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受傳統教育影響,我國教育重知識輕創造,而具有創造力的前提就是要有問題意識。本文通過對問題意識與知識的關系,試圖揭示提出一個好問題往往比解決一個問題更重要。在教育教學實施過程中,筆者認為,首先應該重新認識師生觀以及教學過程;其次,在教學過程中努力培養學生學會發問。
[關鍵詞]問題意識 創造力 對話 學會發問
一、問題意識與知識的關系
問題意識不是憑空產生的,它在一定的程度上取決于主體的知識結構和文化背景。一個人對于現狀敏感度的強弱只有在學習和掌握知識的過程中體現出來。問題意識總是以已有的知識結構為其現實的土壤,而后不斷地生長、發展。然而,知識與問題是不能等同的,知識是對某些已經存在事情的了解與掌握,問題意識則是主體對未知事物作出探究或對已存在的事實做出思考。知識與問題是相輔相成的,許多個“為什么”,“是什么”,“怎樣做”都包含無比豐富的知識,如果你問的問題越多,問的越深,就說明越能增長你的知識,也說明了你的知識的豐富性。但是,知識與提出問題并不完全是正相關的關系,如果一味僵死地儲存知識,過分地依賴知識,則會限制和阻礙問題意識的發展。“如果不經過自己思考,使已有的知識得以改進、擴展和重組,從而應付新的情況,解決新的問題,而只是一味僵化地積累知識,過分地依賴知識,就會不僅變成機械呆板的、無用的知識,而且會導致頑固的思維惰性和思維定勢,使人不愿意或者不能夠打破舊有的思維習慣,輕信已有知識的真理性地位,喪失懷疑的精神和能力,從而阻礙了思維能力的發展。”可見,有知識的人不一定會問,不一定善于問。在我們教學中,教師應當交給學生知識,這是毫無疑問的。教師是否應當交給學生如何發問呢?這似乎也非常明確,可是事實上教學生發問的教師并不多見,課堂上的問題一般都是教師們給出已設計好的問題,教師在課堂上不僅不會教學生發問,就連讓學生自己提出問題的機會也不多見。
二、問題意識的培養
1.問題意識培養前提——動態的師生觀
在交流與對話中,教師的學生與學生的教師已不復存在,取而代之的是教師學生和學生教師。對話的過程就是主體間相互造就的過程。在對話中,教師是學生的引導者,是學生的傾聽者,還是學生可以信賴的朋友。我們常講愛護學生,它所表現的是教師作為長輩,對學生的責任感,但仍包含有將學生看作是受動者的意味。因此,我們更要強調尊重學生,只有尊重才能真正體現師生平等、互動的關系。動態的師生觀體現在教育過程,體現在學生成長和發展的過程,也體現在教師的成長與發展的過程。
2.學會發問
要啟發學生的思維,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學會發問是至關重要的。要讓學生在課堂上自由發問,甚至將教師問倒,就要發揚民主,讓學生有問題敢問。學生問題意識的強弱與課堂上的氣氛有密切關系。心理學研究表明,人只有在輕松、自然的氛圍中,才容易產生好奇心和求知欲,創造力才容易被激發出來。平等活躍的課堂可以使學生放松緊張情緒,利于思維的馳騁。“學習過程的探究活動(亦可稱發現活動)不限于尋求人類尚未知曉的事物,也包括用自己的頭腦親自獲得知識的一切步驟。這無疑需要問題意識的參與,否則就無法進行任何形式的探究與發展。”
其次,培養學生學會質疑。學生會質疑的前提條件就是教師本身應該會發問的。“智慧遇不到智慧,是要發銹的。”然而,在現實教學活動中,大量的“淺問題”充斥著課堂,許多教師以為只要提問就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把提問看作是啟發教學的本質特征。其實,提問不等于啟發式教學,啟發式教學的本質特征在于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培養學生的發問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來進行:(1)形式性發問。形式性發問是一種比較簡單易學,比較機械的方法。這種方法的特點是:“對于一個句子或一個命題或由這個命題所表達的思想和結構,我們就針對著句子的關鍵詞提問,如對著其主語、謂語、賓語提問。”例如,“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主語雖然省略,但卻非常明確,我們對其主語可進行如下提問:教師能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嗎?要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教師應該怎么做?對其謂語可進行如下提問:怎樣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學生的創造性能培養嗎?有哪些因素可以幫助教師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又有哪些因素會阻礙教師的培養呢?對其賓語提問:創造性思維是什么,它包含哪些內容?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創造性嗎?在創造性思維中的眾多因素中,哪些需要重點培養?可見,這么一問,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內涵就大大豐富起來了。(2)聯想性發問。聯想性發問的初級形式就是替代式聯想,可以用相似、相近、相關的詞語去代替并作為問題提出。比如說,培養的相近詞是教,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培養嗎?我們可以替代為學生的創造性思維能教嗎?聯想性發問的高級形式是與事物的表面沒有直接聯系,根據事物的特征與內涵來進行的聯想。(3)異向性發問。顧名思義,異向就是常常使用“不”、“無”等反面詞。這種問題在教師眼里可能是唱反調,可是對于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是必不可少的,也許還是最重要的。仍以“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為例,對它做異向性發問:不培養行嗎?如果不培養學生的創造性,那么他們的思維能力會怎樣?采用異向性發問還可以在一句話前面加上“假設”這個詞,加了“假設”這個詞,就表明這句話不是真的或者是不可能的,以此來激發學生新的思維模式。假設這個詞特別有價值,它可以使事實無限夸大引起學生的思考,還可以歪曲事實,將組成事物的元素之間順序加以改變來誘發學生產生新的疑問。“當誘發刺激變得更加不切實際時,學生需要用不斷成長的認知和情感的成熟來恰如其分地處理他們。”
發問還有許多方法,這需要教師在教學實踐中不斷地摸索、總結。真正的問題應該具有連續性和一定的深度,它能夠影響學生思維向深度發展,而不是以打斷學生思維的連續性為目的,它應該成為學生不斷討論和追問的原動力。總之,好的問題發現應是一部系列劇,而不是一幕情景劇。
參考文獻:
[1]郅庭瑾.教會學生思維[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1. 66.
[2]姚本先.論學生問題意識的培養[J].教育研究,1995,(10):40-43.
[3][法]拉#8226;梅特里.人是機器[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1. 25.31.
[4]張楚廷.學會發問[J].中國教育學刊,2003,(9):22-23.
[5][美]A.J.斯塔科.創造能力教與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3.143.
(作者單位:貴州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