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社會發展的新形勢下,大學畢業生就業難已成為不爭的事實,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不同程度的產生了諸多心理和思想問題,這些問題的產生是各方面原因綜合作用的結果,高校應該加強對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關鍵詞]畢業生 就業心理 思想政治教育
在高校招生并軌的新形勢下,畢業生就業壓力顯著增大,很多學生在就業過程中不同程度的產生了某些心理壓力和思想問題。在這種情況下,思想政治教育就顯得尤為重要。如何利用好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就業中的強大教育功能,關系著高校如何在人才市場的競爭中生存和發展,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亟需研究并解決的課題。
一、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產生的思想問題分析
面對日益嚴峻的就業形勢,加之市場經濟負面因素的影響和西方文化思想和價值觀念的沖擊,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的思想出現了許多新情況和新問題。
1.理想信念動搖和道德觀念相對淡化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把雙刃劍對大學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產生了較大影響。現實社會中的不良現象使大學生長期以來持有的遠大理想目標感逐漸發生動搖,有的甚至被消磨殆盡,致使有的人陷入迷茫和困惑之中,甘心墮入社會的大染缸之中。有的學生在求職材料中弄虛作假,虛填學習成績,偽造榮譽證書,誠信意識淡薄;有的只注重眼前的經濟利益,缺乏崇高理想;有的為了能找到滿意的工作,不惜重金賄賂一切可用的社會關系,滋長了社會上的腐敗風氣。
2.奉獻意識淡化和紀律觀念松弛
據社會媒體的報道顯示,由于市場經濟利益的驅動,大學生普遍認為就業選擇中自身利益是首要依據。在選擇就業地區時,紛紛涌向東南沿海的大城市,即使西部貧困地區出來的大學生也不愿意返回家鄉做貢獻。這種狀況若長期發展下去,必然會給整個國家的均衡發展帶來極為不利的影響。此外,一部分畢業生組織紀律觀念淡漠,他們以找工作為由經常逃課,有的甚至全學年不到校,對集體活動漠不關心。
二、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產生思想問題的綜合性原因
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產生的種種不良思想問題,與其自身素質不過硬有極大關系,但高校的培養機制、社會環境等也與之有密切關系。主要原因在于高校對大學生就業所開展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相對弱化。
1.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教育力度不夠
大學生就業中只顧自身利益,絲毫不考慮國家、社會利益情況的出現,反映了部分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缺失。從本質上說,這是大學生不能正確認識大學生的地位和歷史使命,不能將大學數年所接受的社會責任感教育升華為內心信念的結果。長期以來,思想政治教育對大學生社會責任感的培養,僅依靠兩課中的《思想道德修養》來完成,而社會責任感僅靠灌輸幾句空洞的理論,收效甚微就可想而知。
2.對大學生職業道德的培養力度不夠
由于大學生上學期間是脫產學習,沒有相關職業,許多思想教育工作者認為對大學生進行職業道德教育為時尚早,起不到立竿見影的效果,因此往往不屑于此方面的建設,但大學生的職業道德教育不是可有可無,從大學生再就業過程中的表現就可以看出其存在的必要性。
3.忽視了對大學生就業心理素質的的培養
目前,各高校日益重視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教育,紛紛采取多種措施對學生進行心理問題監督、干預和解決,但這些措施重點實施范圍僅限于一、二、三年級學生,對畢業生則干預較少,或者說是無法干預,而由于就業壓力日益增大,畢業生極易產生就業心理問題,據統計,我院畢業生有90.5%的學生在就業過程中都不同程度的會產生就業心理問題,有的隨著工作的落實會自行消失,有的則會發展為心理疾病,為學生進一步找工作造成障礙,影響學院的整體就業工作,這一點,顯然是學校心理咨詢工作的瓶頸。
三、如何加強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
大學生就業過程中產生的種種思想問題,是當前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不可回避的新課題,要把大學畢業生的思想政治工作落到實處,花大力氣,采取多種有效措施,認真做好大學生在就業過程中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1.創新教育形式,增強大學生社會責任感、思想道德修養和法律意識
加強對大學生的國情與形勢教育,要幫助學生認清國情,分析就業形勢,了解社會需求,及時調整擇業目標,轉變就業觀念,樹立到基層去、到艱苦的地方去、到祖國需要的地方去建功立業的心理準備和理想信念。
有些大學生走上工作崗位后,急功近利,心態浮躁,怕苦怕累,缺少敬業精神,有的人甚至把協議單位作為跳板。因此,必須加強大學生職業道德教育,培養艱苦奮斗,愛崗敬業,發奮成才的精神。
強烈的法律意識是現代社會公民應具備的基本素質。在就業過程中,有的畢業生思想開始松懈,紀律觀念淡薄,違法亂紀的事情時有發生。同時,因為畢業生缺乏社會經驗和法律知識,自身的合法權益也容易受到侵犯。首先,高校德育工作者要通過法制講座,印發法律宣傳資料來加強畢業生的法紀教育,特別是加強《勞動法》的宣傳教育。其次,要進一步完善對畢業生的獎懲制度。目前,部分高校對畢業生紀律要求降低是畢業生紀律松弛的一個重要原因。如果用嚴格的紀律加強對畢業生的管理教育,畢業生的守紀意識就會得到加強。
2.加強就業心理素質教育,培養大學生健全的心理素質
首先,要突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務實性。根據在校大學生的種種心態,結合他們的思想實際和接受能力,細致分析,給予正確的引導,針對因就業方式的改變而給學生帶來的壓力、憂慮、失望、畏縮等情緒,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引起足夠重視,要幫助他們做好心理測試,增強學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約束,自我控制能力。教育部部長周濟在2007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電視電話會議講話中指出:“要調動全校上下的力量,懷著對學生無限關愛的深厚感情,努力幫助每一位畢業生就業。院長、系主任要親自帶隊跑市場,找信息,廣開就業渠道,了解用人需求,主動感知市場變化;輔導員、班主任要進學生宿舍,了解每個學生的就業進展和心理狀態,有針對性地開展工作。”
其次,教會大學生如何對待壓力,讓他們明白壓力并非來自外部環境,而是自己施加給自己的,要學會控制自己的壓力,以壓力激勵自己去積極進行就業選擇。
3.加強大學生社交禮儀教育
知書達禮,待人以禮,應當是當代大學生的一個基本素養。然而,在大學校園仍有許多不知禮、不守禮、不文明的行為,還有許多與大學生的禮儀修養、與精神文明建設極不和諧的現象。這些都直接影響著大學畢業生的就業面試和招聘。可見,對大學生進行社交禮儀教育不僅是素質教育的必需,而且也具有強大的現實功能。高校應該加強這方面的教育和引導,從大學新生入手,提高在校生在語言表達、社會交際以及心理調適等方面的能力。
參考文獻:
[1]吳魯平.中國當代大學生問題報告[M].南京:江蘇人民出版社,2003.
[2]周濟.在2004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就業工作會議上的講話[N].人民日報,2004-11-07.
本文系西北農林科技大學2007-2008年度思想政治教育主體研究項目。(項目編號:S030)
(作者單位:西北農林科技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