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思想品德教育改革應以培養學生的綜合素質、創新精神為目標,求真務實,注重實效。在實驗中探索,在總結中反思,建立激勵機制和科學公平的評價方法,促進思想品德教育的改革深入發展,進而達到期望的教育目標。
[關鍵詞]思想品德教育 探索 反思 求真
隨著形勢的不斷發展,學校的思想道德教育面臨許多新問題,如何面對并冷靜地分析各種問題,研究對策,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大膽進行教改實驗,掌握教育規律,適應新課改的目標和要求,這是我們積極面對、急需解決的理論探索和創新實踐問題。我在思想品德教學的過程中,對許多的現象和問題,進行了研究與大膽反思,改革不適當的教法,不斷嘗試新的教育方略,以下方面是我對品德教學的感悟。
一、對教育目的、教育手段的反思
德育教育的根本目的,是培養學生良好的思想品德,期望學生成為全面發展的人。但對于不同階段的學生,對于千差萬別的學生如何確立適當的德育目標,采取相應的教育手段,進而實現教育目的呢?新的時代,要求全面提高學生的綜合素質、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具有創新精神的人才,思想品德教育占有重要的地位。雖然新的課程標準提出了明確的目標,但在教學中如何把目標體現于課堂教學中,采取什么方法去實施,這決不會有現成的答案。每一個學生的道德素質各不相同,每一個人時刻都處在變化之中,每個學生的道德認識、情感判斷和實踐能力千差萬別。在教學的探索中,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也有一些困惑,我在不斷的反思中,采取實事求是的態度,正視問題,敢于質疑:為什么制定的教學目標與效果、理論與實踐不協調呢?因素固然很多,但有很重要的二點:一是道德教育目標大而空,缺乏層次性與針對性;二是思想品德教育缺乏全方位的協調統一的教育,教育責任主要落在政治教師的肩上。傳統的品德教育重在強調大公無私,舍己為人,嚴守紀律,樹立崇高的理想等等。說教式教學,在實踐中宣告了教育的失敗。新的課改對品德教育著眼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因材施教,關注生命,注重對人的本能利導和發展,熱愛生命,熱愛生活,張揚個性,對人生對社會有獨到的見解,要努力自我教育,培養自己完善性格,發展自己能力特長,有獨立生活能力,在較高的層次上盡職盡責,團結合作。提倡做好事,但不能用英雄楷模的標準去衡量每一個學生,以此作為評價學生的依據。道德培養目標,就是使學生有思想素質,良好的行為規范,將來能成為合格的公民。正如杜威所說“真道德是推動社會進步的積極力量,能行真道德的公民,不是阿眾媚俗、庸言庸行、無功無過的夙愿,而是有創造能力、積極精神、轟轟烈烈地去改造世界的人。”在德育教育的途徑與教育手段的問題上,雖然新課改指明了方向,但在學校的教育上并沒有落到實處,大多數老師認為,思想品德教育是政治課的內容,與其他學科關系不大,或者不能結合學科特點,因勢利導對學生感染與教育。把品德培養與知識學習分開,這樣形成了知識獲得與道德發展割裂的錯誤認識;忽視了學生的在校生活與道德發展的重要意義,這就造成了除品德課之外,其他的教師就不必對學生的道德發展負責;即便是品德課由于升學競爭壓力,有些教師卻把它作為升學的得分課,把重要的學生品德養成看淡了。很多人認為,“學科知識學習、發展智力與道德發展無關,道德教育是不可能有希望的。”直接的思想品德教學并不是學校道德教育的全部,德育研究有必要關注在學校中實現的全方位的間接的和生動的道德教育,通過學校生活的一切媒介、手段和材料促進學生良好個性的發展。學校德育必須確立教育的明確目標,即:必須從廣義上把學生看作社會的一個成員,教師做的任何事情必須有益于學生綜合素質,特別是思想道德素質的提高。教育的根本目的,就是促進學生品格、能力、智力等各方面和諧發展。我們所采取的教學手段、制定的教學目標要符合學生實際,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二、思想品德教育的嘗試與探索
學校是培養人才的搖籃,我們的教育目標提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但如何真正使學生和諧發展呢?不同學科如何協調呢?我在品德教育中做了如下的嘗試。
1.為全面掌握學生的思想情況,與班主任、任課教師廣泛溝通,經常探討教育的對策,對教育情況進行信息綜合、反饋,建立學生的品行檔案。各學科教師齊抓共管,特別是對那些品行較差的學生傾注更多的關愛,為了一切學生的全面進步健康成長不辭辛苦,并和學生心理溝通,讓學生心悅誠服地知錯改錯。建立全方位的教育系統。真正樹立現代教育思想,在德育工作中注意培養學生道德主體意識,把學生看作是自身學習和發展的主體,把德育活動看作是對學生學習和發展的引導與規范,使主體根據自我實踐傳遞的信息,及時調節言行,使學生自己的思想、觀念與行為指向有意義的德育目標,從而實現道德的自我完善。只有全體教師齊抓共管,才能在教育上有顯著效果。在對學生的德育評價上,既要客觀公正、實事求是,又要建立期望目標,使學生自激自勵,建立開放的、能動的、前瞻的激勵機制。對學生品行方面的任何問題,不做空洞的、絕對的指責,而應啟發學生進行自我道德認識和評價,注重培養道德意志,指導道德實踐。這樣使學生進行自我教育,其效果比教師批評、訓斥要好得多。
2.建立理論與實踐的結合、學校與社會的結合。新課改注重“德育回歸生活”。德育教材體現了很強的活動性、親和性,但在實踐中如何操作,這需要教師的探索與創新。我們知道人是社會關系的總和,學校是社會大課堂的一部分,社會上的各種現象也會影響到學校,學生中的種種現象也與社會相聯系,學生也是社會成員。因此,在教學中,采取開放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例如,指導學生看“法制在線”“今日說法”“道德觀察”等,很多事例都可引導學生去觀察、去思索、去評價。用學的理論知識指導實踐,分析學校中的思想品行方面的案例。珍視青少年鮮活生命的生動性、豐富性、多樣性,尤其是青少年對生活的獨特體驗,對精神的獨特追求。面對多彩的世界,任何一個學生心靈都會折射出一個萬花筒。在思想教育中,切不可簡單化、武斷強制,而應善于疏導,讓學生去辨析哪些是真善美,哪些是假惡丑,哪些是新時代的精神風貌,哪些是庸俗的下流的言行。讓學生在事實和個案分析中,懂得八榮八恥,而不是只強調學生從本本出發,空對空地去嘮叨。有的放矢地分析世態萬千,讓學生去獨立思考,分清是非。為了教育并培養學生的主體精神,可以在學校舉辦思想品德論壇,人人都可在此發表議論,提出個人見解,也可辯論。活躍思想,端正認識,同時也可建立教育網絡,學生通過當代信息技術進行自我教育。
總之,我們要搭建橋梁讓理論與實踐、學校與社會、個人與集體、教師與學生進行溝通聯系,使學生在這動態的、開放的教育環境中受到啟迪,學會學習、學會生存、學會合作、學會做人。這樣,我們的德育工作才會呈現出朝氣蓬勃的景象。
參考文獻:
[1]沈益洪,杜威.談中國[M].杭州:浙江文藝出版社,2001.
[2]杜威.民主主義教育[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作者單位:河南舞鋼市教師進修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