和企業將面臨著嚴峻的挑戰,更為激烈的人才競爭和人力資源的流失也是不得不面對的問題;勞動力的部門轉移將會產生重大調整,就業壓力日趨增強,并對社會穩定帶來潛在的負面影響。
二、循環經濟是西部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選擇
可持續發展是指既滿足現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需求的能力。可持續發展包含資源環境的可持續性、經濟的可持續性和社會的可持續性。其目標是保證社會具有長期的持續性發展能力,確保環境生態的安全和穩定的資源基礎,避免社會、經濟有大的波動。因此,可持續發展涉及人類經濟社會的各個方面,要求經濟社會進行全方位的變革。在可持續發展中,生態持續發展是基礎,經濟持續發展是條件,社會持續發展是目標。生態、經濟、社會的持續發展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共同組成了一個復合系統。
循環經濟是改變傳統經濟增長方式、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良好運行的最佳模式,是西部實現經濟轉型和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選擇。
1.發展循環經濟是防治污染、保護環境的重要途徑
首先,循環經濟能夠實現清潔生產,從源頭上減少污染物的產生,是保護環境的治本措施。其次,各種廢棄物的回收再利用也大大減少了固體污染物的排放。據測算,固體廢棄物綜合利用率每提高1個百分點,每年就可減少約1000萬噸廢棄物的排放。
2.發展循環經濟是實現資源可持續利用的戰略選擇
從西部地區的資源狀況看,一方面人均資源量相對不足,另一方面資源開采和利用方式粗放、綜合利用水平低、浪費嚴重。而發展循環經濟在節約資源方面是大有可為的。據估算,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若達到60%,可節水580億立方米,相當于2000年工業取水量的50%左右;目前我國鋼鐵、有色、造紙工業三分之一以上的原料來自再生資源。
3.發展循環經濟是西部產業結構調整的有效措施
循環經濟的新理念符合產業結構調整的原則。循環經濟的核心是以最小的資源代價發展經濟,以最小的經濟成本保護環境。發展循環經濟就是要摒棄傳統的粗放經營方式,通過建立生態工業園,在企業中推行清潔生產,提高能源和原材料的使用效率,改進生產工藝和流程,對可能產生的污染進行全過程控制。
4.發展循環經濟是擴大就業的一條有效途徑
循環經濟不僅在傳統經濟基礎上增加廢棄物回收、資源化和再利用環節,還能帶動整個環保產業的發展。環保產業是循環經濟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環保產業的不斷發展也是國民經濟和就業崗位的新的強勁增長點。按1997年我國第二產業平均勞動生產率22292元/人標準計算,1988年環保產業投資占GDP的比重為1.5%,相應帶動GDP增加3025億元,就可提供大約1350萬個就業機會。即使按1997年我國環保產業平均勞動生產率3萬元/人標準計算,也可提供1000萬個就業機會。而據國家環保總局初步測算,“十一五”期間,我國環保產業可望保持15%~17%的增長速度,2010年環保產業的年收入總值將達8000億~10000億元左右。以上數據表明,以循環經濟帶動環保產業的發展,可以提供廣闊的就業空間。
5.發展循環經濟將緩解經濟發展的資源約束
依靠傳統的模式靠資源的大量消耗無法實現經濟長期增長。為減輕資源壓力,必須通過發展循環經濟實現資源的高效利用和循環利用。發展循環經濟可以從根本上解決環境污染問題。循環經濟將經濟社會活動對自然資源的需求和生態環境的影響降到最低,從根本上解決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之間的矛盾。循環經濟是獲得經濟效率的重要手段。資源產出率、資源利用率、資源綜合利用水平、再生資源回收和循環利用率等巨大的消耗成為經濟沉重的成本負擔,成為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經濟效益和競爭力的障礙。
總之,西部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在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過程中意義重大。循環經濟將提高資源的利用效率,增強經濟的競爭力。循環經濟是可持續發展的本質要求,有利于形成節約資源、保護環境的生產方式和消費模式,有利于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能夠促進人與自然的和諧,實現經濟的可持續發展。循環經濟是解決經濟發展中各種問題的有效手段,是區域經濟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根本途徑,可以說發展循環經濟是我國西部實施可持續發展的必然選擇。
參考文獻:
[1]羅勇: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北京:化學工業出版社,2005
[2]王立紅:循環經濟——可持續發展戰略的實施途徑.北京:中國環境科學版社,2005
[3]陳承紅:循環經濟: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保障[J].生產力研究,2006 (5)
[4]劉學敏:我國推進循環經濟發展的深層障礙[J].經濟縱橫,2005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