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是重“法條”,還是重“法理”?是重“習慣”,還是重“科學”?是“隨意”,還是“嚴謹”?這是《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2007年修訂版)(以下簡稱《基礎》)中還存在的幾個值得商榷的問題。筆者一一列出,并提出個人意見。
[關鍵詞]《基礎》 問題 商榷
2006年秋,全國普通高校(包括高職高專)對2006級新生普遍開設了“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這是實施“2005方案”所開設的第一門新課。這一新課使用的教材是全國統一編寫的。在教學過程中,筆者發現修訂后的教材和原教材一樣,還存有幾個值得商榷的問題。
一、是重“法條”,還是重“法理”
一般情況下,法律條文與法理是相統一、相符合的。但也有一些特殊情況,比如,有的法律條文本身存在缺陷,與實際情況不太相符合;而法理的要求是必須與實際相符。這就出現了法條與法理之間的矛盾和沖突。是重“法條”,還是重“法理”?《基礎》中的某些做法是重“法條”。
《基礎》第185頁寫道:“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以及公民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顯然,這里對“民法”的定義源于我國《民法通則》第二條的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法調整平等主體的公民之間、法人之間、公民和法人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這一規定給人的感覺是,我國民法的調整對象并不包括我國境內的外國人、無國籍人和非法人組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這顯然與實際不符,以致《民法通則》不得不在第八條中規定:“本法關于公民的規定,適用于在中華人民共和國領域內的外國人、無國籍人,法律另有規定的除外。”因為外國人、無國籍人都不是我國公民。
《基礎》第187頁關于“民事法律行為”的定義,則直接引用了我國《民法通則》第五十四條的規定:“民事法律行為是公民或者法人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的合法行為。”這條規定給人的感覺似乎是,我國境內的外國人、無國籍人和非法人組織都不會有民事法律行為!這顯然又是與法理相悖的。訂立合同是一種民事法律行為。而根據我國《合同法》的規定,合同是指平等主體的自然人、法人、其他組織之間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義務關系的協議。可見,民事法律行為決不僅僅是公民或者法人才會有的。
作為統編教材的《基礎》,在為一些法律概念下定義時,在“法條”與“法理”相悖的情況下到底該選擇什么?本人認為,應該選擇“法理”,而不是“法條”。因為在法條與法理之間,法理更能全面體現法律的精神。譬如,對“民法”和“民事法律行為”這兩個概念,依據法理來下定義分別就是:“民法是調整平等主體之間的財產關系和人身關系的法律規范的總和”、“民事法律行為是民事主體設立、變更、終止民事權利和民事義務的合法行為”。這樣的定義是不是更好更恰當地體現了我國民法的精神呢?
二、是重“習慣”,還是重“科學”
大多數情況下,習慣性表述是有科學根據的,符合科學精神。然而也有少數情況,習慣性表述不符合客觀真實的科學精神。是重“習慣”,還是重“科學”?《基礎》中的某些做法是重“習慣”。
《基礎》第123頁寫道:“職業的通俗表述就是人們所從事的工作。”確實,在現實生活中,人們問到職業時,往往會說“你是做什么工作的?”或者“你是從事什么工作的?”“人們所從事的工作”就是對“職業”這一概念的習慣性表述。那末,這個表述科學嗎?稍有點常識的人都知道,并非所有的工作都能稱之為職業。“職業是人們在社會上所從事的具有合法收入且較為穩定的工作。”這樣的表述,才符合客觀真實的科學精神。因為在法治社會中,所有的工作只有在合法的前提下才是一律平等的、沒有高低貴賤之分,才具有職業的屬性,可以讓人們光明正大地去追求、去從事!
《基礎》第166頁寫道:“一般來說,證據就是以法律規定的形式表現出來的、能夠證明案件真實情況的事實。”將“證據”定義為“事實”,是眾多法律教材中的習慣性表述。這一表述可能源自我國《刑事訴訟法》第四十二條的規定,即“證明案件真實情況的一切事實,都是證據。”那末,這個表述科學嗎?無論是從我國三大訴訟法所規定的證據形式來看,還是從現實生活中人們提供給法庭的作為斷案依據的具體的證據來看,證據都是屬于事物性的東西,而并非事實本身。事實是什么?事實就是確實情況,即人們通常所說的“真相”。對于同一案件來說,“真相”只有一個,而且是永恒不變的、不可動搖的!不管人們認識與否、記錄與否、傳播與否,它都依然如故!然而,證據呢?證據可以是多種多樣的。證據可以收集、可以調取、可以提供,也可以隱匿、可以損毀、可以滅失,甚至可以偽造!正因為如此,我國《刑事訴訟法》才會規定:“凡是偽造證據、隱匿證據或者毀滅證據的,無論屬于何方,必須受法律追究。”(第四十五條第三款)也正因為如此,我國《民事訴訟法》和《行政訴訟法》才都對證據保全作出了相應的規定。所有這些,難道還不足以說明,證據是事物而非事實本身嗎?當然,作為證據的事物決不僅僅是一般的事物,它必須同時具有合法性、客觀性和關聯性。其實,只要對原有的證據定義稍作改變,就能得到一個科學而精確的證據定義。這就是:證據是以法律規定的形式表現出來的、能夠證明案件真實情況的事物。
三、是“隨意”,還是“嚴謹”
作為全國統編教材,編者應該字斟句酌才對。可是在《基礎》中,本人卻發現了幾處“隨意”的痕跡。
第一,《基礎》第18頁寫道:“從理想的對象上劃分,理想有個人理想和社會理想等”。依本人愚見,將理想劃分為個人理想與社會理想的標準是“主體”的不同,而非“對象”的不同。
第二,《基礎》第55頁寫道:“人生觀主要是通過人生目的、人生態度和人生價值三個方面體現出來的。”這實際上是說人生觀的基本內容體現在這三個方面。那末,人生價值屬于人生觀的范疇嗎?依本人愚見,人生價值是客觀的,人生價值觀才具有主觀的成分,才屬于人生觀的范疇。
第三,《基礎》第105頁寫道:“社會公德是指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公民應該遵守的道德準則。”社會公德僅僅是“公民”應該遵守的嗎?外國人、無國籍人等不應該遵守嗎?依本人愚見,不如將“公民”改為“人們”更嚴謹些!
第四,《基礎》第128頁寫道:“從適用對象來說,既有適用于所有廣大勞動者的《勞動法》……”所有廣大勞動者都適用《勞動法》嗎?顯然不是。依本人愚見,應該把“所有”二字刪除。
第五,《基礎》第177頁寫道:“公民的基本權利也稱憲法權利,是指由憲法規定的公民享有的基本的、必不可少的權利。”公民的基本權利都是必不可少的嗎?未滿十八周歲的公民和依法被剝奪了政治權利的公民還都沒有選舉權和被選舉權呢!難道他們都不能稱為“公民”?依本人愚見,應該把“必不可少的”幾個字刪除。
第六,《基礎》第204頁寫道:“偵查是指法定偵查機關在未證實犯罪和查獲犯罪行為人而依照法律進行的專門調查工作和采取的有關強制性措施。”這里的“在未”應該改為“為”。
(作者單位:江西農業工程職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