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根據競爭優勢理論,本文對企業集群的資源和競爭優勢進行了歸納、總結,分析了產業調整對企業集群的資源和競爭優勢的影響情況,研究了產業調整與企業集群發展的相互關系,認為產業調整并未對企業集群發展產生重大影響,而是企業集群的演變導致了產業調整的出現。
[關鍵詞] 產業調整 競爭優勢 企業集群 轉移
一、企業集群的資源及競爭優勢分析
1.構成企業集群競爭優勢的核心資源
基于資源的戰略觀對戰略性資源的描述,可以將企業集群中構成其競爭優勢的資源歸納為三種:創新資源、交易資源和客戶資源。
(1)創新資源。它由三個部分組成:一是企業集群突破了知識外溢使得群內企業普遍受益。二是企業集群形成一種創新壓力機制,增加了群內企業的創新動力。三是企業集群有充足的人才和信息資源為群內企業創新提供了基礎和保障。
(2)交易資源是指更好的交易對象、更優的交易方式或更暢通的交易渠道。企業集群可以通過內部協作的外部化來增強專業能力,從而降低資產專用性和交易不確定性,最終降低交易成本,獲得優越的交易資源。
(3)客戶資源是指企業集群可以更好鎖定和開拓目標客戶,通過建立專業、細分、通暢的群內交易渠道,更好地獲得客戶需求,把握市場變化。很明顯,企業集群的客戶資源可以更好地增加其市場競爭優勢。
2.企業集群競爭優勢的形成
從中小企業聚集起來增加的創新資源、交易資源和客戶資源不難看出,中小企業集群可以利用這些資源培育出技術創新優勢、生產成本優勢、區域營銷優勢和市場競爭優勢。
(1)中小企業集群獲得的技術創新資源可以從以下四個方面提高企業創新能力,培育出技術創新優勢:一是完整的行業信息與豐富的人才資源可直接轉化為創新優勢,提高生產力。二是系統內競爭壓力機制下的激烈競爭環境,為企業進行技術創新和組織管理創新提供動力。三是企業集群環境有利于知識的傳播與擴散。四是中小企業集群的共同創新環境有利于降低創新風險。
(2)創新資源、交易資源和客戶資源可以綜合構建企業的成本優勢。一是交易資源和客戶資源的集中產生集聚效應,可減少分散布局所需的額外投資,降低物流和信息流費用。二是通過群內合資、合作或建立聯盟等方式,形成內部規模經濟。三是群內的專業化分工有利于提高了生產率,降低生產成本。
(3)客戶資源和交易資源將突顯集群的市場競爭優勢。主要體現在三個方面:一是企業集群有利于形成 “區位品牌”,取得協同效應、營造市場優勢。二是企業集群可通過市場規模、區域進入障礙、技術變革,以及產品差異化等取得一定程度上的產業壟斷優勢。三是通過專業市場建設及行業標準等,提高集群的議價能力。
二、產業調整對企業集群競爭優勢的影響分析
1.產業調整對企業集群資源的影響分析
產業調整對企業集群資源的影響主要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集群所在地產業政策變化所影響到的集群資源變化,二是其他地區產業政策調整所產生的間接影響。具體如下:
(1)產業調整對企業集群創新資源的影響比較突出。這是因為市場經濟環境下,各地政府產業調整政策主要從人才與資金兩方面來體現。即政府對扶持產業的技術人才引進給予政策獎勵和補助,對相應的技術研發和項目建設給予稅收優惠和資助。當企業集群地的政府對產業扶持力度遠低于另一區域時,群內的人才和部分項目便可能轉向另一區域,分流創新資源,外流的項目和人才卻可共享原企業集群的競爭壓力機制。
(2)產業調整對企業集群的客戶資源存在一定影響。國內大部分企業集群以生產制造業為主,客戶源和市場需求是穩定的,不會因為產業調整而發生重大變化。但對于從事工業中間產品加工或服務貿易類企業集群(尤其是能源供應與服務類),產業政策的調整則極有可能引起市場需求和目標客戶發生變化,從而改變集群原有的客戶資源。
(3)產業調整對企業集群的交易資源影響甚微。不論產業政策發生何種變化,企業集群的成員企業所面對的主要交易對象、采用的交易方式、利用的交易渠道,在短期內都不會發生任何變化。從長期看,只有產業政策發生重大調整,如原聚集地對交易渠道設置障礙,另一區域有通暢的交易渠道,群外企業的交易成本低于群內企業時,企業集群才可能遷移或衰落。
2.產業調整對企業集群競爭優勢的影響分析
