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本文針對目前我國農民融資難和農村金融服務缺失的問題,提出發展農村民間金融組織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 農村民間金融組織 規范化發展 監管
一、農村民間金融組織概念的界定
解決“三農”問題離不開有效的金融支持。隨著四大國有商業銀行的股份制改革及其逐步收縮和撤并縣域農村分支機構網點的推進,一方面使農村地區正規金融供給日趨短缺,加劇了長期存在的農戶和鄉鎮企業貸款難問題;另一方面,也為農村民間金融組織產生和快速發展提供了一定的空間。
在我國,農村民間金融可分為正規農村民間金融、準正規農村民間金融和非正規農村民間金融。正規農村民間金融是我國正式金融體系的組成部分并受金融管理部門監管,有農村信用社、農村商業(合作)銀行等形式;準正規農村民間金融包括:非政府小額信貸組織;非正規農村民間金融沒有納入我國金融管理部門的常規監管系統而游離在正式金融體制之外,包括民間借貸、民間集資、合會、私人錢莊等形式。本文研究重點是除正規農村民間金融之外的非正規或準正規農村民間金融完善和發展問題,旨在增加農村金融服務供給,緩解新農村建設中資金緊張的局面。
二、我國農村民間金融發展的主要形式
我國農村民間金融經歷了艱難曲折發展過程,并呈現出多樣性特征,主要包括以下幾種:
1.民間借貸。指基于血緣、地緣和業緣所出現的農民之間直接資金借貸。
2.合會。指各種帶有互助合作性的群眾自發融資形式,一般以地緣、人緣、血緣為紐帶,處于地下狀態。其種類繁多,各地稱謂不一。合會風險較高。
3.農村合作基金會。最早是一種新型社會保障組織,后演變為農村合作基金會。但由于其經營混亂, 1999年1月國務院宣布全國統一取締農村合作基金會。
4.私人錢莊。是以盈利為目標的一種機構化或半機構化的私人資金中介組織,總體規模不大。1986年以后以非法金融機構名義被取締。
5.小額信貸。以農村扶貧為中心的小額信貸活動,一直沒有納入中國人民銀行的監管,部分為準正式金融,部分為非正式金融,部分則為正式金融機構的一項創新性金融工具。
6.民間集資。在農村,由于少數專業大戶和有一定規模的鄉鎮企業對大量資金的需求,出現民間集資的情況。但風險較大,一般都受到抑制。在這些農村民間金融形式中,非政府小額信貸屬于準正規農村民間金融;而民間借貸、民間集資、合會、私人錢莊屬于非正規農村民間金融。
三、我國農村民間金融組織成長及規范化發展的路徑選擇
針對當前農村正規金融服務短缺和民間金融發展緩慢并存的現實,正確引導農村民間金融組織的健康發展,筆者認為總體思路是:
1.非正規農村民間金融向正規農村民間金融或者準正規農村民間金融組織轉化。
2.準正規農村民間金融組織向正規民間金融組織轉化。具體路徑如下:
(1)引導私人錢莊、合會等“灰色金融”從“地下”走向“地上”,向規范化、合法化、機構化金融轉變。一方面,允許那些股東人數、資本金、經營者資格及其他條件達到法律規定標準且規模較大的私人錢莊、合會,以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的形式進行登記注冊, 使其轉變為正規金融組織。另一方面,要引導小規模的私人錢莊和民間資金參與農村信用社、農村商業(合作)銀行等正規金融的改制,使原先運行于地下的社會閑散資金,進入合法化、規范化的投資運作軌道上來。
(2)規范民間借貸市場與典當行的經營行為。政府要將它們納入監控范圍,健全市場契約制度,使其合法并規范運作。
(3)引導成熟民間借貸組織逐步演化為中小商業銀行。通過改造現有成熟的民間金融組織,或者吸收現有民間資金參與城市商業銀行和農村信用合作社改造,組建地方中小企業專業銀行,使民間金融“陽光化運作”。
(4)吸納各類民間社會資本,發展和壯大農村小額信貸公司、村鎮銀行、農村資金互助社等社區性的新型金融機構。
(5)加速民間融資方式創新。要充分發揮農村專業合作社的組織優勢和銀行信用中介的職能,為民間融資牽線搭橋。農村專業合作社具有行業優勢,有利于借貸雙方銜接并將民間資金引向有市場、有效益、守信用的企業上來;面向農村服務的農村信用社、農業銀行等金融機構,要積極探索創辦個人委托貸款業務,根據委托人確定的對象、用途、期限、利率等代為發放、監督使用并協助收回,只適當收取手續費,不承擔貸款風險。
(6)積極扶持農村資金互助社等一些符合當地實際、滿足農民融資需求的農村合作金融組織的成長。要通過充分利用政府財政支農補助方式,如扶貧開發等,引導當前一些地方已發展起來的農民“資金互助社”等農村民間金融組織,逐步建立類似社團法人的組織體系。
(7)實行分類監管。銀行業主管部門要實施定點跟蹤監督: 對那些從事洗錢、炒賣外匯、高利貸等非法活動的民間金融組織堅決予以打擊與取締。對無息的互助性民間借貸不予干涉, 但當借貸雙方發生借貸糾紛時, 可依法進行處理。引導、鼓勵有息民間借貸采取比較規范的合同形式, 防止借貸糾紛的發生, 抑制高利貸的蔓延。放寬市場準入條件, 賦予一些農村民間金融組織合法地位。 對民間自由借貸, 監管部門可通過監管當地的利率水平、資金投向、農村融資、企業融資、活躍程度等, 引導社會資金的理性投資。
同時,加快建立多種類型的信用中介機構管理公司,如:征信公司、貸款信用擔保公司,為農村民間金融提供個人征信、法律咨詢和信用擔保服務,支持和引導民間金融借貸。
四、結論與建議
未來我國農村民間金融發展的核心是制度安排問題,關鍵是政府要在有效防范金融風險的前提下,積極培育農村各類金融組織的成長,充分發揮民間金融支持農村經濟發展的作用。基于當前農村金融體制改革和發展的現實,政府應盡快采取更加靈活有效的政策措施,營造農村民間金融組織發展的良好環境,逐步使其規范化和合法化,并納入金融業的監管范疇之中。
參考文獻:
[1]林毅夫孫希芳:信息非正規金融和中小企業融資.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內部討論稿,2003年
[2]湯艷:民間金融在農村的發展模式建議[J]. 商場現代化,2007年4 月(下旬刊)總第501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