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通過對我國CNKI引文數據庫收錄的煙草專業研究者在1997年~2006年被引情況進行統計分析,計算出每位學者的H 指數、R指數,以及傳統計量指標,以此來評價我國農業煙草專業科研人員的個人績效。同時還對H指數為4以上的75位著者的H指數與R指數、傳統計量指標之間的相關關系進行了研究。
[關鍵詞] H指數;R指數;傳統計量指標;人才評價
科學計量學憑借其客觀的數學方法和數量工具,已經廣泛應用于各個學科領域,特別是在科研評價方面發揮了重要、獨特的作用,人們也常使用此方法來達到評估和比較科研人員個人績效的目的。本文采用“H指數”來對農業煙草專業人員的個人績效進行刻畫和描述,并輔之以R指數及傳統計量指標,以期更好地說明農業煙草專業人員研究工作的影響力。
一、數據來源
本文的研究對象為國內農業煙草專業的研究人員,選擇CNKI 引文數據庫為統計源,檢索式為:((被引題名=(煙草+烤煙)+(被引關鍵詞)=(煙草+烤煙))*被引時間=(1997-2006),檢索范圍限定在“農業”專輯的“期刊類型引文”中,檢索時間為2007年11月,共檢出論文5998篇,總被引次數為26372次,論文的篇均被引次數為4.3968次。
二、結果分析
1.H指數
Hirsch指數(簡稱H指數)是由Jorge E.Hirsch提出的旨在評價個人成就的一種指標,Hirsch定義H指數為:一個科學家的分值為H,當且僅當在他/她發表的Np篇論文中有H篇論文每篇獲得了不少于H次的引文數,科學家剩下的(Np-H)篇論文中每篇論文的引文數都小于H次。根據統計數據,筆者計算出農業煙草專業科研人員的H指數(表中列出了H指數在4以上的75位著者),由表1可看出,75位著者的H指數分布在4~15之間,H指數為15和8的各1人,H指數為9的3人,為7和6的各4人,為5的有23人,為4的達39人。若從全部統計數據來看,本專業著者的H指數普遍較低,主要集中在1~3之間(有2791人,占著者總數(3317)的84.14%),其中, H指數為1的達2229人(占著者總數的67.20%),H指數最高的為15(韓錦峰),均值為1.17。但由于H指數帶有很強的學科特點,如當選為2005年美國國家科學院生物學和生物醫學領域的36名院士的H指數均值為57;當選2005年美國國家科學院物理和天文學領域的院士的H指數均值為44;而科學計量學領域高產
和高影響力的普賴斯獎獲得者的H指數均值僅為13.9。因此,不同科學領域之間的H指數沒有可比性。
2.R指數
由于H指數相同著者的論文被引頻次、篇均引文、被引論文數等指標均存在較大差異,因此,H指數不能反映出各著者的個人績效差異。金碧輝提出了用R指數作為補充指標,R指數是指H指數劃定的績效核內總被引頻次的平方根。如表中H指數相同的著者排名均相同,但從R指數卻能看出排名差異。如按H指數排名在第4位的四位著者(宮長榮、劉衛群、汪耀富、許明輝)按R指數排名時則分別排在16位,12位,6位和7位。由此可見,用R指數作補充就解決了H指數不能區分科研人員科研績效水平高低的問題。
3.其他傳統計量指標
(1)總引文數
為了區分研究對象發表論文的影響力,鼓勵科研人員在提高產出能力的同時提高產出質量,通常是用被引總次數(即總引文數)作為評價指標之一,論文的被引次數越多,說明該論文的質量越高,含原始創新的成分越多。有人統計:獲諾貝爾科學獎的論文,大體被引次數均在l000次以上,而農業煙草專業單篇論文被引次數最高的僅為97次(梁崢等人撰寫的“菠菜甜菜堿醛脫氫酶基因在煙草中的表達”),且還有部分論文未被引用過;而從總引文數來看,排名第一的是韓錦鋒(被引539次),其次是胡國松(被引273次)。另外,還有447位著者,被引總次數為0。
(2)篇均引文
篇均引文是總引文數除以論文總數。篇均引文數能夠對從事科研時間不同的科學家進行比較,從表1中可看出,篇均引文數較高的著者一般不是發表論文和被引論文最多的高產著者,發表論文與被引論文數均排第一的韓錦鋒,以篇均引文排名則排第十三位,篇均引文排名第一的是發表論文和被引論文數均為4篇的賓金華。因此,篇均引文會在某種程度上鼓勵低產作者而低估高產作者。