從產業調整對集群資源的影響不難看出,企業集群的競爭優勢在短期內受產業調整的影響是相當有限的。但從長期看,企業集群的技術創新優勢和成本優勢都會在產業調整過程中發生變化,市場競爭優勢也會受到一定影響,而且不同類型的企業集群所受到的影響是皆然不同的。
(1)不同類型企業集群的技術創新優勢會在產業調整下發生完全不同的變化。其中,高新技術類企業集群的技術創新優勢則會越來越明顯,群內企業在政策扶持下,能獲得更多科研人才和研發資金,創新動機與動力更強。而傳統產業,尤其是勞動密集型、高耗能型和自然資源依存型企業集群的技術創新優勢會越來越弱,甚至于整個集群走向衰落。
(2)企業集群的成本優勢會在產業調整過程中逐漸減弱。經過二十多年的改革開放,絕大部分區域的企業集群都已經達一定的規模,規模效應已經顯現。而我國產業調整的整體目標是促進社會的和諧發展,對員工福利、社會保障等方面的要求提高,企業集群對勞動力、能源及土地資源集中需求,反而會增加運營成本,使得原始的、簡單的人員規模經濟可能變成規模不經濟。
(3)市場競爭優勢短期內不會受產業調整影響,甚至形成集群降低產業調整不利影響的工具。因為產業政策的調整對交易資源和客戶資源的影響較小,企業集群市場優勢不會短期內發生改變。與之相反,不論是什么類型的企業集群,已經形成的專業市場及銷售渠道等都是難以復制,構建起來的市場競爭優勢的有利于加強集群凝聚力,增加群內企業退出集群的障礙,減少產業調整給企業集群帶來的不利影響。
三、企業集群演變與產業調整的關系研究
從前面分析不難看出,產業調整雖然從長期上對企業集群的競爭優勢產生一定的影響,但在短期內,企業集群形成的創新資源、交易資源和客戶資源能夠在一定程度上降低產業調整帶來的不利影響,更好地發揮和利用產業調整所帶來的有利因素,增強集群的競爭優勢。因此,產業調整以來,企業集群轉移與消亡的根本原因并非是產業政策的調整,既產業調整并未對企業集群發展產生重大影響,而是企業集群的發展導致了產業調整出現。
1.珠三角傳統的、低附加值的、生產制造型企業的生命周期已經進入衰退期,企業集群的資源不斷衰竭、競爭優勢逐漸減弱,導致了整個集群的衰退和消亡,使得聚集地經濟發展必須進行相應產業調整
中山、東莞和佛山等地的產業鎮大多起于上世紀80年代,企業集群大多為20年左右的歷史,而普通產品和市場的生命周期通常為20年,正由生命周期中的成熟期向衰退期過度,處于轉型期。企業集群的轉型必然導致相應的產業調整,也就是說,產業調整是集群資源和競爭優勢削弱后實現轉型的必然要求。
2.處于轉型期的企業集群在重新挖掘和培育資源、構建競爭優勢的過程,推動了珠三角地區的產業調整
企業集群由成熟期進入衰退期之后,集群內部的創新資源、交易資源和客戶資源可能會逐步萎縮,但來自集群外部的新技術、新市場和新交易機會在相應增多。來自于集群外部資源會促進企業集群做相應的戰略轉型。如一家企業為了更好的利用外部資源,在研發、生產或銷售模式上做出調整;而群內企業基于同一信息和資源,會做出相同反應,企業的共同反應導致集群轉型,從而形成了整個區域的產業結構調整。
3.產業調整能在一定程度上改變企業集群的外部環境,促進企業集群轉型
政府根據企業集群的演變制定相應的產業政策,指導和規范產業調整,這在一定程度上改變集群的外部環境。比如提高項目環評標準、調整不同產業的稅收政策、改變人才引進方針等,對企業集群的創新資源、交易資源和客戶資源都產生影響,從而改變企業集群生存成本和成長環境,也就必然加速企業集群的轉型速度。也就是說,產業調整會使得處于衰退期的企業集群更快消亡,處于成長期的高新技術類企業集群更快發展。
四、結論
雖然許多傳統的企業集群在產業調整的背景下遷移或消亡,但這并非產業調整的結果。這是由于企業集群生命周期和集群類型的不同,出現了不同演變模式,各類企業集群不同的演變模式導致了產業調整和產業轉移的發生。也就是說,不是產業調整導致企業集群喪失了競爭優勢,而是企業集群的衰退和消亡導致產業調整和產業轉移的出現。
參考文獻:
[1]劉巨欽:論資源與企業集群的競爭優勢.管理世界,2007(1)
[2]楊康民:發展小企業集群促進我國產業結構調整.企業經濟,20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