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小班化教育是基礎教育領域的一場全新的變革,是國際發展教育的重要趨勢。明確小班化教育的內涵與特征,樹立全新的教育理念,對深入開展和實施小班教育,促進素質教育改革,都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小班化 整體發展 個性發展
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和教育觀念的轉變,傳統的學校教育和班級授課制在內容和形式上都在發生深刻的變化,其趨勢之一是教育內容整體化和個別化,即教育內容一方面重視認識與情感、意志的結合,以塑造教育對象完整的人格,一方面又針對每一個個體的差異,提供最適當的發展。為了適應這種趨勢,小班化教育將是當今社會教育發展的載體,這已經成為全世界教育研究者的共識。
作為一個在大班教育中成長起來的教育者,我親歷了所在學校小班化教育的成長過程,體會到了教育實驗中的甜酸苦辣,完成了自己對于小班化教育的理解從形式到內涵的轉變,同時也感受到了小班化教育的無窮魅力和深遠前景,在此把自己對于小班化教育的理解和思考做一個整理,希望和同行一起探索。
一、適時應需——小班化教育的內在價值
復旦萬科實驗學校是一個九年一貫制的民辦學校。學校在近十年的實踐過程中逐步確立了“一切為了學生和諧健康的發展”的辦學宗旨和“成為中國民辦現代學校的先行者”的愿景。十年來,學生人數從開辦時的157名,增加到現在的1360名,其中境外學生351名。
但近年來學校也面臨一些發展的困境。
1.近年來周邊一些優秀民辦學校的興起使得復旦萬科獨樹一幟的格局得以打破,一度生源流失比率較大。
2.班級學生人數的增加增加了素質教育和個性化教育發展的難度,達不到部分家長預期要求。
3.班級學生數的增加加大了教師的工作壓力,限制了教師的專業發展和提升。而學校的發展也逐漸陷入瓶頸狀態,沒有找到自己的特色。
要解決學校發展的困境,走出一條富有自己教育特色的教育之路,迫使學校必須用全新的教育思想重新設計自己。空間的限制使得學校進行規模化的發展已經不太可能,學校的發展應從提高教育教學質量、提升學生的個人素質發展來實現,而小班化的班制有利于學生創造性學力和發展性學力的培養,是體現辦學特色,實現學校發展,滿足部分家長要求,同時也是提升教師的專業發展的一個有效方法。經過反復的分析與論證,一個以“小班化教育”實驗研究為突破口,走內涵式發展道路的學校改革思路逐步形成并付諸實施。
學校2001年開展“小班化”教育,開始時只有個別年級五個實驗班,發展到2008年,已有一至八年級13個班,占全校班級總數的1/2,使一所普通民辦學校的育人環境具有適度超前的建設水平和教育資源不斷更新的能力。學校通過合理收費、社會捐助等方式自籌資金,統籌規劃改造了小班化教室和活動室,更新教學設備,建成多媒體校園網,實現了校內資源網絡化。
二、整體發展和個性化發展——小班化教育的實驗原則
小班化作為與國際化接軌的優質教育對提高教育質量起了巨大作用,其面向全體學生的教學組織形式和以人為本突現學生個性的教學思想與新課程的教學改革不謀而合。學校以學生整體全面發展為本,關注他們個性化成長,樹立并踐行本校的“小班化教育”理念:一是教育觀。關注每個孩子,激勵每位學生,讓每個學生得到充分、和諧的發展。二是學生觀。學生是有潛力的,學生是有差異的,學生是不斷發展的。三是師生觀。教師是學生學習的伙伴,師生是共同成長的伙伴。
1.建立合作學習,創造課堂教學新模式
(1)教師角色定位。指導者、組織者、傾聽者、參與者、調解者。
(2)建立合作學習。根據前置診斷材料和學生的心理特征,將全班學生按組內異質、組間同質的原則,再考慮到性別、興趣、現有水平,交往能力、組織管理能力等因素合理搭配,進行編組,每組人數以4-6名為宜。
(3)改革課堂教學結構。打破傳統的由教師單一指向學生的授受式教學模式,而使教學過程成為一種教師和學生雙向或多向交往的活動,使每個學生都能夠參與教學活動,主動探索,從而提高了學生學習的興趣和積極性。
2.合理設置和改進課程,建立完善具有鮮明特色的課程體系
根據新課程理念,為小班內的學生定制更彈性化、個別化、多元化的課程體系,促進學生的適性發展。
(1)國家課程。嚴格遵照新課程標準,嚴肅執行教學計劃,不增加周課時總量,不延長學生在校時間,開齊開好各類文化課與技能課。
(2)校本課程。根據學生個性發展情況開設選修課程,全面提高學生綜合素質。
(3)隱性課程。注重校園文化建設和豐富的校園活動。讓校園中的每一堵墻、每一棵花木、每一塊草皮都成為能對學生具有深刻教育內涵的教材。
三、時空拓展——小班化教育的外觀特征
以建設溫馨的班級文化為起點,營造學生發展的良好氛圍。
1.硬件方面。精心布置空間。教師辦公角、作業展覽角、圖書閱覽柜、學生書包柜、電化教學設備角、活動角。
2.軟件方面。豐富的班級活動。充分發揮教師的創造力,在班級的文化建設上,張揚教師和學生個性。
3.和諧的師生關系。在小班內推行教師隨班制度,保證了教師對學生的隨時了解、當場面批或個性化輔導,增加了師生接觸的機會。
四、注重差異——小班化教育的個性化教育內涵
在小班化的條件下,如何貫徹以學生發展為本的教育理念,切實提高教學質量,必須以相應的教學常規作保證。我們在上課分層化,作業彈性化,評價多元化上進行積極探索,對小班教學提出了適應學生不同個性的備課、上課、練習設計、輔導以及考核評價的要求,要求每一位教師重視學生個體之間存在的差異,在教學的每一個環節中都要針對學生的不同需要制定不同的教學目標,設計不同層次的思考題與彈性作業,采取適合不同學生需要的考核形式,讓每一個學生在原有基礎上得到發展。并相應發展起來一整套針對小班教育教學的管理制度,如:
1.建立小班化學生學習管理跟蹤卡制度(個人目標的制定和實施管理)。
2.建立學生個性化培養制度(一人一課表)。
3.建立任課教師與家長聯系制度。
4.建立小班化備課和作業批改制度。
5.建立小班化課堂教學常規管理制度。
6.建立推動小班化教學工作的相應獎勵制度。
七年來,我校自主進行“小班化教育”實驗,開拓了教育持續發展的外延,提升了學校自身的品質內涵,促進了教師的專業成長,找到了一條“優質小班教育”發展之路。
總之,小班學額的減少,教學空間的變化使多種教學策略成為了可能和現實。小班化教育作為教育發展的一種趨勢,其價值體現的關鍵在于教師。它要求我們在了解學生個體智力情況、情感狀況、個性特點和認知風格的前提下將個別化教學和集體教學有機地結合起來。作為新生事物,小班化教育還有許多課題有待探索。
參考文獻:
[1]張民生.探索小班化教育是實施素質教育的重要舉措.上海教育,1998,(6).
[2]吳志宏.小班教學以后怎么辦.上海教育,1998,(11).
[3]王鐵群.小班化教育是基礎教育改革的發展趨勢.教育探索.
(作者單位:華東師范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