(3)被引論文總數
被引論文總數可以反映出科研人員論文的總體質量,被引論文越多,說明其發表論文的質量越高。被引論文數最多的是43篇(韓錦鋒),最少的為0。有447位著者(占著者總數的13.48%)發表的480篇論文(占論文總數的8%)從未被引用過,這說明煙草專業部分科研論文的質量還有待進一步提高。
三、H指數與其他計量指標之間的相關關系
根據表中的數據可計算出H指數與R指數、總引文數、被引論文數、篇均引文數之間的回歸方程及相關系數(見圖1~-圖4),由此可見,H指數與R指數、總引文數、被引論文數呈顯著正相關關系,相關系數分別為0.7528,0.8678,0.5921,如H指數排名前9位的,R指數有7人排在前9位,總被引次數有8人排在前9位,被引論文數有6人排在前9位;但H指數與篇均引文數呈弱相關關系,相關系數為0.0793,H指數排名前9位的篇均引文數只有3人排在前9位。從圖1~圖4的散點圖及趨勢線也可看出其相關性。
四、小結
用H指數評價科研人員績效最大的優點就是可以遏制片面追求論文數量的不良傾向,同時又能激發科研人員探索深層次科學問題的熱情。但缺點是:H指數不能分辨H指數相同而被引頻次相差較大的情況;H指數不會超過論文總數的界線,因此,可能出現的情況是發表少數高被引論文的作者其H指數偏低;H指數是一個相對穩定性、累積型指標,一方面不論是排在引文高端(即被引次數大于H指數)的論文獲得新的被引還是被引次數小于H指數的論文的數量增加都不會使H指數增加,因此不能反映這兩種代表作者影響力和產出的變化;等等。而總論文數卻能克服H指數不會隨被引次數小于H 的論文數的增加而增加的情況,R指數、總引文數可以克服H指數不能分辨H指數相同但是影響力不同的科學家的缺點,篇均引文能夠彌補H指數不利于評價低產但高影響作者的缺陷;但是,單獨用傳統計量指標中的任一個作為評價指標也存在各自的缺點。如:由于引用有自引和他引兩種,而CNKI引文數據庫在統計時并不區分二者。雖然自引次數與論文的影響力毫無關系,但不能排除有些科研人員故意頻繁自引,從而制造論文被引次數和篇均引文均高的假象。因此,總引文數與篇均引文均不能較好地評價科研人員的科研績效水平。但若用H指數、R指數以及總引文數三項指標配伍,卻能較好地說明科研人員的績效水平。從表1中的計算結果來看,前5位著者的前三項指標(H指數、R指數、總引文數)排名沒有位次變化,第六位~第十位著者的前三項指標排名位次的變化在1位~5位,從第十一位著者開始,前三項指標位次變化絕大多數也在1位~15位以內(只有個別例外,如劉國順、許美玲位次變化達30位以上)。但第四項指標(被引論文數)、第五項指標(篇均引文數)排名與前三項指標(H指數、R指數、總引文數)排名相比較,著者位次變化大多數都在20位~30位,最高的達50位左右(如劉衛群,前四項指標排名在7位~12位,篇均引文排名為58位,賓金華前三項指標排名9位~11位,被引論文數排在69位,篇均引文排在第1位,等)。因此,從H指數與R指數和傳統計量指標之間的相關性(H指數與總引文數的相關系數最大(0.8678),其次是與R指數的相關系數(0.7528),與被引論文數的相關系數較小(0.5921),與篇均引文的相關系數最小(0.0793)),以及各指標的實際計算結果從表來看,用前三項指標(即H指數、R指數、總引文數)配伍,基本能較好地反映科研人員的科研績效水平。由此可見,在農業煙草專業,科研績效水平最高的是表中的前5位著者(他們的前3項指標排名均在前5位),可以認為,這5位著者是國內農業煙草專業最核心、最權威的著者。
參考文獻:
[1]J.E.HirscH,衡量科學家個人成就的一個量化指標[J].科學觀察,2006,1(1)
[2]金碧輝,R 指數、AR 指數:H 指數功能擴展的補充指標[J].科學觀察,2007,2(3)
[3]王煉:科學計量學應用于科研人員績效評價的挑戰[J].科學學與科學技術管理,200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